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年殿由多少根柱子组成?每根柱子分别代表了什么?
连接天坛南北两大建筑群的通道叫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桥长108丈,分为三路,中间的是“神道”,是专供皇天上帝走的道路,连皇帝也不能行走;东边的是“御道”,供皇帝行走;西边的是“王道”,供王公大臣行走。丹陛桥尽头还有棂星门,顶端刻云,意为凡人踏入天界的入口。之所以称作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道南低北高,北面高出南面两米,象征皇帝步步高升,意为与天相接。第二种说法是,在丹陛桥的北端,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券洞,祭祀用的牲畜从牺牲所到宰牲亭,必须走牲道,牲畜一但经过此门,再无生还的可能,所以这里的通道还有一种叫法,叫“鬼门关”。

位于丹陛桥北端东侧的是祈谷坛的具服台,面积三百多平方米,坐东朝西,围以汉白玉护栏。祈谷大典开始以前,皇帝来这里休息更衣,典礼结束之后,皇帝再来这里更衣,然后再返回紫禁城。
祈谷坛就位于天坛中轴线的北端,三层八出陛,高六米,直径90.9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护栏。祈谷坛上就是祈年殿,上殿下坛,为仿明堂大木架构建筑。祈年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殿顶为三重檐攒尖顶,顶部为鎏金宝顶,乾隆年间,将殿顶的三色琉璃瓦全部换成天蓝色,以象征上天。祈年殿是天坛里体量最大的建筑物,是皇帝用来祈祷五谷丰收的,祈年殿的“祈”是祈祷,“年”是谷子成熟,祈年殿的意思就是祈祷有个好年景,五谷丰收。

祈年殿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由28根落地柱环绕支撑,形成内中外三个环柱网。内圈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其中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中圈的十二根金柱代表一年的12个月,12根金柱的柱位,加上柱间隔形成的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12根檐柱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三层柱子相加为28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一共为三十六根,代表三十六天罡。大殿宝顶下有一根雷公柱,象征皇帝“一统天下”。祈年殿是按照古人敬天礼神的理念设计的,充分体现了古人无上的智慧和对天的崇拜。

祈年殿内正中靠北,有一个方形的高石台,是安放皇天上帝神版的,东西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是安放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神牌,东西配殿分别供奉着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川太岁神牌,明嘉靖改制以后,这些神牌部分移到先农坛去供奉了。
祈谷坛的北侧是皇乾殿,建于1420年,也就是明永乐十八年,初建时,为天地坛的天库,专门用来存放祭祀天地用的神牌,明嘉靖改制之后,这里专门用来存放大享礼所需的神牌。乾隆年间将皇乾殿殿顶的黄色琉璃瓦改为天蓝色,以象征上天。

在祈谷坛东门外,有一天长廊,曲尺状,长350米,宽5米。长廊有七十二间,代表七十二地煞,又称七十二连房。长廊的作用就是将祈年殿和神厨、神库连接,以便祭祀时往祭坛上运送祭品,这样就可以防止祭品被雨雪风沙所污染,保持祭品的洁净。

长廊的东面是宰牲亭,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是祭祀时屠宰牲畜的地方。
长廊的东南方的草地上,有八块大青石,称为七星石。明嘉靖年间,有道士称祈年殿东南方向空旷,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和皇帝的寿数,便在此设置了象征北斗七星的七星石,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七星石却有八块,在七星石的东北方向,有一块最小的石头,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的发脉地落,认为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代表了满族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而七星石又恰恰代表了东岳的泰山七峰,所以,到了乾隆年间,在此增设了一块小青石,代表长白山脉,寓意为“华夏一家,江山一统”。

斋宫位于西天门内南侧,面积四公顷,建于1420年,也就是明永乐十八年。乾隆年间对斋宫进行了改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规制。
斋宫是祭天前皇帝斋戒沐浴的地方,举行祭天大典前,皇帝要到天坛斋宫斋戒三天,不近女色,不食荤,不饮酒,清雍正年间,改为在紫禁城内建斋宫,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第三天,也就是祭天前一日,前往天坛斋宫斋戒。

斋宫坐西朝东,殿顶覆绿色琉璃瓦,代表了对上天的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