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向新“硒”望!一粒小燕麦撬动乡村振兴大文章

21℃的盛夏,河北张家口坝上的沽源县,已是满目绿油油的燕麦田。清风拂过,掀起阵阵碧绿波浪。田间劳作的农户们除草、浇水、施肥,呵护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穿过大片燕麦田,全国广播融媒体走进美丽河北“21℃的夏天·长城脚下话非遗”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们,来到张家口沽源县。

坝上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莜麦其实就是燕麦,因为沽源处于北纬41°,海拔1500米,而且年温差达70℃,这里出产的燕麦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用途广,位于坝上“三宝”之首,有“塞外珍珠”的美誉。

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种植分散、规模小、缺乏良种和技术指导等原因,燕麦在坝上一直难以形成气候。怎样让家乡的燕麦产业实现良性发展?一直扎根田地的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京平做出了新的探索。

王京平(左一)向采访团介绍企业燕麦秸秆画制作工艺

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景晖(右二)

“在沽源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燕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捧一抔金黄的裸燕麦,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景晖对记者们说,“目前,坝上耕地面积205万亩,其中燕麦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燕麦产业已成为沽源特色产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01“富硒燕麦产业第一县”怀揣发展新“硒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子虚赋》中有“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高燥则生蔵薪苞荔”。该赋记述的战国轶事中之“菥”,魏明帝时弘农守孟康注释为:“禾,似燕麦”可见燕麦当时已成为区别于杂草的独立栽培作物。由此可以明确判断,我国燕麦种植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裸燕麦(莜麦)最早起源于我国华北一带高寒山区……作为世界裸燕麦起源地和故乡,我们的祖先从其驯化到传承至今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中国燕麦学》


在沽源有句俗语叫“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说的就是燕麦营养饱腹的特点。沽源县作为世界燕麦的发源地之一,因其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陲和华北平原的北部尽头两大板块之间,气候适宜、雨量丰沛,也造就了沽源县燕麦亩产高、营养丰富。

八百里金莲川一望无际,十万亩水岸水碧天青。得益于富硒土壤的资源优势,沽源也是富硒农产品的宝库。目前,沽源县共发现富硒土壤42万亩,富硒土壤厚度达20—60cm。

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京平说:“‘富硒’不是随便说说,我们通过成熟的‘靶向流’生物控制技术、高端前沿的SEPHS2技术种植,培育出更适合人体吸收的富硒燕麦,提高了β-葡聚糖、燕麦肽含量。”

燕藜坊为粮食贴上了“身份证”,每一粒燕麦都可以做富硒溯源认证



近年来,燕藜坊不断在富硒燕麦产业上下功夫,在相关产业链条上谋发展,如今燕藜坊已经实现了富硒裸燕麦订单种植+富硒裸燕麦系列食品加工+富硒饲料+富硒肉产品+富硒肥料等富硒裸燕麦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从“田间到田间”的全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与管理,推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028340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燕藜坊的党员活动室,记者看到了排满了数千个档案盒的架子。随手抽出一个打开,里面是资料详尽的农户信息。

王京平指着一排排整齐摆放的档案盒告诉记者,2018年起,燕藜坊推行“公司+农户”的订单种植方式,打造上万亩富硒燕麦种植基地,在田间地头建立“移动粮仓”,以高于同年度市场收购价每吨40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使企业发展有原料保障,农户订单种植有可靠收入。到2022年底,累计带动8340多户农民通过种植燕麦实现增收。

沽源县平定堡镇北村村民刘占明告诉记者,他家原先种植胡麻,听说燕藜坊收购裸燕麦,每公斤比市场价多补贴4角钱后,他也开始跟其他农户一起,利用自己的富硒土地种植燕麦。

视频加载中...

刘占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中的四十亩地年产量约8吨裸燕麦,光是增收的部分,就达到了3200元。“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都特别高兴。”

移动粮仓与移动收粮机,省去了农民运输、去皮的繁琐流程


粮食收购后,农民直接领到现金补贴


#03田野里“长”出非遗艺术品

沽源县因昼夜温差大,是我国燕麦的黄金产区,也自然催生了独具特色的燕麦秸秆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的秸秆画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几位手工艺人正在用烙铁在绒布上小心翼翼的烙画着修剪好的秸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燕麦秸秆画吸引人细细观赏。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正是由田地里原本毫不起眼甚至被当作农业废弃物的燕麦秸秆制作而成。

近年来,通过产业化发展,沽源全县燕麦年种植规模已达42万亩左右,年产量约7.2万吨。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燕麦秸秆画的技艺,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沽源县探索发展燕麦秸秆画非遗文化产业项目,对燕麦秸秆进行资源再利用的同时,提升燕麦产业附加值。

河北燕藜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京平介绍:“燕麦秸秆画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目前年产燕麦秸秆画两千幅,产值13万余元,已带动近百户农户实现种植额外增收。”

王京平对记者说:“只有产业帮扶才能乡村振兴、百姓增收,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硒’望还在后头呢!”

来源|“河北21℃的夏天·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