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的粮食''国标''为着眼点,倒溯''黍、稷、 粟''三者的区别

#头条家时光#



先搞清当代人们将此三种禾谷类植物的定性,再溯源历史,就比较容易找出区别。这是我2008年前后虚心请教了著名谷物专家(享受国家津贴)韩淑云女士(就职于农科所),并出版粮食文集后的多年间,结合当地方言习俗,得出的体会。

以上三种植物,在当代国家粮油标准(以1992年、1987年颁布的国标为例证)中,类别区分是很鲜明的:

黍(shu),即粳性糜(mei)子,执行国家标准为GB13355-92,西北人方言俗称''硬糜(mi)子'';糜子脱壳后的商品黍米,国标为GB13356-92,西北人俗称''黄米''或''硬黄米'';

稷(ji),即糯性糜子,国标为GB13357-92,西北方言称''软糜(mi)子'';壳后的商品稷米,国标为GB13358-92,俗称软黄米;

粟(su)即谷子,1987年的国家标准为GB8232-87;脱壳后称小米,国标为GB11766-89。原粮粟在国标中虽有粳性和糯性之分,但只执行上述一个标准(以粳性或糯性粒质占95%以上为区分),陕北民间统称谷子;小米在国标中粳性和糯性的区分标准,类同谷子)。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地域有一种古老的品质优良却产量低的糯性小米,被民间群众称为“酒谷米”。“酒谷米”目前在西北地区种植量非常有限,但这一原料却是酿制上乘米酒、油糕等同类饮食的绝世佳品!


溯源这三种植物的古史,我被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所震撼。

黍是我国古老的具有早熟、耐旱、耐贫瘠的谷类作物。距今七千多年前,祖先种植黍的历史,被近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以黄河中游为中心,西到新疆、东到黑龙江,沿此北纬一线区域的新石器的遗址中,多处有黍的遗迹;年代最早的是渭水上游甘肃东部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发现的少量的黍炭化种子,年代为公元前5200年,距今已7000多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 5000 年的黍遗迹。

殷代甲骨文中,“黍”有一百多字。《诗经》里有“彼黍离离”和“我黍与与”的诗句。西汉后期氾胜之在关中做农官,在他的农学名著《氾胜之书》里也曾有黍的句子:“黍暑也,当暑而生,暑后乃成也”。

由于这三种植物在历史演变中的复杂性,以及植株、果实、食用作用的相似性等等原因,现代人区分难度很大,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近现代许多史学家、农学家考证,主流观点道基本一致:古代一段时期内(例如黄帝农官的后稷时代)所指的''稷'',就是指现代所称的“粟(谷子)”。黍、稷或粟的植株称为''禾''。

(我的笔名,便是引自上述典故,意寓: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顽强地茁壮地成长,最终收获生活的喜悦!)

参考资料:

1.1987年至1992年出台的国家粮食标准对上述三种植物的执行标准;

2. 书籍主要为《五谷史话》(作者:万国鼎;196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