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韩讲了一个故事:荞面灯盏

荞麦生长期短,适合在气候恶劣土壤贫瘠的地方种植。荞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当年可多次播种。荞麦开花特别漂亮,在绿油油的农田里,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人种植荞麦年深日久。唐·白居易《村夜》诗“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清·赵翼《自贵阳赴威宁作》诗“三两茅棚嵌碧螺,坡边荞麦水边禾。”

元代诗人许有壬也对荞麦有过描述“坡远花全白,霜轻实更黄。杵头麸退墨,皑齿雪流香。玉叶翻盘薄,银丝出漏长。元宵贮膏火,燕墨笑南乡。”诗中前四句是写荞麦的生长、加工过程;“玉叶翻盘薄”似乎是形容煎饼的形态;“银丝出漏长”,说的才是饸饹面被挤压进锅时的状态;“元宵贮膏火,燕墨笑南乡”说的是“南乡荞面黑甚,熟则坚实若瓦石。元宵灯会时,可代陶盏贮膏火”。

雁北贫穷,一些农人就连买灯盏的钱也没有。不知何年何月何人发现,荞麦面蒸熟晾干,坚若瓦石,可代陶盏贮膏火,于是荞面灯盏便应运而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得胜堡没有通电,半数人家的灯盏都是用荞面捏的。荞面灯盏捏好蒸熟后晾干,与陶瓷制品无异。

做灯盏,荞面要和的不软不硬,饧得恰到好处。捏灯盏的面必须是死面,也就是没有经过发酵的面,发面因其有蜂窝孔,容易渗油而无法使用。

得胜堡的妇女在捏灯时,要求捏得越薄越好。因为按照当地的传说,捏得超薄,生下孩子眼皮就越薄,就越聪明。

雁北灯盏工艺虽粗俗,却很实用。用久了,肚里缺油水时还可食用。掰开捣碎,烩菜时扔在锅里,煮透后仍为美食。

晋北岢岚县是荞面灯盏的故乡,这里荞面灯盏的品质比雁北高大上。岢岚县隶属山西省忻州市,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岢岚县因境东北岢岚山而得名。

其实,中国人的“元宵节”共有三个,即:上元、中元和下元。上元节正月十五是天帝的生日,是天上人间的狂欢节;中元节七月十五是鬼节,传说所有的鬼放假一天,可以纵情享受人间的供祭;下元节十月十五是水官的生日,“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是中国人传承已久的习俗。而后来人们一般说的“元宵节”单指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佳节”了。

大家都知道上元佳节是灯节。灯会庙会,耍狮舞龙,吃元宵,放烟花……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要是为了在天帝生日这天,趁着天帝和神仙们高兴,多弄出点红火热闹的动静来赢得天上的赐福,整个元宵节活动的宗旨就在于此。

岢岚人喜动不喜静。没钱铺张,就因陋就简地折腾。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岢岚家家户户都要用荞面捏成生肖灯盏。家里的人有几种属相,就捏几种灯盏,每人一盏,大小不一,精致程度也不同,完全取决于各家的讲究和技巧了。每盏属相灯的背部正中都有一个圆圆的小窝或者一个小碗凸出于外,这就是盛放灯油的“油碗”,说白了就是属相动物背着一个油碗的荞面塑像。 有的人家还捏“满炕炕”。就是在灯的周围捏一圈手牵着手的小人,要求小人的数目必须等于家人的数目,这种油灯一般点在炕上,以祝福全家人健康长寿。

除了生肖灯盏,更多的是圆形的普通灯盏,这种灯盏用途更为广泛。岢岚人做普通灯盏时,先把和好饧到的面搓成擀面杖粗细的长条。然后切成小面墩儿,再用擀面杖将面墩儿中间压成小坑,就像一个袖珍碗。灯盏头上还用剪子细细密密地剪出四五层麦捆花来,一圈一圈平行,刀花错落有致、大小如一。岢岚人捏出来的灯盏挺拔俊俏,底座匀称,小蛮腰、宽肩膀,就像一座座漂亮的麦垛。

荞面灯盏捏好,关键还要经得住上笼蒸。入笼出笼要轻拿轻放,不能碰掉枝枝桠桠的剪口,否则就不好看了。蒸熟的灯盏要底子平、立得直、无裂缝,这样倒上油就洒不了。那些精心剪出的花儿,也要脉络清晰,不能黏糊成一片儿。做工漂亮的灯盏人见人爱,东家要一个,西家要一个,这是对巧媳妇手艺最好的肯定。

蒸好的灯盏,整整齐齐摆在炕桌上,用麦秸杆缠上棉花,插在灯碗的正中央,浇上当地特有的胡麻油。清冽透红的胡麻油和浅褐色的荞面灯盏浑然一体。灯芯一般是用新棉花做的。灯芯缠棉花也有讲究,缠少了开得灯花不大,太多了费油且会烧焦灯盏。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开始点灯盏。点灯盏的过程是最快乐的。大人一边屏气凝神地专心点灯,小孩子们围在跟前看。灯盏全部点亮后,大人将其用一个大盘子盛上,端到院子里先祭天祭祖,然后再分头摆放。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粮囤、灶台前,堂屋的方桌上、面柜上、窗台上,甚至牛圈里,家里家外的每个角落里到处都会摆上灯盏。

一盏盏灯盏次第亮起来。一晕晕的灯火在地上标出一个圈,圈圈都相连。孩子们都会惊喜地站在那里观看,唯恐破坏了这难得一见的美景。

明月静视,灯光簇拥。初春的风带着凉意拂过,豆火摇曳。月光笼罩着灯光,灯光搅缠着月光,遥相辉映。此时人们便默默许下心愿,企盼新的一年平顺安好。

一般正月十五点的灯盏要亮一整夜。第一次倒满的胡油燃尽,大人半夜还要再添上油,继续点燃至第二天油尽灯枯才收灯。娃娃们争抢着品尝被灯火烤过的灯盏,红红亮亮,外干里脆,香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也是正月里大鱼大肉后的一道粗食甜品。

灯盏没点之前是不能吃的,因为没点的灯盏吃了会“绷脸”。不知道是自己的脸会裂口还是指与别人关系破裂?灯盏也不能两人分食,否则这两人定会不和。

家家户户放在大门顶上和院墙上的灯盏,是专门留给村子里的人偷走的。村里的年轻人,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户拿走放在外面的灯盏,增加了正月十五欢乐的气氛。有些灯盏油未燃尽就被风吹灺了,月影朦胧,看不清楚,拿了就走的人,胡油会洒一身。第二天看谁的衣服上油渍斑斑,就知道谁是偷灯的主角。

在岢岚,凡有孝的人家三年不蒸灯盏,所点灯盏都是乡里乡亲送的。有人去世的人家,村民送的灯盏堆得像小山一样,能吃到二月二。

灯盏送单不送双,吃灯盏也求单数,新婚的媳妇过十五都要到别人家去“躲单”,可能是怕以后不能成双入对吧?

送灯盏一般在正月十四傍晚。娃娃们奉母亲命,每人拎一个布口袋,布口袋里,装着母亲刚蒸熟的荞面灯盏,从村头到村尾,专挑那门上没有贴对联的人家(依着风俗,有亲人去世的人家,三年内,门上是不贴对联的),一一去送。一般孩子们都跑出老远了,母亲还站在门口千叮咛万嘱咐“记着,一家给五个,给单数,千万不要给双了!”

在岢岚,点灯盏也是为了“寻蚰蜒”,“寻蚰蜒”是祖先传下来的重要活动。据说在蚰蜒多的地方,小孩子睡着时,蚰蜒就会偷偷钻进耳朵。在小孩子的头部点一盏油灯,蚰蜒就会被引诱出来。因为蚰蜒喜欢向有油烟的地方聚集,才被取名为“油烟”(蚰蜒)的。

点灯盏的那晚,村里的娃娃们都要提着自制的纸灯笼,点亮里面的小蜡烛,呼朋引伴,挨家挨户,去“寻蚰蜒”。半村的孩子,组成一个“寻蚰蜒”的队伍,嘴里喊着“寻蚰蜒了!”“寻蚰蜒了!”似乎把家家户户的角角落落用那烛光照亮,就会让蚰蜒无处藏身。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睡着时,蚰蜒钻进自己的耳朵里去。寻完“蚰蜒”回家,灯盏的光焰也小了许多,比完了灯花的大小,再吃一个凹窝处烤的焦黄香甜的灯盏后,才会心满意足地睡去。

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蚰蜒钻入某人耳中,其头痛欲裂,无计可施。一日午饭时,其枕案而睡,正好头旁有一盘鸡肉。他在梦中打了个喷嚏,感觉有东西从鼻子中出来,一看,蚰蜒已在鸡肉上。从那以后,他周围的人都用鸡肉来医治蚰蜒入耳。《医心方》中有好多“治蚰蜒入耳方”,比如灌油、枕胡麻枕头、灌桃叶汁、“铜器近耳边”等等,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岢岚的灯盏“寻蚰蜒”法。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有了它,华夏民族就有了根基、有了自我、有了底蕴、有了传承。同样,外国的愚人、情人、鬼节、感恩等等。哪一个不是由民俗文化发展而来?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巴尔扎克说:“欢乐是希望之花,能够赐给她力量。使她毫无畏惧地正视人生的坎坷。”晋西北苦寒,但乡民如此文雅乐观。他们拥有最真实、永恒、高级的快乐,常常使我们这些喜欢无病呻吟的人汗颜。其实人生至善,就是对生活乐观。

后记:

相传明正德九年正月十五日,宫中元宵节放烟花,不慎失火,殃及乾清宫。经奋力扑救,终未酿成大祸。次日,为期十天的灯火节就要结束,武宗兴致未尽甚觉遗憾。以“八虎”为首的太监刘瑾看透了皇上的意思,就下令宋明着手安排。宋明为人正直、不想在乾清宫再次焚火戏玩,但圣意难违,经过一番考虑,他让御膳房用黍米和江米蒸制许多圆饼,分别盛在盘中,上插蘸油棉棒后点燃,让宫女、太监、官宦大臣们捧着在武宗面前鱼贯而过,且称颂祝福。武宗被这特别的灯火祝福所感动,龙颜大悦,赏赐所有宫女太监官宦大臣,并当场赐名为“明灯”。(作者 韩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