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功德之刻勒
红薯功德之刻勒
王国成
有打油诗云:“黑面糊涂黑窝窝,红薯轱辘红薯馍,清早黑饼卷韭花,黄昏清汤红薯多,红薯面条两大碗,午后干活力不怯,薯叶菜蛋能充粮,薯片过碾虫不啄,红薯凉粉伏天吃,红薯粉条过年歇,一天三顿三红转,离了红薯难生活!”诗文唱的是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北方农村老百姓饭桌上的主演——红薯。
据说红薯是泊来物种,它的老家在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由世界上早期的探险者和商贾往来把红薯栽培技术带向了欧、亚、非等地。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述,明万历21年(1593)福建长乐人陈振龙陈经纶父子,在菲律宾发现红薯的价值后,冒着违犯所在国法禁之险,于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引植于中国。诗人郭沫若曾写诗称赞:“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但红薯在北方真正大面积的种植,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之前农村洼地全为高粱,山岗地种植荞麦、芝麻、谷子、黄豆、虹豆、绿豆、黑豆、小豆等作物,红薯只是其中之一。那时的红薯食用时麻筋多,产量也不太高。解放初期农业科技人员经过筛选,胜利100号、徐薯18新品种相继问世。因新品种除了它抗旱、耐脊薄的品质外,还具产量高、食用干面无麻筋的优点,于是很快在农村推广开来。一段历史时期内为填饱老百姓的肚子立有汗马之功!
红薯根据植栽季节不同,分春地红薯和茬子红薯两种。春地者,即红薯母床苗芽扎于冬闲之地者也;茬子者,即红薯秧子分段剪折(人们称之二八条)后扎于夏季庄稼茬子之地者也!春地红薯由于生长期长,具有薯块中含水份少、产量高的特点,因此人们大量种植,一度充当了老百姓生活的主粮;茬子红薯是在夏季庄稼诸如油菜、鸡色豆、碗豆、大麦、小麦收割之后种植,因其生长期短,产量低,因而只宜小面积种植。但它因薯块内水份含量大,易冬季窖藏而留作红薯母,用于来年育芽。
红薯育芽要用母床,母床材料需要大量牛铺粪,牛铺粪中的黄土、白草需要牛屎牛尿和牛在室内一定时间的蹬踩和室外一定时间的发酵。其中最关键的是白草。白草性平,不像麦秸玉米杆及其它农家肥性燥,所以,用白草沤成的牛铺粪是红薯母床不二的选择。每年冬天,生产队劳动力除了"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外,所剩时间都用于铲白草圪塔上了。生产队按劳动力的工分标准将白草斤数量化到每个人,那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经过一个冬天几茬沤制的牛粪,出到室外堆在一起,经一定时间发酵翻倒后,在每年春天的农历二月半便开始用来铺红薯母床了。红薯母床底部垫粪约三十多公分,呈梯形状,上面踩平,周边用麦秸泥糊好。它高五十公分左右;母床高处中间每隔半步摆一个脚踏石,是为母床中间拔芽人站立之用,它的宽度设定于踏石上拔芽者正好与母床下拔芽人交手,估计不足二米;它的长度据母床所处地方大小而定。
红薯母床分三层,底层是粪,中间红薯直立(稍斜)着一个挨一个上面摆平,红薯摆好后,再用二寸左右的粪盖在高处,最后用井温水均匀的泼一泼就成。出芽前、出芽后及整个拔芽期还需定时给母床泼水管理,泼水的作用一方面补充母种水份,另一方面防母床温度过高烧坏母种。
一九八零年后,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塑料薄膜的使用,黄土加化肥的红薯育苗方式普遍推广,让农民省心省力很多。
农村人民公社建制年代,下红薯母的同时,我们那一带的生产队里牛把式便开始穿(方言:犁)红薯沟了。何为红薯沟,乃用犁往返二回将土隆成垅,两垅之间沟即红薯沟,红薯苗栽在垅高处。汝河之北习惯裁平地红薯,山区因地块太小,不宜牛犁,便人力扒成红薯崮堆栽种。此正所谓因地制宜吧!
红薯的育种、发芽到移栽大约五十天左右,农历四月初便可扎红薯了。候宝林相声说河南人讲话简略,扎红薯一词体现的就很具体,它是红薯芽从母床上薅下进行移栽的俗称。红薯芽薅下后,一把一把用剪子将根部稍微一掠(方言:剪)在篮子里一层一层装好,用块湿布一盖,就可下地了。
红薯适宜山岗丘岭地栽种,那些地离家近则一里,远则三里以外,栽种用水从居住村井中拔取后,靠壮劳力肩挑着往返运送。记得一九七零年前后,由于部分壮劳力有的抽调修建焦枝铁路和陆浑水库,有的抽调别的工地,队里十几个十六七的姑娘扛起了这活,全队六十多亩栽红薯用水全靠她们的铁肩膀完成。栽红薯中间老天爷若下大雨,队里的红薯芽储备充足,这人们便省挑水的大力了。大人小孩(能干活的)拿一根小棍,在红薯沟上扎一个小孔,红薯芽根向孔内一插,然后密封好孔口就可以了。因这良机难遇,有时生产队还会买芽抢栽。栽一段时间,还得派人对红薯死苗进行查看补栽。
红薯栽完后,麦熟前必须锄一遍草,因那年月打麦靠牛拉滚,时间最少得二十天,若老天多雨,麦场打住垛得月把子(方言:一月)。因此,锄一遍草方可保证打完场红薯地不荒芜。红薯地锄过二遍后,因红薯秧长了,就不宜再用锄头,得翻秧子。翻秧子时,人蹲在红薯沟里用手将一棵棵秧子全部拽起,缕到一块从一个方向猛力甩往相反的一个方向。第一遍翻过后,经一段时间,反方向将秧子再翻一遍。翻秧子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有利于拔草,二是不让秧子上扎的根结成小红薯,以保证红薯棵将全部能量集中于老坚缨(方言:红薯根部)下的红薯块上!
这里插一个拣干薯叶的小曲。因红薯棵长到乌鸦窝大小时,遇到干旱,部分叶子干后会落在它根部结成小团团。有一天在坡上玩耍,发现后我用小手一抓,小团团一并抓起,这秘密我回家对母亲一说,母亲立即拉我去到坡上。到那里一看,母亲对我说,你抓我也抓,抓回去都能当饭吃!那一段时间我和同族年龄相仿的一个叔叔,下学后,抓个小布单子就上坡了。
刨红薯都在种小麦后,在生活紧张的岁月里,生产队会在霜降前将红薯地按其叶子好赖平分给社员勒菜。勒的红薯叶晒干后,妇女们都会在苛楼(音:一种盛粮食家俱)内均匀摆放些半干不湿的红薯秧子,然后将干薯叶按在苛楼内,用红薯秧子纵横一缠,就是一个菜旦,上面秧子缕在一起缠紧丢个小鼻,弄到家墙上一挂,就顶口粮用了。这勒菜是必须抓紧时间的,因为薯叶经霜后太阳一照就干枯,想勒也勒不成了。
红薯亩产高,少则二三千斤,多则五六千斤。刨红薯前得先薅秧子。薅秧子除了很勒手外,最让人难受的是早晨根部的霜,薅时将小手冻得很疼很疼,时不时得双手合十搓一阵子。大集体时刨红薯,都是犁在前头穿人跟后边拾。社员们把老坚缨一拽攒成百十斤左右的小堆,那叫择红薯。待吃罢午饭,会计就带着几个人开始分红薯了。分红薯时,会计记帐看称,剩下几个人轮番着或装红薯或抬称,红薯一般是装在能盛一百斤的大草箩头里过重的,刚开始分红薯那几年,我们队按的是院落顺序。因为地有好赖,红薯个头大小不一样,有不同意见后,队里釆取了抓阄的顺序。但抓阄也不尽人意,门前有个老太太抱怨:“抓旦(即抓阄)也不合理!"大家笑了:"合理不用抓旦啦!"大约两年后,有一个年疾猴(方言:含无赖意)人提出抓乱阄。抓乱阄就是一户有多少个百斤红薯,就抓多少个阄!这下热闹了,分红薯的时候,子女多的一个堆留一个看红薯,子女少的连堆也没法看就在堆上摆上个记号。天一擦黑,看堆的孩子们齐哭乱喊,看不清记号拉错堆时地里会乱喊乱骂。因此,这办法没用几天便淘汰了。
土地实行承包后,刨红薯成了人们的大问题,因为很多农户没有牲口,红薯只能一镢头一镢头刨,一度苦了不少家庭。
刨红薯季节,晚上是最热闹的,若用今天语言,可说是一道风景线。那时当天分的红薯必须当天切成片摊开,否则,次日分的红薯就处理不完。因此,喝罢汤野地里灯火一片,切片的推子声交相呼应,大人笑语儿童哭声不时入耳。红薯片推时容易出现一半厚一半薄的现象,社员们美其名曰:瓜牙儿。瓜牙儿红薯片装时容易弄碎,所以制作红薯推子定刀片很关键,队里几个掌握此窍门的人此刻成了香饽饽。
红薯片向摊晒时,人手多心细致的家庭一块一块摆放,人手少的掂着箩头撒,撒后第二天抽空将摞摞再掀开。晒红薯片时一遇雨,人们就乱了,全家老少或不顾吃饭或连明彻夜地往家里拾,因为干片经雨就黑。刚推的薯片淋一半天问题不大,雨期一长薯片就发苦。
红薯干片贮藏中容易虫蛀,老人们讲,它经石碾一压,管保存几年不坏。据传这方法为某寺老和尚光绪三年大旱所创。一年秋天,和尚见寺里薯干全被虫蛀,唯有缸里的红薯圪塔完好无损。于是,他领众弟子将红薯圪塔脱成坯垒了一道墙。谁想这道墙帮寺僧躲过了大旱之劫。这方法后来渐渐"让地球人全知道了。”
红薯贮藏的另一个办法是,窖藏鲜果。早年的红薯,虽说产量低,麻筋多,但它易藏。新品种产量高,无麻筋,但窖藏极易坏掉,或腐烂,或黑斑(俗称干钉坏),令人头疼。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红薯快大面积结束种植的时候,农业科技人员才发现鲜红薯下窖前,用专用药水过滤的方法,这才解决了鲜薯贮藏中易坏的难题。
红薯食用方很多,最可笑的属吃生红薯了。俗话说:六(方言念录音)月六,红薯鸡蛋粗,每到这时候正值暑假,一群小伙伴踅到坡上,总想抠一抠看看红薯究竟有多大,当看到红薯时,肚中的饥字就占了上风,老师们日常遵纪守法的教育全抛于九天之上。抠出来皮一揭下嘴就啃。再就是
清水煮红薯轱辘、蒸红薯、烧红薯和烙红薯片和吃筋筋抓了,筋筋抓是将蒸熟的小红薯或用煤火炕、或用太阳晒制而成。小时候上早自习,起床后脸一洗,抓几把筋筋抓往衣袋里一装,边吃边走。那滋味、那筋道劲美极了,至今难忘!
今天人们吃的油炸薯干,小时别说吃了,那名字我闻所未闻!因那年月,调生罗卜丝菜用的油是用筷头蘸蘸滴几滴拌的。
红薯面馒头、红薯面虚糕、红薯面窝窝、红薯面糊涂、玉米碜煮干红薯片、红薯面烙馍、红薯面角子、红薯渣火烧、红薯凉粉、红薯粉条、红薯面条、红薯面饸饹等食用方法那年月太多太平常,文中不赘述了。
红薯秧嫩头下面条、炒着都好吃,但它有一个副作用——屁多。食用的人不论什么场合都把控不住,往往弄得人非常尴尬!
另外还有四种涉及红薯的食用方法。一是被生产队扔在地里涝天淹坏红薯,呈白色。拾回家用清水泡软,稍一调味,手拍成饼上鏊子一烙,那酸臭之味还是颇有特色的!另三种是母亲在西省(即陕西)那边要饭时学会带到家乡的。其一,浆水红薯叶菜。它酸而利口,村里人尝后纷纷称道和效仿,只可惜制做方法今天失传了。其二,红薯面蛤蟆古嘟。它是在锅中用水将红薯面打开后煮熟,然后用用勺子挖进粉瓢内,力按一滴一滴落入井巴凉水中激后定形,捞进碗中用汁浇后食用。其三,是红薯面搅汤。它的制做方法同红薯面蛤蟆古嘟相同,它是煮熟后直接盛碗,然后热汁一浇,用筷子夹下一块,在碗里边涮汁边吃的,吃口搅汤喝口汤,滋味还是很美的(注:此二种是母亲从陕西人玉米面的做法里感悟的,当时全村人都学会了)。就是不知道周边村子人吃过没有?
吃红薯是我摸不掉的记忆,它有功于众百姓,有功于共和国,本文权作为红薯的功德之勒吧!
2021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