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美食·石板粑粑

贡山怒族美食-石板粑粑

  • 01.石板

说起怒族美食,首先会想起贡山怒族石板粑粑。

很多人都知道贡山可以烤粑粑的石板,它是贡山的特色产品,也是怒江地理标志产品。

石板原石产地


采石

这种石板材不是到处可见,整个怒江峡谷目前发现的只有一处,位于贡山县秋那桶村石普小组,是当地特有的一种青黑色页岩。当地人通常用撬杆撬下后,将可用之材,用铁钎剥片修整,基本成型后背回村里再打磨抛光,做好成品后,置于火塘边烘烤一两个月,彻底烘干水分以后就可以使用了。这种石板不适合用机器加工,完全靠当地手艺人一点一点剥片凿修出来,每一个石板大小各不相同,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纹理。保存得当能够传承好几代人。石板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无论火力多猛都不会炸,还不会粘食物。在烹制食物的过程中,石板里的微量元素会少量的与粑粑融合。这种烤出来的粑粑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制作过程

这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火加热石板烹制食物的石烹方法,是目前还能看到的最为古老的食物制作方法之一。因生活能源的改善,现代家用电器的普及,在石普村,掌握这门工艺的人已经寥寥无几,由此,贡山的石烹文化显得格外珍贵。

成品石板


火塘边烘烤

  • 02.麦面粑粑

丙中洛镇和捧当乡怒族人均有种麦子的传统,每年5月份以后,怒族人把打好的麦子晒干后,迫不及待地背到河边水磨坊,磨每年的第一袋新鲜面粉。说迫不急待,是因为急于品尝那一口带着麦香的粑粑。河边水磨坊。河水顺着水渠流入水槽,水的冲击力推动着木制传动轮,传动轮带动传动轴,传动轴带着上方的两个花岗石磨盘隆隆作响。麦子从吊坠的木兜嘴里一粒粒落入磨盘的入口,变成面粉,再顺着磨盘的齿纹洒落到面箱里。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道工序,与机械面粉机打出来的面粉有着味道、口感、劲道上的差别。因此,怒族寨子里,只要有河就能见到鳞次栉比的水磨坊。

水磨坊

新鲜面粉一般不发酵,直接用凉水和面。根据面的多少适当加两三个土鸡蛋,少许盐,和的稍微硬点,然后醒上20分钟左右,再擀成薄厚均匀的圆盘。

火塘烧旺火,把石板架在铁三角之上,受热后便从松软可削变得坚实密硬,火烧不坏,水浇不裂。烤麦面粑粑之前,撒上薄薄一层火塘灰,这是祖先传下来的不粘锅的古法。然后把麦面粑粑烙上去。在火的渐渐烘烤中,麦面粑粑散发出淡淡的焦味并带着一股麦香。火塘边,就着一碗酥油茶、一盘琵琶肉,舌尖上就有了怒族的味道。

烤制麦面粑粑

  • 03.荞面粑粑

在贡山荞子属于晚秋作物。九月以后,山地开满了荞子花,白似雪,红似火。开白花的是苦荞,开红花的是甜荞。荞子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农作物,适应性强,不挑土地,耐旱耐寒,适宜在气候寒冷或土壤贫瘠的山地上生长。在雪线以下,一片一片,点缀着萧瑟的深秋。荞子深绿的叶片,茂盛的茎秆,鲜艳夺目的花朵,簇拥成一幅幅色彩鲜浓的油画,教人由衷地赞美它的美丽,由衷地敬畏它的生命形态。收割的时候,一般都用镰刀,连茎杆一起收割,再用篾箩背回家里,堆在院坝,男男女女,站成两排,手持梿枷把荞子剥离出来。然后把荞子晾晒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荞子地

怒族人制作荞面大都喜欢用石磨。磨的方法与磨麦面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磨荞面追求大颗粒,荞粒从荞壳脱离为准,这样制作出来的荞面粑粑不会掺杂碎荞壳。

烤制荞面粑粑


制作荞面粑粑比麦面粑粑简单,不用和面,不用揉面,直接把面和水搅拌在一起,保持一定的粘度就可以。根据口味,可以适当加入鸡蛋。搅拌均匀以后,均匀地倒在烧热的石板之上,再用木片平整为圆形状。荞面粑粑在石板之上受热以后渐渐从气孔中溢出焦香,让人垂涎欲滴。粑粑熟了,如果是苦荞,可以蘸上一点蜂蜜,要是甜荞就不用。

烤制过程


荞面粑粑和琵琶肉

在怒族寨子里,把烹制好的荞面粑粑切成片,盛放在竹盒里,就着琵琶肉、酥油茶、山野菜品味这大自然馈赠的美食,怒乡深秋的味道就会久久弥漫于你的旅途。

来源:贡山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