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王伟:家乡的红豆

家乡也有红豆,却不同于曹靖华笔下“艳艳相思寄红豆”中的那种红豆。曹靖华笔下的红豆和唐朝大诗人王维诗中的“红豆生南国”中的红豆,另属一种,颗粒小,有微毒,不可吃,仅仅是红得耀眼,芽窝却还有微小黑点。家乡的红豆,俗称红芸豆,红腰豆,则是粒大饱满,营养丰富,是可吃的,而且通体色泽红润,毫无瑕疵,如果硬要说它也能寄托相思,也无不可。每每想起家乡红芸豆的黏糯口感 ,一股股思乡之情,溢满心头。

老家水寨乡那边大春种植季节除了包谷以外,另外几种“配料”最为普遍的是黄豆、红豆、瓜和向日葵。老家的土地称不上肥沃,也并非十分贫瘠,只是沙壤和黄土偏多一些而已。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常年因循沿袭的作物种植链上,各种豆类都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各种豆类作物常做惊鸿一瞥,除了红豆,还有黄豆、蚕豆和豌豆。黄豆主要用来做豆腐和豆果儿,豌豆主要用来做豆粉吃,蚕豆主要用来出售,而红豆主要就是用来自己吃的。


种红豆相较于其他的农作物,省心省力不是一星半点。因豆类植物本身有根瘤菌,能产生氮肥,所以不用特意施肥,只需吸收旁边包谷根部的一点点肥料就能茁壮成长了。红豆就种在两棵玉米树的中间,因为是爬藤植物,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玉米,都是隔好几棵玉米树才栽两棵红豆。不需要打药,不需要浇水,充其量就是锄包谷的时候顺便垒一点土而已。丢下几粒豆种,不久后便探出两片豆瓣,如展开的两只小手,迎接雨露和阳光,随后一二片对称叶长出,细看可见上面白色的茸毛。慢慢的越长越高,站不稳了就依靠着玉米杆子爬了上去。这时候的豆藤像撒出去的农家孩子,不用操心费力,也能长得枝叶茂盛,绿油油的枝叶,长长的毛茸茸的豆荚,相依相偎相拥成趣。

豆角一天天饱满,渐渐整株沾染着阳光的颜色,出落成阳光的孩子。不等人们收割,总会有些顽皮的豆子,它们自作主张,一个个从豆荚里蹦出来,就像活蹦乱跳的红孩儿。半路开小差的红豆总归是少数,当秋风送爽,人们忙着把衔着豆粒的豆荚豆藤一起收回家,堆放在一起晒干后敲敲打打,一粒粒红润的豆子破荚而出。豆子全部打出来,把杂物扬走,一棵棵形如肾脏的红豆便用几个簸箕分别晾晒干放在蛇皮口袋,或卖或吃或送人,全凭主人家决断。


在保山,香酥红豆是餐前打牌喝酒常见下酒菜之一,看菜名就知道它的特点,在酒精的加持下更加香酥可口。红豆腌菜汤,是开胃醒脑的佳品,餐前来一碗开胃,餐后来一碗解腻,可谓一举两得。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我觉得非红豆炖猪脚(或火腿)莫属了,用柴火文火慢炖,红豆和肉的香味合二为一,满满盛上一碗,吃一口豆,嚼一坨肉,喝一碗汤,香爽的感觉顿时沁人心脾,欲罢不能。家乡对岸的江顶寺,寺内的主持和尚姓杨,善做素食。只见他直接在冷水中滴入香油,再放上红豆和食盐,如此直接用土砂锅文火慢炖出来的素食红豆汤,也是素食中的经典。


我对红豆的记忆犹新,还有另外一个很温馨的原因,就是小时候下雨天,爷爷奶奶常常在火塘边烤火,为了不浪费柴火,干脆就用罗锅煮红豆。很多时候是没有肉的,就是煮趴后放上盐巴、火烧辣椒还有半块拍扁的生姜,那感觉比现在煮上火腿肉还香。


红豆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至少在2000年以上,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已详载红豆的栽培方法和利用技术;古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红豆的药用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介绍大红豆补气益血、健脾益肾、利尿解毒。豆类是营养食品,当代作家汪曾祺曾经在一篇文章上写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对十七级干部有一点照顾,每月发几斤大豆、一斤白糖。黄豆对中国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做豆腐和各种豆制品。如果没有豆腐,中国人的生活将会缺失一大块。”而红豆也是非常有营养的绿色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它所含的卵磷脂可以清除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红豆中含有的制胰酶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说真正的做到了药食同源。


有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道出了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真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家乡的土地上,红豆甘当配角,当好替补队员,它从不喧宾夺主,总是以坚硬的外壳,严严实实地将自己包裹起来,从不轻易露出那红玛瑙般的本色之美。就好似我们国家万万千千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默默无闻的贡献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