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桥镇金谷农副业产品专业合作社——三千亩荞麦 好年景里好风景




近日,大桥镇金谷农副业产品专业合作社荞麦种植基地里,一片片深红、粉白的荞麦花,给深秋染上鲜艳的色彩。微风吹拂,不时掀起层层叠叠的“波浪”,如烟似霞,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每斤6.5--12元的荞米市场价,给社员们带来丰收的喜悦:种下好风景,收获好年景!
“‘波斯六个庄,荞麦疙瘩汤’,这是祖辈流传的俚语。”走进荞麦花海,50多岁的合作社理事长郭德林告诉记者,大桥荞麦种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
大桥荞麦的起源,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波斯商人的传说。相传唐代,长江边上的大桥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往返经商者众多。一批波斯商人在此落脚、安家,他们聚集的村庄被称为波斯村。波斯商人从故乡带来的特产荞麦,也播撒在大桥镇。如今,波斯村不少村民家前屋后都种着荞麦。
郭德林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人”。2009年,他成立金谷农副业产品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杂粮加工制作。他看到米脂小米、洋县黑米、黑河大豆等杂粮都做成了各地特色,而身边的荞麦却无人问津!经过调研,他决定在合作社试种荞麦。
合作社第一年种了20亩,后来扩大到上百亩,目前全镇已有3000亩。“合作社免费给我们种子,每年8月中下旬播种,1个月后开花,40天后结果,11 月下旬收获。”在田头维持秩序的合作社社员老龚乐呵呵地说,大桥是高沙土土壤,适宜荞麦生长。生长过程中,不施肥、不洒药,“这样叫懒人种懒田,还有钱赚,大家都愿意哟!”
“开白花的是‘苏荞1号’,开红花的是陕北引进的‘西农T 1351’品种。”郭德林介绍,合作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保护性耕作技术、降水高效利用技术,实现荞麦增产增收。短短几年时间,荞麦亩产量由最初的150斤,提高到250—300斤,种植基地从大桥发展到浦头、吴桥等镇。2017年,合作社创成国家级示范社,“缘三江”荞麦入选江苏好杂粮十大品牌。
荞麦全身是宝,荞麦茶、荞麦米、荞麦枕等,虽说是“土货”,却登堂入室成为馈赠礼品。为做大做强荞麦产业,前不久,合作社还邀请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胡新中教授,实地调研荞麦生长情况,给荞麦深加工出“金点子”。
“专家助力,荞麦产业发展未来可期。”郭德林说,合作社正在购进精良加工设备,提高荞麦制米和制面技术;加强荞麦营养、保健的研究,研制出保健、药用食品;加工荞麦酒、荞麦醋,形成系列产品;利用荞麦花、茎、叶等提取苦芦丁,提高荞麦附加值。“我们正准备把荞麦加工技艺申报市级非遗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又是一年好风景,又是一年好年景。一波波欢声笑语,回荡在盛开的花海!

来源:扬州市江都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通讯员 彭飞
融媒记者 郜粉定 许峰
实习记者 丛鑫 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