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之——荞面
荞面,就是荞麦磨制的面粉。北魏时期《齐民要术·杂说》就记载了荞麦面,荞麦起源于中国,后来荞麦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现今荞麦及荞麦面条在日、韩两国十分流行。在我国山西、内蒙、甘肃等省份都有大量种植。因其含丰富营养和特殊的健康成分颇受推崇,被誉为健康主食品。 是一种适宜在高寒气候生长的植物。
荞麦经过加工制成荞麦面,可以加工成面条,压饸饹,猫耳朵,碗托等,可以热吃,也可以凉吃。因其是无糖食品,因而也是糖尿病患者的美味佳肴。饸烙面之前就已经介绍过了,猫耳朵以后会单独给大家介绍。今天就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只有在山西才有的荞面美食——碗托

在诸多的荞面食品中,碗托有着鲜明的特色,筋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碗托在山西晋中一带十分盛行,尤以平遥碗托最为有名。碗托在流传到太原之后虽然形状制法都和平遥碗托一样,但不知为何改名为灌肠,其实两者完全一样。这里以荞面碗托统一称呼吧。
荞面碗坨在制作时先将适量荞麦面粉放入盆内,然后按面水比例1:2的比例,逐次往面粉中加入凉水,边加水边充分搅拌,直到拽起能吊成线。此时将面糊舀入刷过油的浅碟或浅的小碗中,冷水上笼,开锅上汽后再蒸十五分钟即熟。取出后放凉,碗托即成。

碗托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直接熬煮。将面粉和水以1:4的比例调成没有面疙瘩的面糊,倒入锅中大火熬煮,期间一直顺同一方向不停搅动,以防粘锅。熬煮大约十五分钟左右,即成。将熬煮好的面糊舀入刷过油的浅碟或浅的小碗中放凉,凉透倒出,碗托即成。
食用时用刀将碗团切成长薄片,盛入碗内,调入用麻籽油炒过的葱花及芝麻酱、生姜米、精盐、酱油、食醋、芥末、蒜泥、油泼辣子。还有一种吃法多在农村大集上出现,整好的碗托并不出碟,直接在碗中划成菱形块,浇以蒜水,最多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少许辣椒油,用竹签扎着直接食用。这种吃法即免除了卖家洗餐具的麻烦,又别有一番风味。在太原,人们又会在碗托中浇入用黄花、木耳、腐竹、鸡蛋等食材做成的素卤,一同食用。在一些餐厅则会将碗托做得很薄,制成后将一个个碗托卷成卷,整齐的码在盘中,再浇以调料,色香味俱全。

碗托不仅可以冷食,热炒同样十分诱人。少许猪油,葱花炝锅,放入适量豆芽,翻炒片刻加酱油、盐调味,加适量水,放入切成片的碗托焖煮片刻,出锅前加入蒜水,少许陈醋,搅拌均匀出锅。尤其是在冬天,来一碗热腾腾的炒碗托,配上二两烧酒,顿时驱散了浓浓的寒意。

荞面属于杂粮,碗托又是市井小吃,但就是这市井小吃陪伴了一代代山西人,这是家乡的味道,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