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桌上放36根草棍,八国联军没看懂,溥仪:可能只有我懂
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最为高傲的皇帝之一。他晚年自诩为“十全老人”,自满地认为自己是“天国之君”。
然而,正是乾隆的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让清朝错失了当时世界正在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机遇。
乾隆制定的闭关锁国国策导致了清朝的彻底落后。然而,在乾隆继位之初,他还是一个勤政的皇帝。
乾隆在25岁登基时,正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他继承了康熙和雍正两位前辈留下的稳固的国土和丰盈的国库。
相比康熙和雍正,乾隆更年富力强,有着大有作为的潜力。
乾隆的性格非常细腻,他不仅对自己的妃子富察皇后非常细心体贴,而且对大臣们也能够完全掌控。他将皇权驾驭到了极致。
从登基之初,乾隆就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认为不仅脚下的每一片土地,甚至宫墙上的每一块天空、每一丝空气,都属于皇家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乾隆在养心殿的御桌上放了一把草棍,过几天就会检查一次,看是否会少了。
乾隆的子孙却没有继承他的观念,他们不仅丢失了大量的国土和财富,还面临八国联军的侵略。
八国联军攻入皇宫,洗劫了大量的珍宝,但对于乾隆放在御桌上的草棍,他们却感到困惑和不解。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他小时候也接受过皇权教育,但随着清朝的衰落,这种皇家唯我独尊的思想变得无助和无奈。
乾隆的“寸草为标”教育在历史上成为一种屈辱。随着清末的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乾隆的这种观念逐渐被否定。
溥仪回忆录中所表达的无奈,是对乾隆教育的一种反思。乾隆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在继位之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但由于自以为是和崇尚冷兵器的传统,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康熙和雍正给他留下了稳固的河山和丰盈的国库,但由于乾隆的高傲和自满,清朝最终错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
乾隆的“寸草为标”教育成为了一种屈辱,也成为了对自身错误的反思。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