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踪寻源——访斜口荞面饸饹

在风景秀丽的骊山脚下有一斜口镇,斜口镇西南有一村子叫岳家沟,村子大部分人姓岳,也有一些其他的客家姓,真正的岳沟村分为沟上、沟下、沟顶、岳家堡、湾子和沟里六部分,后因行政区域划分岳沟村委会现辖有:地窑堡(一组)、地窑沟(二组)、岳家堡(三组)、岳家沟(四、五、六组)、南南坡(七组)、北南坡(八组)、西张、梁家庄(九、十、十一组)。

提起岳家沟不禁让人联想到这里的豆腐和著名小吃“荞麺饸饹”,岳姓人基本是做豆腐,当然也有其他营生。有一张姓居住于岳家沟四、六组,而居住于四组的则以经营荞麺饸饹为营生。

若说荞麺饸饹那可是大有学问,它的加工从灰麺开始需要十一道工序,分别是:和(和麺)、揉(揉麺)、饧(饧面)、搓(搓条)、压(压饸络)、煮(煮熟)、捞(捞出)、冰(凉水中冷却)、拌(拌油)、调(调味)、装(装盘)。 那么这里的荞麺饸饹究竟从什么时候有的?第一人又是谁呢?笔者专门做了探访和询问,也拾取了一些孩时父辈们的讲述和记忆。

根据笔者的探访,这里的荞麺饸饹要追踪溯源到民国时期,也就是笔者的爷爷,我们家是客家户,我的爷爷名讳张福义,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生于1887年,因其父母疼爱,爱称他“四根子”。

曾祖父母仙逝后爷爷他们兄弟四人也就分房另住了。1909年祖父母生有伯父,1919年生有父亲,1929年生有姑母,他们兄妹三人各相差10岁,爷爷奶奶他们和兄嫂分家后爷爷为了养家糊口随卖起了荞麺饸饹,也就是1911年,当时因家庭贫穷,只能用肩挑的活动摊点(传统的叫担子),所谓的“担子”顾名思义就是一肩挑的两头重量基本相等的挑子,但是这个荞麺饸饹“担子”有它的特殊之处,它的特殊就特殊在它两端的装置,这个装置是用个叫“圈”的上架有木托盘组成的,所谓“圈”既是用约三公分左右宽的竹带弯曲成上小下大的拱形,拱顶用来穿扁担,拱下绑扎有一直径约40公分,高约30公分的圆柱形木桶,木桶上面架有长约1米,宽和竹带内侧相等的木盘。木盘下的木桶主要是在摊位移动时盛放碗、碟、筷子、调料用的。木盘主要是用于销售过程中调味、装盘、展示用的。这个调味装盘人叫作“坐担子”的。

据伯父、父亲以及和他们年龄相当或稍大于他们的老人讲述:那时不是现在随压随卖的,而是在家里压好用担子担到摊位上卖。当时爷爷的摊位在“万盛福”大油坊门前,也就是现在的斜口邮局门前。 爷爷奶奶起初在尝试阶段每天只压(加工)10斤灰麺,等到伯父15—6岁,父亲5—6岁时爷爷的饸饹因其筋、韧、滑、香、耐嚼,口感好而名气大了起来。那些过路的肩扛、手提、车推、骑马等等商贾路人大部分都会到他的“担子”前歇下来吃一碗他的饸饹,那些饭量稍大一点的再就上一个或两个“罐罐蒸馍”即可。有喜欢饮酒的食客爷爷会赠送一小“黑布碗”(约2两)自己喝的白酒,就这样也使得饸饹销量大增,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了,除了从家里早上走时担的10斤灰麺成品外已经远远不够销售了,这时就由伯父和奶奶再加工一部分用“气死猫笼”送往“担子”上,甚至一天送两次三次。

所谓的“气死猫笼”就是一个大腹小口,上有一盖封闭比较严实的竹篮,因封闭严实,猫不能偷吃故叫“气死猫笼”。 在父亲尚不能劳动时奶奶和伯父加工好,再由伯父送往“担子”上,等到父亲具有劳动能力了就由父亲送往,再后来就由伯父、伯母、父亲加工,由姑母送往。那时候因爷爷的饸饹“担子”诱人,生意做得比较红火,生活也逐渐的富裕了起来,村子里的其他几家也开始模仿做起了荞麺饸饹生意。 凡有人询问爷爷荞麺饸饹的做法时爷爷也依法传授。

在爷爷经营兴盛的时间里人们几乎忘记了爷爷“张福义”的名字,都知道斜口有个“四根子”饸饹,爷爷的名号也被“四根子”饸饹所取代了。直至爷爷年老体衰,伯父在斜口“保”里谋差,父亲未能坚持,姑母嫁人而无人继承迫使中断,到了国民经济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的1962年爷爷因病去世,等到了国民经济恢复后又成了集体经济,紧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这个时候取消了个体经营,直到改革开放后伯父再度经营起了饸饹“担子”,那时也就是现在人们集市上看到的饸饹“摊子”(摊位)了。

因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加之荞麺营养价值颇高,食荞麺饸饹的食客大量增加,经营荞麺饸饹的人家更是纷纷兴起。

现今的岳家沟在各地已有流动、固定的荞麺饸饹摊位百余之多,甚至更多,目前我们张姓也有近十个摊位,如:灞桥周日的集市上“张家饸饹”、“张二饸饹”、“张三姐饸饹”就是张家的第四代、第五代嫡传,还有我们张姓在古会上跟“会”的饸饹摊子。

当然由于经营理念、宣传方式等种种原因,导致张姓的荞麺饸饹名气已经不及其他那些后起的经营者,这里不必细说。

随着人们经营理念、消费水平的提高,现今的荞麺饸络在销售种类上除了凉饸饹、热饸饹、还有羊血饸饹、骨汤饸饹等等。另外还用“荞糁”加工的“碗托粉”,吃时再配以陕西名吃“肉夹馍”,让人听起来神情欲往、看起来谗涎欲滴、吃起来回味无穷。 如今你到了现在的斜口街道就会看到、听到的有“养民饸饹、岳老三饸饹”、“齐茂饸饹”、“岳家饸饹”以及小吃街上那一字排开一家挨一家的荞麺饸饹摊位,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但又有几人了解它的过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