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和黍子

有网友请教,什么是糜子?什么是黍子?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糜子和黍子是两种不同的农作物,就是这么简单。


我给大家深入地解释一下,让你深入地了解一下三农。


这就是黍子,它是大田农作物,在北方的高寒地区,不能种黍子,它的生长成熟时间长,无霜期短的山区熟不饱满。


土地肥沃的平川地区,黍子长得很高,一个一米七八的人,站在黍子跟前,黍子的穗能绕过头顶垂到前胸,亩产8OO斤左右。


过去人们扫炕的笤帚就是用黍子穗做成的。

把黍子穗折断,放在箩框边沿,一只一手压住穗头,一只手抽拉黍子穗,把黍子颗粒摞(动词)下去就行了。


黍子的秸秆牲口不吃。


黍子和谷子一样,是圆状的颗粒,用石碾滚压,它外壳光滑。过去人吃黍子糕就是黍子不去皮,现在吃黄糕是黍子去皮后叫黄米面。


黍子外观上长势旺盛,穗子硕大,是那种下垂的姿态;而糜子的穗子不抱团,很随意,颗粒稀疏,就像脱发头似的。

糜子是替补队员,它的生长成熟日期短,产量也就低。


比如:种的其它农作物因干旱没发芽,就改种日期短的农作物,再如:糜子,燕麦,甜荞麦,这些农作物生长成熟日期短,它们就变成了替补队员,弥足珍贵的替补队员。


正因为它们都属于小日期农作物,虽然它们产量低,出面率也低,每斤面或米做成熟饭量少而不抗饥。


一斤莜面做二斤熟饭,一斤小米做3斤半稠粥,一斤黄米面蒸熟一斤八两黄糕。而一斤小日期农作物颗粒,最多出7两面。所以,就有了30里莜面4O里的糕,20里荞面饿断腰的民间传说。


这些小日期农作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日期小,能填补灾后空白,很受百姓欢迎,它们发挥着替补队员的重要作用。


糜子是内蒙人的喜爱,它们用糜子熬稀粥,混合在大米里面吃粥。


雁北人补种,改种的小日期农作物是甜荞麦或者是燕麦,因为甜荞麦能做美食。


甜荞麦是红杆绿叶开白花,它长的很矮,但很美观。


甜荞麦是三棱形黑色颗粒,内蒙人用它做驴肉碗饦,吕梁人也用它做荞面碗饦,甜荞麦皮是装枕头的最好的充填材料。


过去人拉扯小孩,都要缝一个荞麦皮褥子,小孩撤尿后渗尿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