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宣化镇:荞麦花开高粱红 黄米叩响致富门

“连续四年种糜子了,今年在麦茬地里种了2.7亩,糜穗长得比去年好,糜草喂羊,黄米卖钱,再长20多天就能收获了,1斤黄米5块钱,1亩能卖1000块钱。”乐一村村民张学尧说。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曾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金秋九月,顺着田间小道,我们来到张学尧老人的糜子地,穗杆上沉甸甸的糜穗头在秋风中点头晃脑,好像田野里的迎宾,“笑眯眯”地等待着我们检阅,糜子地里,老人还按传统种植的方式,还稀稀疏疏地点种了萝卜。他告诉笔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复种小杂粮很普遍,大包干后,人们一味追求高产高效作物,小杂粮因产量低,逐渐退出种植舞台。近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的多样性和合理化,糜子作为传统口粮,生长期短,耐旱且不施化肥,碾的黄米备受中老年群体青睐,他的2.7亩糜子加上夏收的麦子,能收入六七千块钱。

这几天,正是荞麦开花的时节,在台子寺村100亩连片荞麦地里,雪白的荞花在绿叶和淡红的荞麦茎衬托下,成了秋野一道风景,成群的蜂蝶在荞麦花上集会,秋风掠过,荞麦花的芳香萦绕田野上,黑河畔,村庄里。“夏收后,在流转的100亩麦茬地里试种了荞麦,若收成好的话,明年还打算种一些。”土地流转大户曹财荣说。

近年来,宣化镇按照多元化、低投入、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广多茬、复种、间作套种技术,引导农民科学、适度种植小杂粮、小制种、小瓜菜等作物,稳步提升土地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据了解,今年,该镇种植小杂粮489亩,预计收入达73.4万元。目前,胡麻、葵花、黄豆等豆类油料作物已陆续收获,谷子、荞麦、糜子、高粱等作物长势喜人,将在寒露前后收获。

糜子,原名稷、黍, 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第二禾谷类作物。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高台农村多有种植。麦收后,农民依据农时,复种白菜、萝卜、荞麦、糜子、箭筈豌豆等冬储菜、小杂粮和饲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粮不足的尴尬和冬菜的储备。近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的回归和多样化,以谷子、荞麦、糜子等小杂粮的价格也水涨船高,种植面积也逐年回升。(张玉峰 王 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