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粹庭为陈素真量身定做的《桃花庵》,可惜陈派已近失传
陈素真早年演《桃花庵》的资料,除了未能留下录音外,其他资料比较齐全,她既演窦氏,也能演道姑陈妙善,今把相关资料辑录于下:
【资料一】陈素真先生谈樊粹庭先生改编的《桃花庵》 草稿
《桃花庵》是豫剧传统剧目中相当火爆的戏,尤其后半部,行当齐,戏剧矛盾尖锐,除去没有花脸,其他如老生、小生、青衣、花旦、闺门旦、老旦、泼辣旦、丑等一应俱全,而且各有各的俏头,观众非常欢迎。我扮演尼姑陈妙善,唱、念、做都很吃重。
樊粹庭主要改动了两处:(一)拜府争状元一场,尼姑问:“你说状元是你的儿子,你有什么胎带为记?”苏夫人反问说:“你说是你的儿子,你有什么胎带为记?”尼姑说:“我的儿子十指不全。”苏夫人说:“我的儿子也是十指不全。”尼姑追问:“在哪只手?”苏夫人一时想不起,被迫问急了,仓卒说:“在右手。”尼姑说:“我的儿子在左手。”最后状元伸手一看,果然是左手缺指。樊粹庭认为这个情节不合理。苏夫人抚养儿子十几年,怎么会不注意儿子是哪只手上缺个指头呢?所以他给改成:状元的左手中指夹缝内有个牙齿咬的印痕。这个细微的印痕,养母没有注意到。我们都认为改得好,因此这个戏名也该为《齿痕记》了。
第二是明伦堂上一场,也就是最末一场。这出戏的主演是尼姑,她在最末一场,尼姑反而没有戏了。樊粹庭认为这样不妥当,就给尼姑加了一大段唱。按照剧情的发展来看,这里加一段唱,很容易使戏松下来。但樊粹庭相信我能把这段戏唱好、演好,毅然增加上去。后来演出效果证明,这段戏我唱成功了,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增加的这段唱如下:

a
陈妙善上前去双膝跪定,
苏老爷请听奴细禀分明。
我本是出家人六根断净,
虎丘山遇张才动了痴情。
实指望奴与他百年谐凤,
又谁知得急病他把命倾,
那时节我哭得山摇地动,
那时节我哭得欲罢不能。
那时节我哭得呼天不应,
那时节我哭得如在梦中。
那时节我想同他归阴丧命,
怎奈奴身怀着张门的后生。
无奈何把他的死尸掩定,
悲切切泪如雨我不敢放声,
我的苏老爷呀,我怕人闻听。
(下转韵换辙)
十月满在庵中我把娇儿生养,
咬齿痕留诗名我抛弃儿郎。
想娇儿想得我泪如雨降,
想娇儿想得我难入梦乡。
想娇儿想得我神魂飘荡,
想娇儿想得我如疯似狂,
想娇儿坐卧不安茶饭不想,
想娇儿想得我呀碎心断肠。
求老爷开大恩将我儿放,
也不亏那张相公为奴命亡。
苏老爷你若是不把儿放,
我定要拼命死去见阎王,
我碰死在你这明伦大堂
我的苏老爷呀!

这一大段唱,我分成两种板式和唱腔来唱。前一段庚青辙,我用传统祥符调的慢二八板唱,不过最后一句“悲切切泪如雨我不敢放声,我的苏老爷呀,我怕人闻听”,是我自创的新腔。后一段江阳辙,我用的是豫西调的唱腔。那时在开封唱豫西调的很少,只有李门搭、金玉美、盖洛阳这三个男旦唱,我是幼年与金玉美同班时听倒他的唱偷着学会的,这是我就把它用上了。而最后一句长达二十七个字的长句唱腔,则是我在老唱腔的基础上,自己创出来的。
在修改《桃花庵》剧本时,还需提一件事。剧中的老旦名叫王三思,樊粹庭怀疑这不像个女人名字,就想修改一下。但为慎重,就费了很大功夫找到《桃花庵》的小说原本,经过查对原本上确实是叫王三思,所以樊粹庭就保留未动。但后来豫剧又有人演这出戏,只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硬把王三思改为王桑氏,其实这只能说明工作态度的疏忽和不严肃。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樊粹庭对待艺术事业的审慎严谨的态度。对待艺术事业,不谦虚,不严肃,自以为是,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资料二】豫剧【桃花庵】剧本 陈素真先生演出版本
先看一张陈素真在《桃花庵》中扮演窦氏的剧照
本版本是陈素真先生演出版本,是陈先生80年代初亲笔撰写。

第一场 卖子
【苏昆 老生,带衙役、院子 上场】
苏 昆:(慢板)
清晨起到隍庙去把香进
降罢香转回我知府衙门
正是我坐八台向前行奔
【王三思 老旦 抱孩子倒上】
王三思:(唱)猛然见老爷轿
我拔步抽身
苏 昆:(送板,白)停轿家院,将那老妇人唤来
院 子:(白)是,那老婆子回来来来啊!王三思是你呀,老爷唤你,来来。
王三思:(白)哎呀,大爷,我可不敢见官,你老行行好,就说我走远了。
院 子:(白)不行,老也看见了,你去去。
王三思:(白)哎呀天呢,怕谁偏碰见谁,老爷在上,贫富王三思给老爷叩头。
苏 昆:(白)你叫何名?
王三思:(白)我叫王三思。
苏 昆:(白)王三思?
王三思:(白)老爷,因我一生做事小心谨慎,乡亲们给我取名叫三思。
苏 昆:(白)王三思,你怀抱什么?
王三思:(白)老爷是我儿子。
众(白):胡说!
王三思:(白)不不,我抱的是我儿子。
苏 昆:(白)你这大年纪,怎能有此幼儿,分明胡说,来,掌嘴。
众(白)打打打
王三思:(白)老爷开恩,我说实话。
苏 昆:(白)讲。
王三思;(白)这是远方来此逃难的,孩子多,养不起,托我卖的。
苏 昆:(白)嗯,家院,将幼儿抱来我看看,唔呀,看这婴儿,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乃是个贵相。王三思,这婴儿你要卖多少纹银?
王三思:(白)呀呀呀!
(众催)快说说。
王三思:(白)我要这么多。
苏 昆:(白)这是多少?
王三思:(白)五两五两。
苏 昆:(白)家院,给她五两银子。
家 院:(白)给给,你算走运。
王三思:(白)哎呀老爷,我怕官官官,这位老爷可真好,要五两就给五两。咦,那件包孩子的衣服很值钱,我要过来,不又卖几两,对对,禀老爷,人家大人说,卖马不卖鞍,大人卖孩子不卖衣裳,人家还要那件衣裳呢。
苏 昆:(白)好,拿了去吧。
院 子:(白)给给拿去吧。
王三思:(白)哎呀,这苏老爷可真好,说话,要五两给五两。要衣裳,就给衣裳,嗯,我再去要点,禀老爷,人家嫌五两银子少,不卖了。
苏 昆:(白)嘟,老奴才贪心不足,来,打了下去。
【众打】
王三思:(白)不要了不要了。
苏 昆:(二八连板)
五两银子买婴孩
我的儿你是天降来
可叹你父母心肝歹
卖了亲子不太应该
我的儿不要哭哀哀
你随为父回官宅
回府衙见了儿的母
你的儿是个官太太
(众衙役喊一声)
苏 昆:(唱)衙役们,莫要喊,你们开道来。
走大堂越二堂,三堂来到。
【丫鬟上】
丫 鬟:(白)老爷回衙。
【苏夫人,花旦上】
苏夫人:(唱)
施一礼把老爷往里相迎。
开言来我只把老爷来问,
问老爷怀抱的谁家的儿童?
苏 昆:(唱)五两银子买来婴儿一个,
夫人你抱过去看看儿童。
苏夫人:(唱)好一个白胖小子真齐整
喜得我心花怒放笑连声
俺苏门从此有了后
(白)老爷,快给咱儿起个名。
苏 昆:(唱)与咱儿起名就叫宝玉。
丫 鬟:(白)老爷夫人,少爷饿了,吃什么呀?
苏夫人:(白)哎呀是呀,把我喜欢迷了。孩子还没有吃奶呢,家院。
(唱)快快去雇奶姆,喂着儿童
院 子:(白)遵命。
【全下】
第二场 买衣收子
【张夫人窦氏,青衣,带丫鬟上唱】
窦氏:(唱)
丫鬟带路来呀,
九尽春回百花开
鸿雁飞去紫燕来
风吹柳枝飘飘摆摆,
睹景伤情忧思满怀。
窦氏女我终日里愁脸难解,
怀念我久别的夫君名叫张才。
张才夫到虎丘前去望会,
他一去十二年未曾回来。
为夫君我常常抽签算卦、
为夫君我许下吃长斋、
为夫君我懒把鲜花戴、
为夫君我懒上梳妆台、
为夫君茶不思饭也不爱、
为夫君梦魂颠倒如痴如呆
窦氏女我今年三十开外,
我跟前缺少个儿婴孩。
张才夫他若有了好和歹,
可惜俺百万的大家财。
叫丫鬟你领我过街楼上
我站在过街楼上细看明白
南方货物北方去卖,
东方的货物往那西方开
也有老也有少
还有二八女裙钗
过往之人有多少,
看不见我的丈夫张秀才。
【苏宝玉上唱】
苏宝玉:(唱)
苏宝玉我离了明伦堂上
我去到义学内去把书攻
将身儿我只在上马石坐
我坐在上马石背背五经
窦氏:(唱)
过街楼上用目睁,
上马石坐着一个孩童
看相貌好像我张才夫
越看越似我的相公
迈步我把楼梯下
你去把那玩童唤到客厅。
窦 氏:(白)丫鬟,门外上马石坐着一孩童,你去将他唤来。
丫 鬟:(白)是。大婶子让我叫那个小孩,我又不认识他,怎么好说话呀,嗯,有了,哦,这个小孩的脸怪白呀!
苏宝玉:(白)咦,这小妮,怎么摸我的脸呀,咳!你怎么摸我的脸呀?
丫 鬟:(白)我们这的规矩,先摸脸,后说话呀。
苏宝玉:(白)哦,这是你们这的规矩,那我也摸摸你的脸。
丫 鬟:(白)哎,容我摸你,不容你倒摸。
苏宝玉:(白)你倒沫。
丫 鬟:(白)哎,倒摸我的脸。
苏宝玉:(白)你要说什么呀?
丫 鬟:(白)俺大婶叫你呢。
苏宝玉:(白)俺不认识你,我不去。
丫 鬟:(白)哎,俺家有好吃的,好玩的,来吧。
苏宝玉:(白)吃倒不吃,有好玩的我去,你家有狗吗?
丫 鬟:(白)没有。
苏宝玉:(白)母狗头里走。
丫 鬟:(白)叭叭叭随我来吧。
苏宝玉:(白)你这小妮还不吃亏呀,上坐是大婶子?大婶子在上,我给你做个揖吧。
窦 氏:(白)不用。
苏宝玉:(白)磕个带尾巴的头吧
窦 氏:(白)少礼少礼。
苏宝玉:(白)起来再做个揖,大婶子你好吧。
窦 氏:(白)罢了,我好。
苏宝玉: (白)你好我也好。
窦 氏:(白)我还无有问你呀。
苏宝玉:(白)我问罢你了,你要不问我,不怕耽搁了吗?
窦 氏:(白)耽搁不了。
(来源于 豫剧大师陈素真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