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植物志之苦荞:药食同源,你知道它救了多少人吗?
汉墓故事:紫帛咒(中)文/王洁
【作者简介】王洁,笔名夕耕,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人,喜欢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性格开朗。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中国千百年讲过多少人和食物的故事,也从中国千年文化中吸取了先人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和美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创造和发掘了更多更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如今在经济发达和信息腾飞的时代,人类依然要依着“民以食为天”的本真。吃是不是更应该讲究一点了呢?当务之下,三高症每时每刻总是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那么我今天介绍一种食物,他既是在远古年代救灾救难的粮食又是现代人用于预防,保健,治疗为一体的好食物,它被中华医典上予以食药同源的称谓,那就是一种很普遍很平常的农作物——苦荞。
《植物名实图考》称荞麦“性能消积,俗呼净肠草”。苦荞能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又称“三降”食品。
家乡人种苦荞,最初的概念应该是填补粮食的缺乏,但也有传说苦荞不仅济贫而且可以治病救人。所以总是在秋后择一块空地出来,在一年的季末抢种一些苦荞以添补口粮来预防春困时候粮食不够食用罢了。具记载苦荞起源于我国西南部,人们出于粮用目的习惯地把它归于禾谷类、麦类,归小宗粮豆作物,实际上苦荞是食药兼用的食物源。是种植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种和饲料,也是当今及未来人们重要的健康食物源。
苦荞茎直立,红色,高30-70厘米。叶宽三角形,长2-7厘米,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下部叶具长叶柄,上部叶较小具短柄;托叶鞘偏斜,膜质,黄褐色,长约5毫米。花序总状,顶生或腋生,花排列稀疏;苞片卵形,长2-3毫米,每苞内具2-4花,白色,花被片椭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短,柱头头状。果长卵形,长5-6毫米,具3棱及3条纵沟,上部棱角锐利,状似垂体小风铃,黑褐色,无光泽。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相传在古晋朝时,国君育有九子,分域而治。有年,瘟疫流传甚广,病者四肢乏力,高烧不止,吃药也无济于事。短短十日,死伤无数。顿时,军民人人自危。且说八太子殊,治国有方,素有贤名。目睹百姓食不果腹、病魔缠身,心如刀割。每日必焚香求神佑民。殊遂上书为民**避祸,随后携民众三千,入雁门地带。每有民众生病,殊总问病在侧,重泪相伴。食粮将罄,瘟风正盛,殊与民采野果、野菜度日。
这天,掌管天庭司药的神农氏采药归,化作乞儿,混在民众中,欲掌控病情,解民倒悬。殊待如宾。神农感其诚恳悯农,将疫情上奏玉帝,久无帝讯。而瘟风日盛。神农情急,遂冒死盗来玉帝雁门苦荞仙麦,撒向雁门大地。翌日,遍野雁门苦荞麦。殊率民众采收麦粒。军民不忌其苦,唯求果腹不饥。数日,瘟疾不治而愈,百姓得以安康。
追溯雁门苦荞的历史,早在宋朝就已有了“救皇粮”的故事。
众所周知,杨家将为中国历代所推崇,有着清正高尚的民族气节。一次,宋太宗及杨家将被辽军围于雁门关,几近断粮。太宗饥饿难忍,全身无力。士兵也大多体力消耗殆尽,伤病满营,但缺医少药而无法救治,战斗力大减。此时,百姓拿出当地名产雁门苦荞支援将士。饥饿多日的宋军,终于吃了顿饱饭,太宗更是赞叹苦荞的香醇美味。连食数日后,太宗体力充盈,将士们的病况更是不治自愈,军队战斗力得到恢复。
众人无不称奇,但不知奥妙何在,认为这是上天在保佑大宋,就将雁门苦荞称为“救皇粮”。细心的杨家将询问当地百姓,才知道当地百姓有人感觉身体不爽时,很少有人吃药,而是连吃几顿雁门苦荞饭,病即自愈。后经几番苦战,杨家将终于突破包围,击退辽军。得胜回朝后,太宗仍念念不忘此事,御书“中国第一荞”赠送当地百姓,表达对雁门苦荞救皇有功的感激之意,并下令当地官员将雁门苦荞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正因为雁门苦荞的特殊疗效和神奇色彩,它在雁门当地才有“土四环素”的称谓。
现在一般认为,苦荞是药用植物。
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现代国际著名营养学专家齐国力教授认为:苦荞是“三降”,它能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苦荞麦里含有18%的纤维素,吃苦荞的人不得胃肠道癌症。
德国人称苦荞是东方高原生长的一种神秘植物,是东方草药中尚不多为人知的一颗璀璨星辰,有“东方神草”美誉。
秦始皇称苦荞具有“仙丹之灵气,老参之功力”苦荞是“三降丹”。
我国苦荞专家林汝法教授认为,苦荞是与何首乌、大黄等同属蓼科的药用植物。苦荞富含生物类黄酮等生物活性成分,能预防和减轻现代文明病和便秘等各种生活不良习惯病。
《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备急千金要方》等专著,对苦荞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均明确阐述,认为苦荞是“药食同源”的优良作物。
《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能练五脏滓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
《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
还有传说,一修道道士。久居道馆,因道馆山高路远,在偏僻的地方。气候就有些凉了,他所在的山头种其它农作物不是不发苗就是挂不了籽,道士便种起了苦荞,而且一年四季连续播种。这苦荞自然是多了许多出来,他便一日三餐最后连茶水也泡上了苦荞来喝。有一年,瘟疫四伏,临近村庄里的村民便叫苦不迭,因为瘟疫之害久不能得到控制也无法有良方医治,死的死病的病。且这道士一人,山上山下行走如风,鹤发童颜硬朗的很。
民众之中有人便想说,是不是道士道馆有神灵保护?所以益寿不老。便扶老携幼来这山上求的神灵保佑,道士无以招待,便熬了苦荞粥接济上山求佛之人,可见这等人喝了苦荞粥三五日便神清气爽,有了精神,不治而愈且可以有力气干活便回家去了。
大家都以为神的到神灵的护佑,相传百里,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道士苦荞储存有限,便以茶待之,三五日喝道士茶水者也奇迹般地渐渐体健。后来道士突发奇想,便赏来求佛的人,每人一小盅苦荞籽嘱咐其回去精心播种,然后收获后熬其粥食之,泡其茶饮之。人们便认为道士得到成仙赐予的“神草”至那以后乡民便种起了苦荞,食之饮之,以抗病防病治病。民间传诵;献佛一柱香,佛赏苦荞秧。救的民间苦,美名万世杨。
“上医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苦荞是集“营养、保健、医疗”于一体的天然功能食品。
苦荞兼具“养生、保健、食疗”三重功效。
尝尝如何?
推荐:
水浒传中的**李师师真有其人吗?有几个相好?
聊聊满族人的祖先——肃慎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