通常是根据叶面积指数确定的,马铃薯合理的叶面积指数是3.5-4.0。叶面积大小主要受种植密度决定,密度越大叶面积指数越大,反之,密度越小叶面积指数也越小。

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由于植株较矮,生长期短,叶面积相对小。因此,早熟品种宜密植;晚熟品种植株高大,生长期长,种植密度宜稀;肥沃土地养分供应力强,植株高大,叶面积相对较大,种植密度宜稀,瘠薄的土地,营养不足,植株瘦小,叶面积较小,种植密度宜大;

具有灌溉条件的宜稀,旱地宜密。此外,用途不同种植密度也不相同,商品薯栽培时宜稀,种薯生产宜密;薯条加工用途宜稀,淀粉加工用途宜密。

1 土豆种植密度与其产量关系

1.1 种植密度适中性的增产

即在种植密度适中的情况下,在其它各种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土豆会最大化增产。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土豆接受阳光。无论是在种植的初期,还是后期土豆块茎的地下成长期,土豆充分的光合作用,都是其正常成长与增产的基础。适中的密度下,单株土豆之间互相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都能得到充分的成长。二是有利于土豆透风。风能帮助土豆实现叶片的呼吸,加快土豆的蒸腾作用,促进土豆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和其它养分的吸收(如氮磷钾等),实现土壤中有机物的合成和利用。三是有利于土豆地下成长。在适中密度下,为土豆预设了足够的地下空间,为土豆的块茎地下成长做好了准备工作。

1.2 种植密度不足与过高的减产

根据研究,在固定的面积土地内,其对不同种类土豆的总数容纳量是相对确定的。在相对科学的计算下,关于种植密度导致的减产情况有2种:一是密度过低导致总量不足减产。在土豆基本的单个块茎最大化的情况下,密度低于平均水平显然会导致总量的降低。二是密度过高导致的成长不足与总量减产。这种情况显然地会导致土豆之间的光合作用、透风与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吸收困难,尤其在地下块茎的成长期,没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会直接挤压导致其向地上生长致使产量下降。

2 土豆种植密度与其产量控制技术

2.1 不同土地、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控制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地质环境下,需要采用不同的品种,控制不同的密度,进而追求最大化的生产。选取两地为例:其一,北方地区。如克新16号,适合黑龙江、吉林、辽宁与内蒙古等省份,适宜密度为1hm2种植65000株;如克新17号,则单独适合黑龙江的土壤种植,密度为40000株/hm2;如陇薯9号、 10号,只适合在甘肃的高寒阴湿、二阴地区及半干旱地区种植,播种密度一般3500~4000株/667m2,旱薄地2500~3000株/667m2。其二,中国南方地区。如紫云1号、丽薯6号等,适宜在中国的南方与西南地区,如云南、广西、贵州、四川与重庆等省份,种植密度3500~4000株 /667m2;如坝薯10号,则适合在福建省种植。其它的如科薯6号、春秋7号和8号等,在山东地区种植。因而,站在地质学与地理学的视角,不同地区的气候与土壤成分,决定了其适宜种植的土豆品种,也直接决定其密度与产量情况。

2.2 不同品种的土地耕作控制

(1)喜肥水品种种植。如克新16号、17号等,适宜浅翻深松宽垄(90cm)栽培,便于土豆的根系吸收土壤内的养分。(2)耐旱品种种植。如中薯17号、遗 306号,一般旱地采用平播平作、灌溉地块采用垄作方式种植,既可以保持土壤内的水分,也可以让该品种不至于因为水分太多导致其它的疾病等。(3)耐阴寒品种种植。如陇薯9号、10号等,运用土豆自身的规律性,结合适宜地区土地地势与肥力的特点,采用精准的耕作技术,能最大化地激发土地自身的潜力,满足土豆充分成长的需要,为适宜性下的高密度创设科学条件。

2.3 种植机械技术的运用

在土豆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土豆相关机械的运用是土豆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其在密度方面的控制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单位面积土地精准分垄。如甘肃安定区以机械深松、播种、中耕与机械收获的土豆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充分开发了土地潜能,在单位面积土地内,尽可能准确地分垄,实现科学限度内的多垄化,从垄的总量上首先确保了土豆种植的单位面积高密度,把高密度与高产量追求实现**比例的统一。二是单垄土地精量播种。这是前者基础上的精准操作,即在单垄土地的宽度和长度确定的情况下,运用机械播种,从单株之间距离上的精确掌握,来尽可能地节约土地,实现了科学的高密度种植,既不超越单株土豆之间成长的需要,也不浪费一点空间。如采用了交叉取种技术,配以振动排种部件,实现了精量播种。机械技术的运用,避免人工种植操作的误差造成了土地浪费与密度控制失准,尤其是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会减少误差性的减产现象,为土豆的高密度和高产创造科学条件。以冀张薯8号为材料,收获后测产,52500株/hm2密度下土豆结薯数和大薯数均最多,与其它种植密度相比可提高土豆的总产量和商品薯率。

3 结语

土豆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一种作为一对矛盾困扰着农民与相关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科技,积极探索运用品种适应性、土地精耕与精量播种的技术,实现株距精准情况下的高密度,为追求高密度与高产创设充分空间。

来源:网络搜索整理

Toreview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