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海致富路上的“爱心大爷”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王海超通讯员李虹尹泓涵
最近任福海多了一个“爱好”,每天干完手头的工作,就会到北山边看看,去年村里栽种的千亩经济林就在北山上,虽然现在一眼望去似乎什么都看不出,可在任福海眼里,这些树苗每天都有新样子。
去年村里栽种这些经济林的时候,由于资金短缺,打好的机井无法使用,机井配套设施被迫搁浅,树木面临着受旱的风险,任福海得知后,第一时间捐出10万元,用于采摘园的扬水站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得树木顺利成活。
这5年来,任福海累计捐款21万元支持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村里镇上赫赫有名的“爱心大爷”。他却只是说道:“回报乡亲是我多年的愿望,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
吃苦耐劳开创致富路
听说记者要采访,任福海骑着摩托车早早在村口等着了,那精神劲儿一点也不像一个72岁的老人。一见到我们,他就搓着手说:“欢迎你们,我这手干了一上午活,有些脏,就不和你们握手啦。”
走在路上,不断有人和他打招呼,在万全区万全镇东北街村,任福海这个“爱心大爷”没有人不知道,他对这片从小生活的土地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任福海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牺牲在了战场上。从那时起,母亲靠着做针线活儿,帮别人做些细碎的活计,把他们兄弟拉扯大,其中也少不了村里人的帮助。“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要时刻记得别人对你的帮助,能帮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帮”。这句话在他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一直伴随他直到如今的古稀之年。
1960年,困难时期迫于生活压力,母亲带着他们兄弟3人到内蒙古化德县投奔远房亲戚。去了之后才知道,各地的形势都一样,于是又辗转回到了东北街村。当时任福海刚读完初一,中途辍学回来后就再也没有踏进过校门,直接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后来他从生产队被调到电磨厂。
任福海回忆说,当时在电磨厂上班也是挣工分。作为杂工,其实任福海在电磨厂干的就是搬运工,将客户送来的粮食扛到称上,过完称再倒进粮仓里,然后再把换得的面粉交给客户。一个10多岁的孩子,每天扛1000多斤的粮食,任福海硬生生地坚持了下来。
1989年春节过后,他萌发了想办莜面面粉加工厂的想法。“俗话说,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说的就是莜面耐饿。莜麦这种粮食作物,在咱们张家口地区乃至内蒙古地区都很受欢迎,大人小孩都爱吃,市场潜力很大。”从小吃着莜面长大的任福海,对莜面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他跑了两家银行,共贷款9000元,购买了机器设备,支了两口炒莜麦大锅,买了一台旧磨面机,雇了两个村民,一个简单的莜面面粉加工厂就这样开起来了,还用自己的名字给厂子命名为“福海面粉厂”。大家齐心协力,将厂子办的有声有色,当年就盈利了1万元。任福海掘到了第一桶金。
眼瞅着日子好起来了,却又赶上了一年莜麦收成不好,每斤莜麦的价钱从1.2元涨到1.6元,加工每斤莜面的利润仅仅只有2分钱。当时莜面的市场变得很混乱,一些加工厂为了生存,竟然在莜面中掺入其他原料。
任福海的厂子也举步维艰,但是他凭着诚信经营,在微薄的利润中坚持着,期盼着形势好转起来。也正是在那一年,他以高品质的莜面在市场站稳了脚跟,许多顾客得知他家的莜面真材实料,都慕名前来购买。任福海的生意越做越好,还吸引来内蒙古和宁夏的顾客。
事业有成拓宽致富路
工厂上了正轨,任福海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又带着儿子任俊继续琢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任福海的儿子就说;“爹,咱家的磨面机也要跟上市场,我觉得这磨面机也得再研究研究,提高效率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
任福海说:“好啊,你给好好研究研究。”历经多年,从小热爱机械和修理的儿子将家里的加工车间进行了改造,和朋友设计了一条生产流水线,让磨莜面的工序实现了流水线作业,这样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厂子里除了任福海父子,还雇了7名工人。
“在家门口上班就能挣上现钱,还能照顾上家,真是两不误,比以前我在外面打工强多了。”今年40多岁的本村村民温玉成,2011年到任福海的面粉加工厂当磨面工,月收入3000多元,如果有加班,有时还能达到4000多元。温玉成说,“这全要感谢福海大哥,是他为我们搭建了挣钱的平台,带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与温玉成一样,炒莜麦工杨益成今年50岁,前几年和本村几位村民,一起在新疆乌鲁木齐打工,从事室内装修,人生地不熟,工资不稳定,没保障。2013年,他到任福海的面粉加工厂打工,和以前外出打工的情形大不一样,“这几年在福海的面粉加工厂干活,心里很踏实,工资有保障,没有后顾之忧。”
回馈社会共筑致富路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现在自己有了能力,理应回报乡亲,没有大家的帮助,我就是再有本事,也干不成事儿。”任福海常常这样说。
2012年,东北街村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任福海来到村委会,表明了个人的愿望,为村口修路捐了一万元。
2014年,这条马路需要再次拓宽,方便村民出行。任福海二话不说再次捐了5万元。
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村子的道路硬化、墙体美化、村容村貌等都有了新改观。任福海第三次走进村委会的大门,捐款5万元。
2016年,村里栽种千亩经济林,由于资金短缺,打好的机井无法使用,机井配套设施被迫搁浅,树木面临着受旱的风险,任福海得知后,第一时间捐出10万元,用于采摘园的扬水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对于单一加工莜面的小厂来说,这几乎是他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他却捐的毫不犹豫,“咱致富不能忘了本。”
“地里绿化了,路面硬化了,墙上美化了,路灯亮化了,村民出行更方便了。每当看到这些,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里边也有自己的一点贡献。”
三月的春风吹在脸上已有了柔柔的暖意,走在硬化良好的道路上,看着远山正在生长得树木,“爱心大爷”任福海说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会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