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里怎能没有一锅“野火饭”
过去,清明以后一直到立夏,只要是天气晴好,桐乡的田间地头,你都会看见有烧“野火饭”的人。
还是少年,周末时候,约上三五个同伴,我们就去烧野火饭了。先是在田间寻找一块空地,附近找些砖块或平整点的石块垒起简易的灶头,把家里带来的铁锅摞起来,柴火就是捡拾的枯枝与废木或者稻草秸秆。

野火饭
把家里带来的咸肉与淘洗干净的米加水一起放入锅中,再铺上蔬菜。蔬菜是在周围农家自留地里“偷”的,这是我最喜欢干的事情了。
至于这个“偷”,其实不是真偷,我们这里是个习俗。附近的农家一般都会在田间地头种些蚕豆、荞葱……你可以去“偷”一些做野火饭。如果看见你在“偷”,大家都不会去阻止的。有时路过你身边反而还会鼓励你多摘点,告诉你哪片的蚕豆最嫩,荞葱最香。

加水
摘一把荞葱,“偷”一些嫩蚕豆,用水洗干净了,带着满目绿油油的稻田,黄灿灿油菜花的景色洒入锅中,这个回忆与我后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镜头融合在一起了——“原来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蚕豆
大米、食材准备好,盖好锅盖,接下来就是烧野火饭了。先是用大火烧开,然后撤掉些柴火改为慢火焖煮一段时间。渐渐的香气开始萦绕在我们身旁的空气里,每当到了我与小伙伴们饥肠辘辘时刻,野火饭便烧好了。
打开锅盖,粒粒饱满的米饭上铺盖着满满的荞葱与蚕豆,中间还有蒸的晶莹发亮的一片片咸猪肉 。每一个围在铁锅边的伙伴都是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别急,野火饭还有最后一道关卡才能进嘴。

野火饭出锅
用锅铲兜底铲起,将所有的食材拌匀好,这个时刻,香气已经不是萦绕了,而是扑鼻而来。立刻盛上一碗,咸滋滋的米饭带着肉香,葱香,酥烂的蚕豆糯糯的。最好吃的是金黄色的锅巴,一口咬下去,脆嘣嘣的,满嘴焦香。
春风送暖,醉人的江南时节,野火饭的炊烟袅袅是不是勾起你对美食最初的记忆?

最初的记忆
以上照片截图自网络,侵权请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