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端的饭碗里,看大豆的72变
有两样食材被中国人玩出了花,一样是小麦面,一样是大豆。
不知为什么,研究面的人多,讨论豆的人少。
豆有大豆、蚕豆、绿豆、豌豆、芸豆、扁豆、红豆、黑豆等,但只有大豆,能用魔术般的手法,变出无数美味食材,绑定了中国人的一日三餐。

汪曾祺家宴菜谱中,就有三款豆制品
著名美食家、作家汪曾祺,曾在《豆腐》一文中用优美的笔法勾勒了豆腐的演化,今天我老老实实地钻进豆眼里,带大家看看大豆如何玩出餐桌上的七十二变?

大豆极简史
大豆原产地就在我国, 就是“稻、黍、稷、麦、菽“五谷中的菽,早期作为主食。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岁聿云莫,采萧获菽”……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处关于大豆的描写。
大豆命运的改变,始于汉代。据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在炼丹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豆浆点卤成块的新食物,即豆腐。自此,大豆进入了开挂人生,逐渐繁衍出子孙食材无数。

豆制品有多少种?
大豆到底衍生出多少种豆制食材?听我细细道来。
带壳的大豆叫毛豆,那是夏季必备的下酒菜;


剥壳的青大豆,是鲜美的时令蔬菜;
大豆水里浸泡后,生出美味的豆芽;
蒸熟发酵后,大豆可成豆豉、纳豆、霉豆子,豆豉又可以生成豆瓣酱,都是佐餐佳品;
经过压榨提取,大豆成为色拉油,润泽了一道道佳肴;
大豆经过酿造,成为酱油,无论调味的生抽、调色的老抽,像画家般把中餐调色入味。
最奇妙的大豆魔术还在后面——

大豆磨成浆,生成豆浆豆奶,可盐可甜,成为美味营养的早餐饮品;
豆浆冷却后的表层生成豆皮,豆皮又生腐竹、素烧鹅、豆卷、素肉;
豆浆点卤,半凝固时成豆腐脑、豆花,豆腐脑摊薄压实后成千张(也叫百叶、干豆腐),千张又生素鸡、霉千张;

豆腐脑凝固后便成了豆腐,从嫩到老,全凭点卤手法;
豆腐再加调料压实,又浓缩成了各种筋道香浓的豆干;
豆腐切小块腌制霉变后成毛豆腐,毛豆腐腌制后成豆腐乳,豆腐加臭卤料腌制后成臭豆腐,豆干加臭卤料腌制又成臭干子。

臭干炒芦蒿
豆腐油炸生成油豆腐、豆腐泡等等等等,书写不尽。
简单的梳理,大豆就可以变出这么丰富的食材,细究下去,每一种食材又可以变出更多食材,恳请各地朋友们补充完善。
您说说看,咱们中国人的一日三餐,离得开大豆么?

豆腐食品店

菜场的豆制品专柜
豆制品名菜
豆制品数量太多,何况豆制品菜肴?即使我搜遍全网,也无法穷尽天下豆制品菜肴,这里也只能抛砖引玉,继续请各地朋友补充!
川菜代表:麻婆豆腐:

淮扬菜代表:烫干丝、文思豆腐


粤菜代表:客家酿豆腐

鲁菜代表:锅塌豆腐

杭帮菜代表:香炸响铃

徽菜代表:黄山毛豆腐

浙菜代表:千岛湖鱼头豆腐

东北菜代表:尖椒干豆腐

小吃代表:武汉豆皮、长沙臭豆腐、绍兴臭豆腐

(欢迎图文补充豆腐各地美食)
为什么豆制品如此丰富?
一是饮食从单一到丰富的需要。豆起初是作为主食食用,食用方法单一。尽管西汉已经发明了豆腐的做法,可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表明当时还在流行煮豆为食,各种豆食变化,在汉代以后陆续出现。
二是我国大豆种植范围十分广泛,价格低廉,是各地便利实惠的食物原料,各种豆食很容易得到推广。

三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风俗差异较大,对豆制品的加工利用,形成了丰富的本土化特色。
四是中餐煎炒烹煎炸等丰富的烹饪手段和对口味的极致追求,对豆食的演变创造了条件。

我国各地都有豆腐宴,图为河南栾川豆腐宴
从大地到餐桌,朴素的大豆,给我们带来舌尖上的奇妙之旅,实在是叹为观止!大豆展现的丰富性与体验感,必定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单元。
按汪曾祺老先生的美食观来说,四方食事,不过人间一碗烟火,我看,约么装了半碗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