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没胃口,荞麦冷面解千愁

绘画:分峪






荞麦的原产地在中国,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到欧洲各地。先秦时期的《神农书》及北魏时的《齐民要术》等,皆有记载其栽培及食用的历史。用它制成的面,古称“河漏”“促律忽塔”“合饹”,现则称之为“饸饹”。


荞麦冷面有别趣


文丨朱振藩


人生于天地间,口福相对难测,即使同处一地,在不同时空里,也会经常变换。有段岁月,我曾授业解惑,师生互动融洽。当中有些弟子,因为出身关系,专精韩、日料理,知道夫子爱吃,常觅巷弄小馆,一起品享美味。是以在“哈日风”和“哈韩风”大兴之前,便尝了不少异国精致的菜点。其中,夏日最常吃的,就是荞麦冷面。日、韩风味有别,而且差异极大,随着心境不同,更能体会炎凉,感受彼此差异。


首先是韩国的荞麦冷面。将荞麦煮熟后,先用冰块镇透,食法有荤有素。如果是吃素的,则将已过冷之面条,加辣泡菜、海带、黄豆芽、豆皮、玉米等,浇上蒜辣酱(用蒜泥、干辣椒和水搅成糊状的酱),再放水果片(主要为西瓜、梨和苹果)、鸡蛋丝,接着浇素高汤,撒上些熟芝麻,淋点麻油即成。食用之际,冰块在凉汤中载浮载沉,既沁心脾,又发汗浆,边擦边吃,不亦快哉!


韩国荞麦冷面

图片来源:https://pixabay.com/zh/


比起三伏天吃冷面,竟然汗涔涔下,是辣得十分过瘾的韩式吃法,日本的荞麦冷面,就清凉含蓄多了。熟荞麦面先冰镇,再置于竹帘上,碗筷皆用黑色,且在面条之旁,置一小撮芥末,蘸特调酱汁而食,望之素雅,颇惹食兴。佐食者多半是炸物,用地瓜、芋头、茄子组成的素天妇罗,蘸着带萝卜泥的酱汁,清清爽爽,振奋味蕾。


日本荞麦冷面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


其实,荞麦的原产地在中国,约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到欧洲各地。先秦时期的《神农书》及北魏时的《齐民要术》等,皆有记载其栽培及食用的历史。用它制成的面,古称“河漏”“促律忽塔”“合饹”,现则称之为“饸饹”。关于它的吃法,首见元人王祯的《农书》,书内的“荞麦”条下写着:“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或做汤饼,谓之‘河漏’。滑如细粉,亚于麦面,风俗所尚,供为常食。”显然它的评价,不如小麦所制,但因大家爱吃,因而成为帝馔。


到了清朝,“河漏”的记载仍多,如西清《黑龙江外记》谓:“荞麦……面宜煎饼,宜‘河漏’,甘滑洁白,他处所无,‘河漏’挂面(即细面条)类,俗称‘合饹’。”而当时的佳品,首推西安教场门孟兆武所制者,条细筋韧,挑不断条,吃不掉渣,因而赢得“教场门饸饹”的封号。又,饸饹面条柔软绵长,象征长命百岁,因而老人家生日,或小孩子满月时,都少不得食此。另,新婚的前一日和每年的除夕,在中国华北或东北地区,新人或全家必食荞麦面,前者讲究“安朋饸饹”,喻夫妻白头偕老;后者因与“和乐”谐音,过年而食此物,其口彩之佳,真是太棒了。



清人蒲松龄曾谓:“饸饹压如麻线细。高润生《尔雅谷名考》亦称:“荞麦……作细条落至釜中,煮熟食之,甚滑美也。”只是其面制品的形式,不仅细长而已,尚有粗、圆、扁、棱等花样,然而,当下在台湾所习见者,几乎都是细的成品。


我现在所吃的荞麦冷面,或用芝麻酱、小黄瓜丝、绿豆芽及素酱油淋拌,食味清爽适口。有时换个花样,将面过冷水后,直接以西红柿炒蛋当作浇头,吃来甚有意思。




本文节选自《素说新语》

朱振藩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味”系列,上新!


知名美食家朱振藩

为素食爱好者写就的“古今美味素食大全”

文字如火,烹佳肴如许,留余味无穷


新书推荐


《素说新语》





朱振藩

ISBN 978-7-80768-380-3 定价:6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END
欢迎点击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关注生活书店视频号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书讯





往期精彩文章……

生活书店的创建出版家邹韬奋和他的时代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名家谈诗词中国金银器
知味书知心书知育书小漫画 大时代

以及

任中敏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
缪钺余冠英钱仲联林庚程千帆
王蒙毕淑敏李强詹福瑞
邵燕祥肖复兴沈继光
李零扬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