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南北朝——齐vs北魏(134)

此时,北方战场上的战事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得知萧鸾去世的消息后,北魏皇帝元宏却并没有趁机扩大战果,反而退兵了。

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元宏对外给出的理由是“礼不伐丧”,但这显然和我老婆常说的那句“你说吧,我不会生气的”一样——可信度基本为零。

真正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因为后方不稳——漠北一带的高车人发动叛乱,并打败了北魏政府派去的讨伐军;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元宏的身体出了问题。

亲政八年来,元宏日夜操劳,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起床比鸡还早,睡觉比鸡还晚,干的活比牛还重,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终于积劳成疾了。

但他依然不愿离开前线,依然坚持在悬瓠带病指挥作战。

然而,一件宫廷丑闻却彻底击倒了他。

他最心爱的女人——冯皇后背叛了他!

冯皇后是冯太后的侄女,太师冯熙(冯太后哥哥)的女儿,正史上称其为幽皇后,名字不详。但据野史说她叫冯润,字妙莲,不过我个人感觉这应该是网友杜撰的,因为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查了几百个网页也没查到其出处。

在这里我姑且把此时的这个冯皇后称为大冯后。因为她还有个妹妹也当过元宏的皇后,名字依然不详,正史称废皇后。网上则多称其为冯清(依然没有任何出处),在这里我姑且称其为小冯后。

按照冯熙第八女乐安王妃冯季华的墓志记载:(冯季华)长姊南平王妃,第二第三姊并为孝文皇帝后,第四第五姊并为孝文皇帝昭仪……

可见冯熙先后有四个女儿被元宏纳入后宫,大冯后应该是他的第二个女儿,小冯后则是其第三女。

史载大冯后14岁的时候就入宫了,由于容貌出众,举止娇媚,性情温婉,元宏对她一见钟情,两人感情非常好。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大冯后得了重病,冯太后怕她把病传染给皇帝,便强行将其遣送出宫,并命她出家为尼。

之后,在冯太后的安排下,她的妹妹入宫顶替了她的地位,后来又被立为了皇后。

不过,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话:也许每个男人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红玫瑰和白玫瑰),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却是心口的那一颗朱砂痣。

元宏就是这样的。

小冯后虽然得到了皇后的位置,却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心。

在元宏的心中,她只不过是一抹蚊子血或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多年未见的大冯后才是他的“床前明月光”或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的大冯后,思念着她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只手托着腮含情脉脉的样子……

冯太后死后,元宏终于打听到了大冯后的下落。

听说她的病已经痊愈,元宏欣喜若狂,立即将她重新接进宫中,封为左昭仪。

按照“人往往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定律,对这个曾经失去多年又重新得到的女人,元宏怎么可能不倍加珍爱?

很快,大冯后就宠冠后宫。

但她却并不满足。

她觉得自己比小冯后年长,进宫也更早,不愿屈居于妹妹之下,便屡屡在元宏面前说小冯后的坏话。

心上人的话,元宏当然不会不听。

没过多久,他就废掉了小冯后,改立大冯后为新的皇后。

然而他有情,她却未必有意。

正如我对口袋里的钱无比留恋,但它们却总是毫不留情地离开我一样,元宏对大冯后无比爱恋,但大冯后却毫不留情地背叛了他。

元宏事业心极强,在位期间不是出外视察就是在外征战,一年到头很少待在洛阳,生性风流的大冯后难耐寂寞,竟然与一个叫高菩萨的太监(估计是假太监)私通。

此次元宏南征期间,两人更是肆意**,无所忌惮,偷情丑闻闹得满城风雨,唯有元宏尚蒙在鼓里。

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秘密最终被元宏的妹妹彭城公主捅破了。

彭城公主本是宋王刘昶的儿媳妇,年少寡居,被大冯后的胞弟冯夙看中,一心想要娶她,大冯后便主动为弟弟提亲。

可彭城公主却不愿意。

本来,感情是你情我愿的事,勉强不得,但大冯后却不这么认为,只知道用自己皇后的威权逼迫彭城公主。

彭城公主被逼急了,便冒着大雨赶赴悬瓠前线,找哥哥告状:你爱上了一匹野马,你的家里都是草原……

元宏一头雾水:什么?

彭城公主:为什么大地春常在?你头顶的帽子映绿了它……

元宏还是一头雾水:别唱了,还是直说吧。

彭城公主:皇后与菩萨有特殊关系!

元宏依然一头雾水:哪个菩萨?观音还是文殊?让他们帮我达成心愿?

彭城公主:高菩萨!搞绿化的那个太监……

元宏万万没想到自己深爱的女人竟然会干这样的事,一时震惊不已。

他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病情一下子就加重了。

他已经无力再指挥作战了,也无心再指挥作战了,只能下令班师。”

途经邺城(今河北临漳)的时候,元宏得到了一个久违的好消息:高车人的叛乱被江阳王元继平定了,精神为之一振,身体也略微好转了一点。

公元499年正月,北魏大军终于来到了洛阳的郊外。

在那里,元宏见到了一个新修的坟墓——李冲墓。

李冲是几个月前去世的。

元宏出征时,让李冲和御史中丞李彪等人一起留守洛阳,没想到他刚离开不久,二李就闹出了大乱子。

李彪出身贫寒,因李冲的推荐而逐步得到了孝文帝的赏识和重用。据说元宏甚至曾当着群臣的面表扬他:吾之有李生,犹汉之有汲黯(西汉名臣,以直谏闻名)!

不过,李彪在得宠后就日益骄横,对李冲的态度也不那么尊敬了。

李冲对他极其不满。

元宏离京后,李彪与李冲的矛盾迅速激化,最后李冲一怒之下,下令将李彪抓了起来,并亲自审问。

审讯时,他一改之前的儒雅温和,变得狂暴异常,怒不可遏,又是吹胡子又是瞪眼睛,又是砸桌子又是扔板凳。

随后,他给皇帝上表,要求将李彪处以死刑。

然而,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元宏这次并没有听他的,只是将李彪免职了事。

李冲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他被气得肝胆俱裂,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成天只知道大骂:李彪小人!

没过多久,他竟然被气死了!

望着李冲的坟墓,元宏百感交集,泪如雨下。

离开京城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眼前的洛水依然还如往日一样流淌,河边的梅花依然还如往日一样鲜艳,而他却从当初的意气风发变成了现在的病入膏肓,他最得力的助手李冲更是从当初的生龙活虎变成了现在的冢中枯骨……

故人不知何处去,梅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何等的悲哀!

壮志未酬身先病,大业未成栋梁死。这是何等的无奈!

他知道,要想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很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了。

他已经竭尽了全力,却依旧无能为力。

但这又怎样?

就算再无能为力,他也依旧要竭尽全力!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息尚存,雄心犹在!

刚一回宫,他就强撑着病体,召见任城王元澄等留守官员。

他问元澄:朕离京以来,旧的风俗改变过来了吗?

元澄答道:在陛下的教化下,风俗日新月异。

对这样的回答,元宏并不满意:那为什么朕昨天入城的时候还看到一个车上的女子穿着窄袖的胡服?

元澄急忙辩解:穿胡服的人比不穿的要少多了。

元宏当即把脸一沉:任城王,你这说的是什么话!难道你要让满城的百姓都穿胡服吗?

元澄等留守官员只得跪倒在地,叩头谢罪。

接着,他又开始处理他最不想面对的那件事。

在这之前他已经对此事进行了一番秘密调查——有个叫苏兴寿的小太监一五一十把所有的事情都说了。

原来,大冯后在得知彭城公主告状的事后,非但不思悔改,还大肆收买中常侍双蒙等宫中工作人员,让他们帮她隐瞒,更令人震惊的是,她竟然还和其母常氏合谋,请女巫作法诅咒丈夫早死,以便让她可以像她的姑母冯太后一样临朝听政,情人权力双丰收!

元宏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对大冯后如此多情,而大冯后对他却是如此绝情!

这也彻底摧毁了他对大冯后本来还残存的一丝感情。

之前失去她的时候,他死的心都有。

而现在,他死心了。

他命人拘捕了高菩萨以及双蒙等人,严加审问。

在铁的证据面前,高菩萨等人无法抵赖,只能低头认罪。

随后,元宏又命人将皇后召来。

一见皇帝,大冯后就连忙跪下,一边哭泣,一边请求原谅。

元宏倒是很平静:坐下吧。

只不过,他给大冯后安排的椅子离他本人足有两丈远。

大冯后刚坐下,元宏又开口了:我听说你母亲有妖术,你讲讲吧。

大冯后闻言大惊:巫蛊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

她明白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掩饰了,只好哽咽道:请陛下屏退左右,臣妾有话要说……

究竟她说了些什么,我们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对话结束后,元宏又把两个弟弟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叫了过来。

见皇后也在,二王一时不敢进来。

元宏却大大方方地说:以前她是你们的嫂子,现在只是路人而已,你们不必回避。

接下来他对两人讲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把刀插到了我的身上!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我决定暂时不废掉她,让她继续待在宫中。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我对她还有任何感情。我和这个女人唯一的关系就是没有关系!

干完这件事后,元宏心力交瘁,病情也越发严重。

此时,南方前线又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原来,魏军主力退兵后,为了收复汉水以北的失地,南齐太尉陈显达督率崔慧景等将领在雍州一带大举反攻,北魏大将元英奉命抵御,却节节败退,马圈(今河南邓州)等多个要地相继失守,顺阳(今河南淅川)等多座城池纷纷告急。

为了保住之前好不容易取得的胜利果实,元宏不得不抱病再次踏上了征途。

他命领军将军于烈、尚书宋弁等人留守京城,自己亲率大军前往马圈前线,同时又分派广阳王元嘉领一支骑兵赶往均口(今湖北丹江口),占领了齐军后方的要地。

这一招果然奏效。

陈显达不敢与北魏大部队硬磕,只好且战且退。

在退到均口时,齐军发现退路已被切断,顿时军心大乱。

元宏趁机指挥骑兵发动猛攻,武卫将军元嵩(元澄的弟弟)一马当先,率先冲入敌阵。

早已无心恋战的齐军哪里抵挡得住?

很快他们就溃不成军。

幸亏齐军阵中有个叫冯道根的本地人,对那里的地形极为熟悉,陈显达和少数部下才得以从山间小路侥幸逃脱,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厄运。

不过,此战虽然大获全胜,但魏军却并未乘胜追击——因为元宏的身体已经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

自感大限已至,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后事。

他清楚地知道,太子元恪此时才17岁,又没有经过多少历练,如果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是很难令人放心的。

他心目中最合适的辅臣人选,是六弟彭城王元勰。

元勰是元宏诸兄弟中最有名望的一个,他德才兼备,文武俱佳,虑事周密,为人谨慎。在元宏执政期间,他曾多次献计献策,为北魏的汉化事业出力不小。最近两次南征,他都担任副帅,元宏在军中卧病期间,军国事务都由其主持,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元宏给元勰留下了两条遗命:

一是冯皇后失德,在自己死后要赐其自尽,以免日后她凭借太后的地位祸乱朝纲。

二是希望元勰能仿效霍光、诸葛亮辅佐幼主。

对第一条,元勰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对第二条他却痛哭流涕,坚决拒绝——他自幼饱读诗书,深知担任顾命大臣极有可能会有功高震主之危,绝非保身之道。

沉吟良久之后,元宏叹息道:好吧,既然你无心权位,清心寡欲,朕也就不再勉强你了。

无奈,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改而任命北海王元详(元宏的七弟)为司空、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广阳王元嘉为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让他们与太尉咸阳王元禧(元宏的二弟)以及尚书右仆射任城王元澄共同辅政。

安排好这些后,元宏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躺在病榻上的他,心中充满了遗憾。

本以为汉化只是他事业的起点,没想到却是终点!

泪水浸湿了他的双眼。

他无力地闭上了眼睛。

公元499年四月初一,元宏在谷塘原(今河南邓州东南)去世,年仅33岁,死后他被追谥为孝文帝,庙号高祖。

非开国皇帝而被称为高祖,这在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由此可见元宏在北魏历史上具有多高的地位!

毫无疑问,他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他勤政——亲政十年来,他几乎没休息过一天。

他好学——只要一有空他就捧书苦读,手不释卷。

他谦虚——对下属的建议,他总是从善如流。

他仁义——无论到哪里他都和部下同甘共苦,从不搞特殊化。

他爱民——行军途中他从不让自己的军队践踏百姓的田地。

他大度——对下属的小过失,比如送饭时烫了他的手啦,饭菜中发现虫子啦……他从来都不计较。

总而言之,他是一个“既有雄心又有爱心,既有能力又有魄力,仁义礼智信样样不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难得的好皇帝。

当然,人无完人,元宏的所作所为也不是没有非议。

有人认为,他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移植之前已经体现出很大弊端的门阀士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活力,激化了社会的矛盾,最终导致北魏帝国迅速由盛转衰,在元宏死后仅仅三十多年就分崩离析,走向灭亡。

可以说,北魏帝国在他的手上迈上了巅峰,也在他的手上走向下坡!

但我觉得,这依然无法否认元宏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因为,没有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的全面汉化改革,没有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动的汉人和鲜卑的民族融合,就不会有后来强盛的隋唐帝国,就不会有中华文明的浴火重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