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中国藏人在伊拉克用牛粪做酒曲酿酒,写下中文字:米用五

#关于藏族的族源,历史上存在有多种“外来说”#

#伊拉克苏美尔泥板文字##居住在伊拉克的藏族人##藏族酒曲帕布##藏族酥油桶##青稞酒#

原创不易,支持请按“关注”,和我一起发掘古文字的秘密吧!

{上图为伊拉克泥板文字,距今5000年}


一:伊拉克5000年前的“酒”字和酿酒原材料,中国藏族人在距今3600年前从伊拉克迁回中国定居,开始种植青稞。

{上图为伊拉克苏美尔泥板文字,出土于伊拉克乌鲁克古城,距今5000年}

伊拉克存世的古代泥板文字有1万多块片,有很多5000年前的伊拉克苏美尔和乌鲁克泥板文字,都在讲述当年的酿酒工艺和酿酒流程。



「酉」甲1336合30813何組

(:象形。金文字形,象酒坛形。“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酉”的字多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本义:酒)

上图乌鲁克泥板上的中文字,属于甲骨文字体,读作“酉{yǒu}”字,词义为“酒”。


{上图1为伊拉克文字。 图2为尖底瓶。图3为篝火}

伊拉克乌鲁克人用尖底瓶陶器装酒,在屋子里火塘的旁边挖一个坑,将装酒的尖底瓶陶器插入泥土里固定,埋入一半的位置。篝火烧热周边的泥土具有导热性,尖底瓶内的酒一直是温酒和暖酒的状态。伊拉克乌鲁克的人们,只喝温酒,不喝冷酒。


{上图1为乌鲁克文字。图2为青稞}

泥板文字证实,伊拉克乌鲁克人当年是用青稞植物酿造低度米酒,而不是用小麦酿酒,小麦的生长特别耗水,不划算。

5000年前在伊拉克两河流域的附近,在有水的地方,才种植小麦。在大部分缺水的戈壁干旱地区,乌鲁克人则大面积种植耐旱的植物青稞。

{上图为狗尾巴草}

青稞植物的祖先,是旧石器时代的狗尾巴草,逐渐由人类人工驯化成为了庄稼。

青稞,是多棱大麦的裸粒變種,兩者可能共同起源於生長在中東的野生大麥(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在新石器時代,敘利亞地區首次出現驯化大麥。

中东的野生大麦,即是指狗尾巴草。



{上图1,2为叙利亚的手斧,距今5000年前后。图3为中国藏族的桑格花}

于距今7000年-5000年前后,中国藏族人由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北极圈地区往青藏高原迁徙,有一部分藏族人继续往西搬家,定居在叙利亚人工驯化青稞植物。藏族人将原产于青藏高原的“桑格花”种子携带到叙利亚周边种植。上图叙利亚5000年斧头上刻画的藏族桑格花,在西亚中亚地区叫做“波斯菊”。


「藏」兆域圖銅版戰國晚期集成10478

{上图1为藏族青稞酒。图2为金文“藏”字}

金文中国藏族人的“藏{臧}”字,字体从“酉{酒}”字,属于伊拉克尖底瓶的形状。

5000年前至于西周时期的中国藏族人,用尖底瓶陶器装酒,金文“”字里下部的“酉{酒}”字,也再现了当年中国藏族人华侨客居在伊拉克的文化习俗。



{上图为中国藏族妇女收割青稞}

藏莨尾:植物名。即狗尾草。

其卑湿则生藏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蔵. zàng ㄗㄤˋ. 同“藏”。草名。即藏莨。《龍龕手鑑·草部》:“蔵,藏莨,莨尾草也。

中国藏族人的“藏”字,于新石器时代的词义是指“狗尾巴草”,即青稞植物的祖先。

中国藏族人的族称“藏”字,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狗尾草和青稞。


{上图为藏族人和青稞}

野生大麥{青稞}如何從中東傳播到中国青藏高原,確定歷史仍不清楚。在西元前1600年左右,在西藏開始出現青稞的種植,當時的居民開始往3,400公尺以上的地區發展農牧,考古學者一般相信,青稞的種植,是藏族能夠居住在青藏高原的關鍵。

考古学家们,还没有找到原产于中东西亚地区的青稞,是如何在距今3600年前传入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

可是,距今5000年前的伊拉克泥板文字,就记载了中国藏族人族群居住在伊拉克,用青稞酿酒。于距今3600年前,中国藏族人撤离了伊拉克往中国境内回迁,将青稞的种子带回了中国,青藏高原开始出现了青稞。


二:伊拉克泥板上刻画的中国藏族人族群华侨。




上图是泥板上距今5000年前的一个伊拉克男人,他是一个族人。

他的上半身,插满了草。他的右手,握有一根长长的狗尾草{青稞}。

一个人的上半身插满了狗尾草,是指“”字,通假藏族人的“”字。

现代DNA研究显示:中国藏族人的基因有94%來自現代人種,6%來自已滅絕的人種丹尼索瓦人。其現代人種的基因中,有82%與東亞人種相似,11%與中亞人西亚人種相似,6%與南亞人種相似。

DNA基因研究表明,现代中国藏族人里有近百分之十的人口,和中亚西亚人种相似。

读者们可能觉得,除了DNA研究成果之外,要证实这位5000年前的伊拉克人是中国藏族人华侨,证据还不充分。那就接着往下继续看,伊拉克泥板上还有更多的文物,体现出5000年前中国藏族人曾经居住在伊拉克。


三:5000年前居住在伊拉克的中国藏族人华侨们制作的酒曲叫做“帕,布”,即利用牛的粪便来发酵,制作酒曲。


{上图为中国藏族人煮熟的青稞}

现代中国藏族人酿造青稞酒,依旧采用古法。即先晾干洗干净青稞,再水煮,到8分熟取出青稞晾干,放入酒曲,准备发酵。


{上图为现代中国汉族人酒曲}

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后期人们加以改良,把谷物如白米白面,经过蒸煮,加入曲霉,然后保温发酵后,饭粒上会长出茂密的白色菌丝,也就是酒曲。

中国现代的藏族人方言,把酿造青稞酒的酒曲叫做“帕布”,是由鸟类的粪便做成的。


{上图1为中国西藏鹰鹫。图2为鹰鹫的粪便。图3为青稞粒}

《青稞酒的古法酿造》文章介绍,中国藏族人将青稞粒,放在鹰鹫的粪便里发酵产生霉菌,再制作面团酒曲。其使用原理是鹰鹫粪便的热性强,使青稞易于发酵


{上图1,2为伊拉克泥板上的牛粪。图2为牛粪}

伊拉克泥板上刻画有两座螺旋状小山一样的物体,是指两坨伊拉克的黄牛粪堆。

于5000年前,居住在伊拉克的藏族人华侨,把青稞粒放进牛粪里,依靠牛粪自身的热度来发酵,制作酿造青稞酒的酒曲。牛粪里,有很多还未消化的青草,具有芳香的甘苦气味。伊拉克藏族人用牛粪制造的酒曲,可以酿造出甘苦沁香的苦味青稞酒。




{上图为贵州省的牛瘪和菜肴}

牛瘪,是牛胃里未消化的草汁,然后再加入香料以及一些中草药烹制,是现代中国贵州人制作的名菜。

牛粪,在藏语中称之为“久瓦”,在西藏作为烧茶做饭的燃料已有千年的历史。


文章《青稞酒的古法酿造》还写道:日喀则的民俗学者米玛次仁说,在他们老家的田间地头灌木丛里生长一种叫“耶玛”的野草,将农家自产的生荞面捏成面团,加入这种“耶玛”草酿制,放入陶罐里,盖住罐口慢慢发酵,等时间差不多了取出来晒干,就可以用于酿酒。

我,不知道中国西藏的“耶玛”草长什么样。但是上图5000年前的伊拉克藏族人华侨,他的身上插满了草,是不是用于制作酒曲的“耶玛”草呢?


四:伊拉克泥板上的中文字:米,用,五。

青稞,又名米大麦



伊拉克泥板文字识读:米,用,五。

泥板上的“”字,是指酿酒的原材料青稞,别名米大麦。

泥板文字“用,五”,是指酿造青稞酒,在伊拉克要用5天的时间,来发酵。

泥板上的“”字,字体出自于中国5300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



{上图为中国苏州市吴中博物馆珍藏的良渚陶文}

苏州良渚陶文识读:冓,戉,五,↑。

良渚陶文和伊拉克泥板上的“五”字,是指时间,5天。


{上图为沙漏}

新石器时代的中文字“五”字,是对记录时间工具沙漏造型的写实。


五:伊拉克5000年前的中国藏族人华侨们,用酥油桶作为酿酒的工具。




{上图1为伊拉克泥板上的藏族人酥油桶。图2,3为现代中国西藏人的酥油桶}

藏族人的酥油桶,,叫做童子桶,桶部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一般大,外围用铜皮箍。

伊拉克5000年前的藏族人华侨,将青稞煮熟之后,拌好酒曲,就倒入酥油桶里密封贮存,发酵5天,就能得到青稞酒。


{上图为现代中国藏族人的酥油桶}

藏族人打酥油,提炼酥油俗称打酥油,每逢早晚,妇女们把滤净的鲜奶倒入酥油桶里,使之略微发酵。现代藏族人,已经不再使用酥油桶来发酵青稞制酒了。





{上图1,2为现代藏族人酿造青稞酒的木制器具.图3为青稞酒}

现代的中国藏族人,用木桶发酵青稞酿酒,而距今5000年前的伊拉克中国藏族人华侨,则用酥油桶酿酒。


六:伊拉克泥板上的文字:“米,下”,是指“藏cáng臧”酒。

上图伊拉克泥板文字读作:“米下{↓}。

“米”字,是指米酒,即米大麦酒青稞酒。

伊拉克的藏族华侨,将左边酥油桶酿造好的米酒,清理出酒渣滓,倒出来酒液体,放入右边的酥油桶里密藏。

“下”字,在新石器时代别写为“↓”字。

藏族人的“藏{zàng}”字,宁外一个发音是“臧{cáng}”,所有的酒,要秘藏一段时间,味道则更加甘醇。现代中国藏族人的青稞酒产品,就有储存30年的年代酒。


七:最后,这位5000年前的伊拉克藏族人华侨,开始起舞,口念咒语,锁住酒魂。


{上图1为伊拉克泥板。图2为中国藏族人的舞蹈“卓舞”}

上图1的这个伊拉克藏族人华侨男子,他完成了酿造青稞酒的所有流程。他开始围绕在酥油桶的中央舞蹈起来,他单腿“卓立{高立}”,所跳的舞蹈叫做“卓”舞。这位泥板上5000年前伊拉克男子的舞蹈,至今被中国西藏人所继承。

这位伊拉克的男子,一边舞蹈,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他在念咒语,他要锁住酥油桶里青稞酒的酒魂。酒魂一旦逃走了,酒就坏了!

咒语,是中国藏族人最常见的真言。


八:伊拉克5000年前的藏族人华侨和狗。


伊拉克泥板上,左边和右边,刻画有2只狗。

中国藏族人最好的朋友,就是狗。

中国西藏安多地区流行《青稞与狗的故事》,讲述了在很早很早以前的青藏高原,藏族先民还没有种植粮食,人们只能靠游牧和其他方式生活,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在此情形下,神便派狗去遥远的另一个世界去寻找种子,狗排除了千辛万苦,终于有一天,叼着青稞穗子回到了藏区。从此,人们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九:伊拉克泥板上的男子,身穿绒衣。


上图5000年前的伊拉克男子,身穿的是“绒衣”,即是指用羊毛和牛毛编织的衣服。他的族称是“嘉绒藏族人”。他在距今5000年前的伊拉克,信奉的宗教是“萨满”,而不是佛教,苯教,基督教。

“拉,萨”,词义别称为“拉着一群信奉萨满教派的人,来到这里居住。

藏族人,是一个游牧民族。

现代考古显示:

牛,最早于距今7000年前后,被人工驯化为家畜,出现在伊朗高原。

羊,最早于距今7000年前后,被人工驯化为家畜,出现于西亚地区。

中国藏族人族群,于5000年前就侨居在伊拉克游牧,一点也不奇怪!

{上图为身穿皮革衣裳的中国藏族人}

藏族人的皮毛衣裳,又叫“戎”和“西戎”。


十:5000年前的伊拉克人和现代伊拉克人不存在有文化上的继承性。

{上图1为伊拉克泥板。图2为现代伊拉克男人们}

5000年前的伊拉克人在泥板上,写的是中文字。

现代的伊拉克文字为: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العراق‎)

现代伊拉克文字和5000年前的泥板上的中文字,没有关联性和传承性。

现代的伊拉克人,也不再使用5000年前的酥油桶。酥油桶,是中国藏族人的文化特质。

5000年前的伊拉克人,在文化和风俗基因上就可以体现出来,他们{她们}并不是现代伊拉克人的直系祖先。

而现代的藏族人,还在使用酥油桶做为发酵器,并且也在继续使用鸟类的粪便来做酒曲,酿造青稞酒。

人类,就像水流,不断地在地球上迁徙!


《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237:“贞,王勿,乎{虎}妇好,往,伐土方。

于距今5000年前,居住在伊拉克和土耳其的中国藏族人华侨,被中国商王朝政府在《甲骨文合集》里称之为“土方人”。

中国藏族人,唐朝时期别称为“吐蕃{藏文:བོད་ཆེན་པོ།}。


结束语:

我童年的美味回忆,湖北省江汉平原的“牛粪饼”熬藕汤。


1971年-1979年,我生活在距离湖北省武汉市50公里远的农村里。

江汉平原都是稻田,所以农民们养了很多的水牛,用来耕田。

{上图1为藏族人墙面的牛粪饼。图2为燃烧的牛粪}

江汉平原多为湖区,树很少,人们就像藏族人一样,把水牛粪饼贴在墙上,晾干,作为烧火的燃料。



到了冬天,每家每户,都会把晾干的水牛粪饼在炉子里生火,在家里熬藕塘。

水牛粪在燃烧的时候,一点也不臭,还会散发淡淡的芳草沁香。

我童年的美味就是:牛粪饼熬藕塘。

但是,对于没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他很难相信,5000年前的人们和现代藏族人会利用动物粪便自身的热量,来发酵制作酒曲。

说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