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大古文明都起源于东亚?(中1):农业的起源与传播

《世界各大文明都起源于东亚》系列的中篇主要谈农业,由于内容比较多,将分成几篇来发,分别整体介绍和单独物种介绍(水稻、粟黍、小麦和玉米)农业的起源和传播。

二,农业的起源与传播

2011年10月,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对一组随机采取的样本、共367个个体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249个中国人和118个日本人。结果发现,除了两个日本特有的支系外,所有的东亚人群中的主要支系均在13000年前发生了扩张。

项目负责人金力认为,农业起源时间大约在距今6000年到8000年间,不过早期的农作物是属于补充性食物,并非食物的主要来源,形成真正的农业大约是4000年到6000年之间。此前科学家们大多认为,有了农业文明才有了人群增长。而此次研究发现,东亚地区人群的扩张,显然早于农业文明。金力认为,大约在距今15000年前,东亚地区重要的气候改变期——末次盛冰期结束了。冰川开始消退,气候变暖;植被开始茂盛,动物数量也随之增加。研究团队因此推论,随着当时食物的丰富,人群开始扩张,随着人口数量增加食物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农业也进一步发达起来。而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群的继续扩张。

人口增长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确实是一种很巧妙的解释,但它其实对两者都没有给出真正的“原因”,只能说,从统计意义上来看,这两个变量确实是正相关关系。

金力教授不能准确解释这一问题,在于他对狩猎时代缺少研究。对于在农业时代之前的这个狩猎时代,一般公众的印象是缺衣少食(我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其实狩猎时代的原始人营养非常好,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77米,女子1.65米。这比农业时代成年人的身高平均高了10cm。这说明他们是不缺食物的。至于衣服,他们可能没有植物纤维做的,但人家有我们现代普通人买不起的皮衣。真正的真皮啊!

所以,人类迟迟没有从狩猎时代进入到农业时代,并不是因为没有掌握栽培技术,而是没有这个需求。

1,人类为什么要进入农业时代?

斯塔佛里阿若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这一变化(指狩猎变农业。——笔者注)并不是一个突然灵感的结果。农业的发现, 不是象公元前的阿基米得发现王冠所含纯金测量法那样突然。事实上植物生长的机理, 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就有所认识, 就象在哥伦布航海探险之前, 人们就较广泛地知道地球是圆的情况一样。有人已经证实, 目前完全没有农业的未开化少数民族, 他们对自己当地植物的特性和生长变化是完全熟悉的。他们知道植物是由种子萌发生长, 这些植物通常需要水和阳光, 它们在一种土壤上比在另一些土集上生长得更好。这种知识是很自然和不可避免地被现代原始人获得, 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依靠他们对周围动植物的实际观察。没有什么理由可怀疑, 而有许多可信的资料表明, 在同样环境条件下的史前人类也已获得了同样的认识。

如果说, 人类在农业革命之前的几千年中就已认识了植物生活的机理, 那么为什么把这个知识应用于实践如此缓慢呢?回答是,没有需要这样做的刺激。与人们通常所臆想的不同, 狩猎的原始人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是经常处在饥饿的边缘的。他们人口增长通常没有超过土地所能供给维持他们生活食物的限度。而他们有时还通过如杀婴、堕胎、断奶等手段来限制他们成员的增加, 以使他们能够完全安全地度过一年中几个食物贫乏的月份。因此, 使猎狩社会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基础上持续存在了数千年而缺乏根本性变低在一般情况下, 狩猎的人类不仅有大量的动物可以被猎狩或者有大量的植物食物可被采集,进一步工作就没有必要了。一位历史学权威人士讲:‘有大量的资料表明, 猎狩者、采集者不仅有充足的食物供给, 而且他们享有大量的空闲时间, 事实上, 他们比现代工人、农场主,甚至考古学教授的空闲时间还多。’在这种情况下, 自然地引起了不是为什么原始人们留在猎狩阶段如此长时间的间题, 而是他们为什么要结束这个阶段的间题。”

在上篇中,我们曾谈到印第安人(当时是蒙古东北亚或北亚人种,现在一般称为蒙古美洲人种)经白令海峡去美洲的问题,而他们也很可能是在13000年左右离开东北亚的,所以他们遇到同样问题的可能性不小。

那么原始狩猎人群到底遇到什么问题了呢?

原来在13000年前,冰河时期结束,全球气候变暖,树林侵入了狩猎人群赖以生存的草原,草原面积大大缩小,狩猎人群赖以生存的很多大野兽,如长毛象、野牛、野鹿等都灭绝了。而由于野兽减少,狩猎人群只能加大捕猎数量,从而造成恶性循环,野兽数量减少更快。原始狩猎人群面对冰河期结束这个“生态大灾难”,不得不开始了农业生活。

有一项研究认为,这次冰河期结束造成的地球变暖可能与一颗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有关。根据堪萨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大约在12800年前,一颗彗星撞击了我们的星球并引发了大规模的野火。地球上10%的地表(约1000万平方公里)被大火吞噬。有观点认为正是这次全球性大火导致了气候变暖。但主流的观点认为大火这一影响其实是引发了短暂的冰期,暂时扭转了前一时期的气候变暖的趋势,对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芝加哥德保罗大学无机化学、地球化学和分析化学教授Wendy S. Wolbach领导的这项研究由24位科学家组成,其中包括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气候变化研究所(the Climate Change Institute)、美国研究机构(INICIT)、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和多所大学的成员。研究小组结合了来自世界各地170多个不同地点的冰核、森林、花粉和其他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标记的数据,才得出了这一结论。

还有研究认为,约13000年前撞向地球的那颗巨大的彗星(或小行星)撞向了今天美国的所在地(可能是五大湖)。当时生活在北美的克洛维斯人(Clovis)就是在约12800多年前突然消失。南非科学家们认为正是一颗彗星的降临造成了这一悲剧,导致克洛维斯文明从此消失,无迹可寻,北美文明史也出现了大的断层。除此之外,这场灾难席卷了多个大洲,使得其它早期文明从此消失!

还有研究认为,全球各地不同民族共同的那个“大洪水记忆”,可能就发生在13000年前的北半球,且与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事情有关。如果结合美洲印第安人都有“大洪水记忆”来看(英国的民族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个印第安种族中,每个种族都有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东亚地区在13000年前肯定发生过大洪水。

这场大洪水,从东到西方都有所记载。而现在科学家们也通过科学手段,对这场大洪水的来源提出了有力的证据。目前对于大洪水的传说主要分为三派。

一派是古生物学家,一派是古文明学家,还有一派是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都认为大洪水是发生过了的。在科学上,这个事件叫做全球性海侵事件。

我们知道,格陵兰岛是全球最大的岛屿。古生物学家在格陵兰岛提取冰芯做化验,结果发现在13000年前到11500年前,格陵兰岛在这段时间里面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气温上升时期,可能当时因为气温上升,冰雪大规模地融化,导致大洪水的发生。他们认为这是史前大洪水爆发的原因之一。

而一位名叫哈伦布雷茨的地质学家,他通过调查哥伦比亚、美国的高原和巨大的干峡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那里都有波纹一样的地形,而那样的地形,是需要洪水的冲刷才能形成。通过在地质学上的年份测定和分析,得出在15000年前到13000年前,有猛烈的巨大的洪水侵袭过,这才产生了这样的奇特地形。这被称为哈伦布雷茨洪水理论。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史前大洪水也是真实存在过了的。还有现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国西藏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等。都被认为是史前大洪水冲刷出来的。

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说法,仅供参考,即使是真的,个人认为它没有改变整个地球气候变暖的大势,对于农业起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不过,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被洪水冲刷出来的,却是真的不能再真的事实。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确定东亚地区在13000年前左右发生了大洪水,而苏美尔人(苏美尔人是Y基因为D的北亚蒙古人种)与印第安人或许都是因此开始迁徙的。

所以,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其实是被环境逼迫的。

2,农业起源

要回答金力教授那个人口增长是否在农业起源之前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的是,13000年前农业是否已经诞生?

以目前尚在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而论,人类最早驯化的是水稻和小麦。而中国食用水稻的历史可以早到16000年前,而食用小麦可以早到12000年前,但栽培水稻只有12000年的历史,栽培小麦不早于9000年,可能是8000年。

目前公认的农业起源中心有三个:中国、中东和中美洲。中国的情况在后面介绍水稻时会有详细介绍,先说一下中东和中美洲。

中东和中美洲是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地方,这两个地区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在中东, 人们已发现现代小麦、燕麦、黑麦和大麦的原种以及现代山羊、绵羊、牛和猪的祖先。同样,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两小国, 尽管它们只有美国土地面积的1%, 但它们却拥有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相加一样多的植物种类。这个差别是由于这一个小地区在海拔、温度、降雨量等方面存在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相应结果。因此,中美洲成功地驯化了几十种植物, 其中最重要的有玉米、觅菜、菜豆和倭瓜。所以这两个地区能成为农业中心,与它们有好的原种是有很大关系的。

各种植物经过许多世纪的栽培驯化以后, 它们不仅适应了特定地区的环境条件, 而且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 最后形成了一个地区复杂的多物种农业体系。农业的这种变化对于人获得农作物的高产量和生存的保证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如果种植物因气候的原因减产, 但和这种植物不同生活习性的另一种植物却能获得高产, 这种农业体系就能为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产生, 提供必须、可靠的食物基础。。

必须强调, 从最早的动植物驯化到农业革命, 这是一个非常缓慢和持续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被人们称为“前农业”时期。在中东, 这个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5000年。在美洲, 这个时期经历得还长些, 美洲最早的驯化中心之一是特瓦坎的墨西哥谷地, 它们那里的“前农业”,大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据估计,大约两千年后、当地的印第安人的食物仅仅10%来自驯化的植物即原始玉米,

到公元前3000年,仍只有1/3的食物获自驯化的植物, 直到公元前1500年, 由于杂交了玉米和另一些植物, 使这些驯化植物的食物产量达到足够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从而才最后充成了从“ 前农业”到农业革命的转变。

人类进入农业时期之所以如此缓慢的原因, 还与可以被驯化的植物和动物比较少有关。在人类整个历史上, 被人类所驯化的, 具有某些驯化必需特性的仅只有几百种植物和几十种动物。而且,驯化的植物必须有较高的食物产量和适应一定的环境。如果这些要求不能满足,那么这种植物即使被驯化, 也必定收不到好的结果。今夭美国的印第安人, 在史前就栽培了藜、沼泽接骨木、羊尾草和向日葵, 但这些植物所获得的食物产量、没有一个能对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样, 所驯化的动物也必须是能在人的面前毫无它们本性的防御性反应的, 它们也必须是能在人的饲养下生长繁殖和愿意吃人给它们吃的食物。欧、亚、非三大洲的早期人类还是粗当幸运的, 他们获得了能够给人类提供肉、奶、毛和役用能力的动物。而美洲印第安人相反, 由于他们缺乏这种条件而发展缓慢, 他们不得不将就那一群半驯化的安迪斯类貉驼、美洲驼、羊驼和骆马。

从上述情况看, 不打破这种猎狩社会的相对平衡状况, 农业的诞生是没有希望也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现在, 农业只能发生于那些易于获得可驯化植物的地方。事实上也正是这种情况象前章所述, 冰河晚期是一个严峻的气候波动时期这种气候的强烈变化, 完全打破了沐与自然之间的那种古老的平衡。当时的人, 由于已是智人,他们很好地应用了他们早已掌握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 种植了他们自己需要的食物。

人类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曾经用许多种动植物进行了无数次的驯化实践, 但可能只有在几个较适宜的地方, 他们能够使驯化的动植物生产不断增长, 并最终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 使他们的生活主要依赖于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这就是人们常称的所谓“ 农业革命”。

农业从早期只是人类的辅助食物来源到成为人类主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原始农业、定居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就是农业种植已经开始,但还不能成为人类主要食物来源的时代。定居农业就是人类已经以农产品为主食,并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定居的,比如我国的良渚文化就是代表。现代农业则是指近百年开始大量使用化肥、科学育种和机械收割等的农业时代。

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农业的历史进程来了解这一过程,中国农业大致经历了漫长的3000~7000年的原始农业,5000年左右的古代(传统)农业,100年的现代农业,这样三个阶段。根据不同时期作物栽培技术特点、不同的农学思想和社会变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国的作物栽培历史可以划分为:①史前植物(作物)采集驯化期(原始农业时期);②传统农业萌芽期;③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期;④南方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期;⑤多熟制农业形成发展期。

下面分别介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的起源情况,以便我们了解更多的农业起源细节。

甲,水稻起源

中国水稻的的食用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其测年数据为12320—14810±230年。2004年11月,由中国和以色列联合组建的“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考古队,又对玉蟾岩遗址进行了联合挖掘。历时1个多月,终于在玉蟾岩堆积层中又发现7颗古栽培水稻稻壳,经专家鉴定,其栽培年代距今约12000年。所以,中国的水稻栽培至少有12000年历史,16000年也有可能。

除了玉蟾岩,距今1万多年前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曾经出土过水稻的植硅石。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约八九千年的栽培稻谷。这无疑很好地证明了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而印度和日本其实都不是水稻原产地,相关情况我们后面再谈。

乙,小麦起源

考古学证据表明,西亚最早的农业与近东肥沃的新月地带有关。农耕的基础是饲养绵羊和山羊,同时种植大麦,以及作为主要谷物的单粒小麦(einkorn)和二粒小麦(emmer)。

已知的二粒小麦最早是大约23000年前居住在以色列奥哈洛二期考古遗址的人们从野外采集的。最早栽培的二粒小麦发现于黎凡特南部(Netiv Hagdud,Tell Aswad);单粒小麦发现于黎凡特北部(Abu Hureyra,Mureybet,Jerf el Ahmar,Góbekli Tepe)。大约有12000年。

西亚原始农业真正开始的年代被认为是在公元前9000年到7000年之间(默里,1970年),也有认为是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开始植物驯化的(伦弗鲁,1973年)。这些日期与有关栽培作物起源的生物学证据令人满意地一致,人们普遍接受原始谷物的分布与定居农业的发展和建立地点是一致的结论。

关于小麦的争论之一是驯化过程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相当迅速的过程,只有几个世纪;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从耕种到驯化的过程需要长达5000年。有证据表明,大约在10400年前,驯化小麦在整个黎凡特地区广泛使用;但何时开始还需要讨论。

迄今为止,最早发现的驯化埃二粒小麦和单粒小麦的证据是在叙利亚的阿布胡雷拉遗址,其文化层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较晚期的旱地农业开始的时间,约在13000-12000 BP;然而,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的证据并没有表明是有人有意栽培,尽管它确实表明饮食基础的扩大,包括对包括小麦在内的野生谷物的依赖。

野生型和驯化型小麦的主要区别在于驯化型小麦有较大的带壳种子和不破碎的穗轴。当野生小麦成熟时,保持小麦轴在一起的茎轴会碎裂,这样种子就可以散开。没有外壳,它们会迅速发芽。但这种自然有用的脆性并不适合人类,人类更喜欢从植物中收获小麦,而不是从周围的地面上。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农民在小麦成熟后收割,但在它自我散播之前收割,从而只收集仍然附着在植物上的小麦。通过在下一个季节种植这些种子,农民们使那些后来折断了轴的植物长生不老。其他明显选择的性状包括穗长、生长季节、株高和粒径。

据法国植物学家阿加鲁古和他的同事说,驯化过程也导致了植物的多重变化,这些变化是间接产生的。与普通小麦相比,现代小麦具有较短的叶片寿命,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叶片产量和含氮量。现代小麦品种的根系也较浅,细根所占比例较大,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上而非地下。古代形态在地上和地下功能之间有着内在的协调,但是人类对其他特征的选择迫使植物重新配置并建立新的网络。

目前世界上有25000种不同形态的现代小麦,大部分是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这两大类的品种。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约占当今世界小麦消费总量的95%,其余5%由硬粒小麦和其它品种组成。硬粒小麦主要用于面食和粗面粉制品。

丙,玉米起源

美洲地区玉米的起源时间则还不确定,玛雅圣书上记载玉米在9000年前已成为人们的主食,但实际考古发现其大概是在7000年前左右才被驯化成功的。

玉米的原始产地位于墨西哥中部普埃布拉州Tehuacán山谷的Coxcatlán市。这个山谷的特点是气候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很低。它主要容纳干热土地上的动植物物种。该地区有许多特有的地方,这使它成为一个独特的领土。美国人类学家理查德·斯托克顿·麦克尼什(Richard Stockton MacNeish)发现了大约7000年前的玉米植物考古遗迹。在该地区的考克斯卡特兰(Coxcatlán),阿贾尔潘(Ajalpan)和其他地方的洞穴中发现了该山谷的土著居民,他们主导着这种谷物的种植。

有几种理论试图解释玉米的起源:

Teocintle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植物是从teosintle,Euchlaena mexicana Schrod,一种可能最接近玉米的一年生植物中开发出来的。teosinte和玉米之间接近的论点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它们都具有10条染色体,并且是同源或部分同源的。在1980年代,Iltis提出了一种理论,其中说到teocintle在单个进化步骤中就变成了玉米。

野生玉米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它起源于墨西哥或危地马拉高地的一种古老的野生玉米形式,现已灭绝。有人提出,栽培玉米的祖先是某种形式的野生玉米。原始玉米,teosinte和Tripsacum,在野生玉米进化成为栽培植物之前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由于从未发现过野生玉米或野生形式的玉米植物,因此该理论没有得到太多考虑。

亚洲起源

有人认为玉米也可能来自喜马拉雅山地区,是薏苡(Coix SPP)和一些仙人掌(Andropogonian)(很可能是Sorghum物种)杂交而成,两者都有五对染色体(Anderson,1945年)。之后玉米被印第安人带到美洲。这一理论没有得到广泛支持。

安第斯血统

玉米原产于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的安第斯山脉(Mangelsdorf and Reeves,1959),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林奇和其他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公元前6200年玉米最早出现在秘鲁Yungay Province的Guitarrero洞穴中。该假设的理由是安第斯玉米中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在秘鲁的高地地区。对该假设的严重反对意见是,该地区没有已知的野生玉米亲缘种,包括teosinte(Wilkes,1989)。近年来,曼格斯多夫(Mangelsdorf)排除了安第斯血统的假说。

世界上可能有不少族群掌握了栽培技术,但最后发生农业革命的只有少数几个中心,世界各地的农业最后都是从这几个中心学习或迁居而来。个人认为,农业革命需要三个条件,一个就是当地物种丰富,有适合栽培的作物(这其实是看天吃饭,就像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青铜);另一个就是当地原来狩猎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再一个是需要掌握制造陶器的技术(对照一下种植农业和陶器起源时间,就会发现农业一定是在开始使用陶器之后产生的)。

对照一下这三个条件,就会发现真正自主发生农业革命的可能只有13000年前冰河期结束迎来大暖流爆发了大洪水的东亚地区,印第安人正是因此踏上了奔赴美洲的征程,同为黄种人的苏美尔人可能也是在这个时间晚一点离开东亚几经辗转去了西亚。而西亚在苏美尔人抵达之前是没有真正开始定居农业的,也就是说没有自主发生农业革命。

中美洲的农业革命也是由从东北亚迁居而来的印第安人引发的。而他们出发之前其实是掌握了栽培技术的,也很可能掌握的制陶技术。

当然,不是掌握了这两项技术就能引发农业革命,要发生农业革命必须和环境及需求结合。

北美印第安人就有一个环境不合适而没有发生农业革命的例子:公元前1650年左右,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印第安人开始建造今天称为波弗蒂角(Poverty Point)遗址的大型建筑物时,他们手中大概只有4种农作物的种子——谷粒比粟(小米)还小的北藜麦(Chenopodium berlandieri),全株有刺鼻气味还会让人过敏的假豚草(Iva annua),果肉不堪食用、只能吃种子的卵形西葫芦(Cucurbita pepo var. ovifera),以及向日葵。这些让旧大陆农人们不屑一顾的农作物根本无法满足原住民每日的饮食需要,他们仍然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狩猎和采集。在这4种北美东部农业的“始祖作物”中,向日葵无疑是佼佼者。野生向日葵在外形上其实和菊芋很像:植株有很多分枝;花序比较小,“花瓣”是红紫色,果实也只有5毫米长7。但是从大约3000年前起,北美印第安人就开始着手“改造”这种种子富含油脂的植物。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选育,向日葵的茎不再分枝了,花变大了,“花瓣”从红紫色变成黄色,更重要的是果实也变大了。分子研究表明,向日葵只驯化了一次,驯化地点应该就在密西西比河下游一带,而不是之前一些考古学者主张的墨西哥北部。

然而,尽管北美印第安人培植植物花费了很大功夫,但向日葵也无法作为主食,所以他们无法发生农业革命。

北美另外还有印第安人族群种植过粟黍的,但可能是当地非常适合狩猎生活,所以他们也没有动力进入定居农业。

3,农业的传播

目前一般的看法是,中国、中东和中美洲是独立的农业革命中心。而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 人们还推测, 亚洲的东南部、非洲的西部和南美的安迪斯山脉, 也可能有类似的中心。

定居农业生活最早开始于中国半干旱的黄土平原和潮湿的长江流域、伊朗到安纳托利亚和黎凡特的高地上。相比之下,最早的文明是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的冲积层上发展起来的,以复杂和生产性农业为基础。

中国在公元前8000年出现了具有防御设施的定居聚落。2007年,在湖南常德发现了距今1.2万年华档遗址,整个遗址堆积共可划分10个文化层。遗址的G5、G6时期均发现了认为堆筑近生土的土垣状堆积,分别作为这二期灰沟的部份沟壁。可以说这就是后世环壕和中国堆筑城墙的雏形。遗憾的是该遗址在上世纪80~9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因砖厂取土而遭受严重破坏,目前仅在村级公路基面之下残存约600㎡。

类似的多次人为堆筑沟堤的现象,在之后的公元前6500年左右的的八十垱遗址有发现,八十垱遗址围墙底宽5米,顶宽2米,残高1-2米,墙外有壕沟,上宽4米,深2米。然而八十垱遗址面积相对较小,整个3万平方米的遗址,墙内只有8000平方米(实际上5000年后希腊狄米尼城围墙内面积也只有8000平方米)。

在第7000 BP的后期,幼发拉底河谷中存在着村庄和乡镇。很快,人口分散到了农业发达的大小村庄中。 较大的定居点提供了小村庄本身无法提供的其他服务。当然,这里的定居农业其实最早是由苏美尔人的到来引发的。

从这三个原始农业中心以及其它类似中心地区, 或因后来传播发展成为原始农业中心的地方开始, 这种人类全新的生活方式逐渐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从中国北方的考古文化看,在6000年-3000年前,陕西、内蒙和辽河等后来为游牧文化的地区其实也都是以定居农业为主。兴隆洼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和夏家店一期文化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定居农业的这种传播是与早期农业的特性有关的, 这个特性就是它的间歇栽培或转移栽培。一块土地被开垦和连续利用几年以后, 为了蓄积肥料, 需要闲置它八到十年或更长的时间不用(后来到了夏商时期闲置时间可能就是三年一轮)。这种非常广泛的农业生产形式, 在任何一时间内, 其抛弃或恢复地方的土地和种植利用的土地之间的比例是5-10:1。在人口日益增长的情况下, 这种农业需要不断地把耕地的界限扩展到新的地区。与这种农业扩展有紧密关系的因素即是人口的过剩。因为多种作物的农业获得了较多和较可靠的食物供给, 致使人口相应增长。当这种增长超过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所能维持的人口生活的限度时, 解决的办法自然是迁居。这样, 农业就从起源中心传到世界各地。

目前一般认为世界古代农业传播的主要路线是这样的:

西亚主要是向欧洲和向东传播。向欧洲的传播路线有三条:1,往北,经土耳其到达乌克兰平原,再越过东欧,经波罗的海到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2,向西,经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巴尔干半岛,再经多瑙河流域到达欧洲中部。3,向西,经爱琴海到达希腊,并传播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南部,往北再传播到英国和爱尔兰。

向东的传播有两条路线,1,经伊朗高原到达印度河流域。2,经里海到达中亚地区。

中美洲以墨西哥和安第斯山为中心的农业,分别往北到达北美,往南到达南美。

中国原始农业有南方的稻作中心和北方的粟黍两个中心,主要从华北、华南和西南的山区向周围平原扩散,水稻分别传到日本和印度,粟黍到达中亚、印度和日本。

东亚

该地区农业出现在12000年之前的中国,但还有可能更早。总体而言,中国北方地区的农户将粟黍、**(Cannabis sativa)和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等农作物驯化,而同时代南方人则将水稻驯化。水牛(Bubalus bubalis)、猪和鸡也已被驯化,但它们何时被驯化没有详细记载。

中国的农业在8000至7000 BP的时间范围内蓬勃发展,其中一些依靠旱田生产,而另一些则依赖于长江流域沿江、湖泊和沼泽边缘的水位的年度上升和下降。稻田的巧妙发明最终模仿了水稻所偏爱的自然湿地生境,并扩大了水稻的生产和集约化生产。

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人民最终采用了水稻和谷子(粟黍)。他们还种植了中国最初没有种植的作物。在中国东北部或韩国,一种明显驯化的大豆(Glycine max)生长于3000 BP。小豆,或称红豆(Vigna angularis)可能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一种作物,在韩国,人们发现大量比野生大豆大的大豆与3000年前的大豆有关。这两种豆子都是从中国早期的遗址中被发现的,但是一个记录它们驯化的发展序列尚未确定。野生荞麦(荞麦属)原产于中国,但东亚地区荞麦的考古证据仅在日本发现。紫穗稗,或称日本谷子(Echinochloa esculenta或Echinochloa crus galli utisi)仅在日本的考古记录中被发现,并被认为是在那里驯养的。

中国水稻大概在6000年前传到了印度,目前印度的水稻品种主要是中国水稻与当地野生品种杂交而成,本质上仍属于中国系统。

西亚-苏美尔

苏美尔位于美索不达米亚最南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苏美尔人可能在9000年前就已抵达西亚并开始了原始农业,之后的定居农业大概开始于7000年前。苏美尔人的早期王朝时期开始于大约5000年前,大约一个世纪后,发展出了一个基于苏美尔语的微妙的文字系统。其主要作物是小麦,但也种植了大麦、亚麻(亚麻种)、枣子(凤凰种)、苹果(苹果种)、李子(李子种)和葡萄(葡萄科种)。这里最早发现了精心饲养的绵羊和山羊的证据;这些动物比牛多,主要用来饲养肉、牛奶、黄油和奶酪。

据估计,乌尔是一个占地约50英亩(20公顷)的大城镇,有1万头牲畜被关在羊圈和马厩里,其中每年有3 000头被屠宰。居民大约有6000人,其中包括2500名劳动力,他们每年耕种3000英亩土地(约1200公顷),留下同等数量的土地休耕。劳动力包括仓库记录员、工头、监督员、收获监督员以及工人。农产品会被分配给寺庙工作人员,作为他们服务的回报,也分配给该地的重要人物和小农。

土地是由一队一队的牛拉着轻便的犁耕种的,春天用镰刀收割。货车的轮子是实心的,皮革轮胎用铜钉固定住。它们被牛或野驴(野驴)牵着,用项圈、轭和头巾绑着,用缰绳和一个穿过鼻子或上唇的环和一个在下颚的皮带控制。多达四只动物并排绑在一根中心杆上,拉着一辆马车。马可能是由现在的乌克兰的牧民驯养的,大约在6000 BP左右,直到4000 BP左右,它才取代了在该地区吃草的热情的水牛。不久之后,出现了关于马的美容、运动和药物治疗的书面指示;大概是为了繁殖的目的,马被命名并保存了公马的记录。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的农业开始的时间不算太早,直到公元前7000年从西南亚引进驯养动物才算真正开始。这一时期,在法伊姆,一些村庄开始饲养绵羊、山羊和猪,种植小麦、大麦、棉花和亚麻。在这种干燥的气候下,庄稼是用开槽的锋利燧石的收割刀收割的。在上埃及的巴达尔,其他地方也饲养动物;死去的家养动物被亚麻布包裹,然后被埋在村庄附近,这可能表明农业与某种形式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到公元前5550BP的阿姆拉坦文明时期,尼罗河流域冲积层的农业似乎已经开始。到了约5050BP的前王朝晚期,有证据表明,农业发展带来的财富显著增长,同时伴随着更为等级化的社会体系。

对陵墓和王朝时期文物的考古表明,除了现在的家养动物外,诸如瞪羚、鹿(鹿科动物)、鬣狗(凤尾猴科动物)和敖达德(aoudad)或芭芭拉羊(Ammotargus lervia)等动物要么被圈养,要么受到养殖者某种形式的控制。这是否可以被视为驯化尚不清楚,但肯定的是,畜牧业的某些方面是对这些不寻常的动物进行的。埃及早期的一些村庄严重依赖瞪羚作为食物来源。也有人认为小米是古埃及的主要农作物。

到埃及第四王朝(4525年BP)开始时,农业已经成为一项复杂的事业。与美索不达米亚相反,苏美尔的发展趋势是发展城市化社区,而埃及的城市往往只不过是为周边农村服务的集镇。整个官僚机构主要处理农业问题。

灌溉和尼罗河的水得到了严格的控制。记录显示,生活在4875BP的美尼斯国王建造了一座大型砖石坝来控制尼罗河,并为灌溉提供水源。一千年后,洪水中的尼罗河通过一条12英里(19公里)长的河道改道进入莫利斯湖,这样,洪水过后,湖水就可以被释放出来用于灌溉。粮食借给佃户,牛群也借给他们,或雇佣他们工作。地是用牛或驴拉的木犁耕种的,要犁两次:第一次是为了打地,然后用重型锄头把土块铲碎,第二次是为了覆盖种子。六棱大麦和二粒小麦是主要作物。种子是用漏斗在犁上播种的,或者,也可以用羊践踏。庄稼是用镰刀割的,镰刀是用弯曲的刀片改进的。收成是播种的11倍,但不知道一年内是否种了两种作物。用驴或牛在禾场上踹谷。它被风吹散,使糠秕吹走,粮食落在筐子里,然后贮存在大筒仓里。扁豆、豆类、亚麻和洋葱(葱属)是埃及其他重要的大田作物。

动物作为食物也很重要,记录显示人们饲养牛(黑的、花斑的和白的)、粗毛的绵羊、山羊、猪和家养的鸭和鹅。第六王朝的一个富有的地主拥有1000头牛、760头驴、2200只山羊和1000只绵羊。还发展了专门用途的动物饲养:有专门的肉牛,也有专门的奶牛;还有专门用于打猎的类似萨鲁基(Saluki)的猎犬;也有主要提供羊肉和奶的肥尾羊。

欧洲

在欧洲,农业是通过移民和技术扩散相结合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农业遗址位于地中海沿岸,那里的人口远距离流动和贸易很容易受到船只的影响。位于希腊东南部的弗兰奇洞穴是一个有15000多年历史的遗址,记录了几个世纪以来南欧农业的发展。一些西南亚的植物是弗兰奇洞穴早期记录的一部分,但没有证据能表明它们是驯养或栽培的。当时该地区可能还生长着野生二粒小麦;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在当地驯养的,还是从南亚引进的。扁豆和豌豆(豌豆属)也是如此。不久之后,9000 BP的绵羊、山羊、猪、大麦、扁豆和三种小麦成为该地区资源基础的一部分。大约在同一时间,作物和牲畜被引进到最西边的伊比利亚半岛。在五个世纪内,在尼亚尼科米迪亚(马其顿)北部的沿海平原上建立了清晰的以村庄为基础的农业生活方式(包括饲养家畜)。

农业通过定居猎人和采集者以及移民到该地区的农业民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传播。Linearbandkeramik,或称LBK文化,广泛分布于中欧地区,是该地区第一个具有明显农业特征的考古文化。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农业在多大程度上是通过技术交流传播的,或在多大程度上是通过直接殖民化传播的。例如,对LBK文化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地人群的基因构成几乎没有变化,这表明农业传播可能主要是靠技术交流而不是人在移动。与其他地方一样,新的人和新的技术可能在不同程度上被既定群体所接受,这取决于当地条件。例如,在一些地区,如匈牙利和瑞士,许多采用某种农业的群体也继续依赖狩猎,有时这种做法保留了几千年。

当然,农业扩张仍在继续,LBK文化的考古特征在7300至6900 BP之间迅速传播,并以每年近3英里(5公里)的速度向西移动。考古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LBK农业涉及刀耕火种技术,部分原因是人们认为这是对该地区土壤肥力低下的一种必要反应,部分原因是该文化迅速发展的一种解释。但是,LBK遗址的实验考古学和植物遗迹提供了证据,表明这些人没有定期转移土地。到6000 BP时,不列颠群岛正在向农业生产过渡,到5000 BP时农业在西欧已经很普遍。

随着农业向欧洲更温带地区的蔓延,以牛、猪、二粒小麦(Emmer)、Einkorn)和豆类为主的饮食习俗变得很重要。在地中海沿岸较温和和较干旱的地区,需要进行的改动较少。在可行的情况下,将本地野生种群纳入驯养畜群无疑会帮助动物适应环境,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很久。对于西北农业,最早的证据来自黑海斯塔尔切沃-克里斯文化,其中有四种类型的小麦,以及燕麦(燕麦)、大麦、豌豆,同时发现了小米(粟)。小米在这里得到广泛种植,它最大可能是由中国传播而来,尽管它有可能在东欧独立驯化,但起源时间比中国晚了几千年。

中美洲

对中美洲农业起源的了解受到这样一个事实的阻碍,即很少有与探索该问题有关的考古遗址。墨西哥南部的吉拉·纳奎兹(GuiláNaquitz)遗址拥有中美洲向农业生产转移的最早证据,包括使用橡子(栎属物种),松树松子(松果),花椒(仙人掌属),豆科灌木种子(Prosopis物种),野生红花菜豆和各种草的种子。在该地还发现了比野生南瓜更大的种子,表明正在驯化。这些种子中最早的种子之一被直接定为10,000 BP,使其成为美洲驯化植物的最古老证据之一。狐尾草的本地驯化尝试则似乎以失败告终(北美则有成功种植粟的)。

墨西哥湾沿岸的塔巴斯科州的圣安德烈斯遗址,通过驯化的玉米和木薯的花粉,可将成功驯化的历史追溯到7000-6000 BP。已经被驯化的棉花花粉和向日葵种子也在那里被发现,其日期为4600 BP。但是,这个向日葵种子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所有可用的证据都是在北美东部驯化的,这表明墨西哥标本可能属于另一个物种。低密度,高流动性的制陶人群是造成这些发展的原因。

尽管玉米在中美洲的后期考古记录被重点关注,这一作物的起源时间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目前回收的最古老的玉米芯来自GuiláNaquitz,可追溯到6300至6000 BP之间,但是在墨西哥的这一地区,玉米可能没有被驯化,因为它是突然出现并且已经被驯化了。在野草中,包括四齿类(例如,Zea diploperennis和Z. mays parviglumis),是玉米野生祖先的**候选者,没有一个非常健壮和玉米的有效穗轴结构。有人认为是一系列大规模突变导致了玉米芯的发育,但是如何解释这些突变是有问题的。代替突变假设,最近的遗传分析表明,第三种草,伽马草(Tripsacum dactyloides)与teosinte 杂交,产生了具有玉米芯结构的杂种。尽管teosinte并不是特别好吃,但Tripsacum有被用作食品的历史。人们可能已经认识到teosinte- Tripsacum在野外杂交并选择种植。另一种可能性是,首先使用teosinte和早期玉米配对,来获得茎和叶中的糖含量。古代墨西哥人咀嚼早期玉米的叶子和茎秆,以获取甜味,玉米中的糖和淀粉也可用于制造酒,这也是许多类型的社交活动中的重要食物。在这些情况下,玉米粒本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因此不太可能保留它们。这可能有助于解释早期考古记录中玉米的稀有性。不论其起源如何,玉米都成为美洲的主要农作物,通常将其制成草料或在石灰水中煮沸并研磨。然后将玉米面糊制成玉米饼,扁平蛋糕或稀饭。

美洲定居农业生活变得普遍,就是在玉米驯化后的3800 BP开始的。乡村生活以大家庭为基础,大家庭由父母及其子女组成,也提供了农业劳动力。而一个类似平顶金字塔的礼仪中心,将村庄组织成了更大的农业单位。最终,以雕刻巨大的石像而闻名的奥尔梅克等文化,发展出了繁华的城镇。其中较大的单位发展到了约2000 BP,但最终还是被玛雅人、托尔特克人和阿兹台克人征服,成了向这些帝国的大型城市提供食物的农业基地。

中美洲的主要农作物最终包括鳄梨、可可、辣椒、棉花、普通豆、利马豆、玉米、木薯、西红柿和藜麦(藜麦藜)。主要的动物是火鸡、狗和番鸭。在降水较少的地区,灌溉、土地建设和人工岛的使用增加了土地利用。通过砍伐和焚烧清理土地,并使用防火的挖掘工具播种种子,而作物被储存在小型洞穴或粮仓中。显然,中美洲低地的早期农业仍有许多知识要学习。

从以上的各主要地区的农业起源和传播历史来看,三个文明中心,西亚地区食用小麦的历史还是很久的,但形成定居农业还是在苏美尔人到达之后。美洲印第安人似乎是一到美洲就开始驯化各种作物了,北美印第安人曾在4000年前种植过粟黍,而中美洲驯化种子的时间则有10000年的历史,但形成定居农业不超过6000年,普遍在4000年前才开始。另外大家可以注意到,种植农业的起源一般都与陶器起源同时或稍晚。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农业是从苏美尔人那里学去的,而古印度河谷的农业则是由东南亚黄种人和伊朗高原的农民南下形成的,不是原生的农业,所以这里不做讨论(印度不是水稻原产地,具体情况放在介绍水稻的文章中讨论)。

结论:

1,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其实是被环境变化所迫,13000年前的冰河期结束造成的“环境灾难”就是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中国东北亚人群也是因此选择离开原居住地跨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印第安人的绝大部分可能都是这一时期进入美洲的,航海而来的可以忽略不计。

2,人类的三个农业革命中心,只有中国的农业是真正原生的(参照汤因比的原生文明定义,原生农业就是指不依赖外界直接从原始农业进入定居农业的)。西亚定居农业是由苏美尔人带去的。中美洲农业当然是由印第安人带去的,从其植物培育史来看,印第安人离开东北亚时,是已经掌握了栽培技术的,所以也不算是真正的原生文明。

因此,从农业的起源和传播来看,我们有充分证据说明,世界各大古文明都是由东亚文明族群迁居而来,或受东亚文明影响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