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栲栳栳、黄米面炸油糕 乌鲁木齐这家山西小吃你吃过没?
新疆晨报讯(文/图/视频 首席记者 余梦凡)在乌鲁木齐街头,人们能找到很多地方的特色美食:四川的小面、陕西的油泼扯面、河南的烩面、内蒙古的烧麦。那你听过莜(yóu)面栲(kǎo)栳(lǎo)栳和黄米面炸油糕吗?如果你有来自山西的朋友,此刻他应该已经准备好向你介绍家乡美食了。
5月3日,新疆晨报记者来到南湖东路的面宴餐厅,为你揭开这两种在乌市不常见美食的面纱。
莜面栲栳栳:吃之前先了解一下名字?
进进出出的顾客有不少是山西人,他们说这家山西饭很正宗。35岁的老板蔺双站在收银台前等待顾客点餐,背后的灯箱式菜单上罗列着各种口味的粗粮刀削面和蒸馍馍。莜面栲栳栳和黄米面炸油糕这两样名字被置顶,蔺双说因为它俩是镇店之宝,三年前开店时就有,每天都有人要问“栲栳栳”是什么。
莜面栲栳栳,也叫莜面窝窝、推窝窝,是莜面做的空心小面卷蒸熟后蘸酱汁吃的面食。文章开头对莜面栲栳栳几个字标注的拼音,是这三个字在字典里的读法。但在山西,人们不会这样念,而是把“栲”读四声,“栳”字读轻声,听起来很是接地气。
对于不熟悉这道小吃的人来说,一眼望过去五个字里有四个字都是陌生的,凭借着“莜面”基本能判断出这是一道面食。作为山西传统面食小吃,栲栳栳在河北、内蒙古的部分地方也十分受欢迎。莜面是莜麦加工成的面粉,也是这些地方常见的一种杂粮。
你或许不知道莜麦,但你一定听过燕麦,它俩是啥关系呢?燕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皮燕麦,一种是裸燕麦。裸燕麦成熟后不带壳,俗称莜麦。
至于它为什么叫栲栳栳,说法也有很多。有人说是根据它空心的形状和栲栳十分相像而得名,栲栳是一种由柳条编成的容器,形状像斗,也叫笆斗。也有人说是取“栲栳”两个字谐音: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粗粮做法细 从做到吃都有讲究
餐厅里36岁的厨师韩志成就是山西省太原市人,他把烫好揉成的莜面团放在手边,从面团上揪下来鹌鹑大小的一块面放在板子上,用手掌根部推将其搓平成猫舌状的薄面片。一手把面片揭起来,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它捏起,朝着自己的方向轻轻一搭,便卷成了一个空心小卷。
别小瞧这推一下、搓一下的动作,要想把面片推得薄厚均匀、速度又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莜面有韧性,必须趁热将面疙瘩迅速推成面片再搭卷,不然稍微一凉面片就会缩到一起。
将空心莜面卷一个挨着一个竖着放在蒸笼里蒸,蒸好便是栲栳栳了。站在笼屉旁等待的时间,韩志成乐呵呵地介绍起来:“我们山西有这样一句话:‘四十里的莜面,三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麦面饿断腰。’意思是吃了莜面特别顶饿。在老家,还有一种叫‘莜面洞洞’的面食和它特别像,区别就是栲栳栳是蘸汁子吃的,洞洞是有菜馅的。”
蒸笼揭盖,冒着腾腾热气,韩志成演示起栲栳栳的吃法。炸酱臊子和西红柿鸡蛋卤汁是提前做好的,两样各盛一小碗,将筷子**笼屉里莜面卷的空心,夹起来一块放入碗里,充分裹上酱汁后送入口中。
劲道的面食,香浓的汤汁,还有莜面特殊的杂粮香气,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店里每天能卖出去30笼屉左右的莜面栲栳栳,买家有九成都是老顾客。
“在我们山西,婚丧嫁娶的宴请都有一道莜面窝窝(栲栳栳),因为做起来比较麻烦,现在家里很少做了。”顾客程培峰说,“新疆这边也是以面食为主,拌面吃得最多,偶尔过来感受一下家乡的味道。”
黄米面炸油糕:外脆里糯豆沙香甜
相比栲栳栳,大家对炸油糕熟悉得多,因为很多炸馓子的点心店里都有五仁馅儿的炸糕。店里早晨8点开始营业,就有食客点名要半打炸油糕,一天至少能卖出去300个。
油糕的前期准备较为复杂,各种细节也是店里的秘密法宝,但是老板还是大方地介绍了一番。馅料是店里每天现做的,红豆泡好后放入红糖、桂花酱进行炒制。皮子只做起来较为繁琐,黄米面和成团,蒸熟放适量食用碱继再揉一会儿,最后填入红豆馅儿即可。
馅儿和皮都是熟的,到了这一步其实也能当做豆包吃,但是油炸了之后别有一番滋味。锅中放油,在笊篱里放入几个包好的“豆包”,伴随着滋啦滋啦的响声,原本表面光滑的面皮儿开始起小泡泡,颜色也变得金黄。
炸好的油糕颜色鲜亮,不同于常见的油炸糕是扁平状的,这种炸油糕是立体的金色小球儿。吃的时候取一个小碟子,两只筷子压在小球儿上面边按边往两边用力,里面的豆沙馅儿流了出来。
轻轻咬一口,外皮又酥又脆,里面的黄米面糯得能扯出丝,豆沙甜而不腻。“这个味道就是我们在老家吃的油糕的味道,一模一样。”食客张天磊老家在呼和浩特,他说:“我们离山西近,很多吃法和山西很相似。小时候家里住平房,只要一过年过节,妈妈都会在院子里架上一锅油,和姥姥、姨妈一起炸油糕。现在家家户户都很少自己炸油糕了,能在乌鲁木齐吃到家乡的小吃,感觉好像回到了家一样。”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