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燕麦之乡”的企业转型难题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邓军“为什么我们的燕麦企业历经那么多年的发展却还在艰难地前行,没有一种飞跃?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互联网行为。”张家口市万全区区委副书记、农工委书记梅晓春表示。
大数据,喊了好久,“互联网+”也提出来好几年了,国内很多从事农产生产加工的大型传统企业有的早已实现了转型升级,优化了商业模式,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然而,有的,或者说有不少中小企业却因为对数字化改造不了解,无法找到有效的实现路径而徘徊不前,让人唏嘘感叹。
在互联网大潮冲击下,产业特别是深涉其中的实体企业,从最初想要从消费互联网中分得一杯羹,到眼看着消费互联网热潮渐退,即便是微薄的红利也变得遥不可及。如何加快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燕麦加工基地、素有“中国燕麦之乡”的张家口万全区燕麦企业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万全燕麦产业的华丽转身
燕麦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北纬41°~43°是世界公认的燕麦黄金生长纬度带,这一纬度区间都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年均气温2.5℃,日照平均可达16小时,是燕麦生长的**自然环境。张家口的坝上地区正处于这个燕麦黄金生长维度带内,故张家口坝上地区成为我国燕麦的主产区。而万全区则是连接坝上和坝下地区的重要枢纽,基于地缘特点,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这里燕麦产业聚集效应就已显现。
虽然占据地缘优势和全国70%的市场份额,但是,产业业态低、转型慢、附加值低、产品类型单调一直是制约万全燕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推动产业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加速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产业互联网的到来,为万全燕麦产业带来了真正的转机,全区燕麦实体企业实现华丽转身也将成为可能。
2016年9月,万全区政府与网库集团联手打造中国燕麦产业电子商务基地,2017年5月,在工信部指导下,中国燕麦产业网上线。中国燕麦产业网的上线,预示着燕麦产业将从传统产业当中过渡到产业互联网浪潮中。根据该平台的发展规划,其将打造成为燕麦网络的知名品牌,抢占品牌领先优势,通过获取燕麦产业大数据,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从而让企业取得精准营销的机会。
对此,万全区副区长宗振华表示,万全燕麦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互联网+实体产业”模式及采购倒逼产品品质的商业理念,加快了万全燕麦产业转型的速度和升级的质量,解决了万全燕麦“走出去”的难题,而且也吸引了全国燕麦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入进来”,为万全燕麦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4月,成都市荣怡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网络了解到正在试运行的中国燕麦产业网后,通过电话沟通与网库张家口基地取得了联系,并提出了具体采购需求,并最终与河北康希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年采购燕麦600吨。
万全区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燕麦产业网的助力下,截止2017年年底,全区各类燕麦加工企业达120余家,燕麦产品达到十几个系列、几十个品种,年加工量达到1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近10亿元。
寻找适合自己的互联网之路
“不触网,就死亡”。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能否取得发展,要看“粉丝”的多少。其实这个所谓的“粉丝”,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用户,顾客。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是在获取“粉丝”。很多燕麦企业都说生意难做,但是不明白其中的具体原因——很多客户资源都需要到线上去获取,企业需要紧密结合互联网、寻找适合自己的互联网之路。
马云曾经表示:“我相信未来的20年,那些传统企业假设不和互联网技术、思想进行融合,我相信这些传统行业、企业也活不久。”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也表示,从调查数据看,目前我国有近半数企业在互联网采购、营销等方面没有相关举措,而且很多企业对于互联网的认知还主要局限在营销领域,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缺乏足够的认知。从企业现有的基础设施看,大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数据收集设备,也没有相应的互联网人才,对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缺乏信心。
网库集团董事长王海波表示:“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普遍都还是以流量思维来考虑,这也造成了很多实体产业对互联网缺乏足够的信心。”

在中国首届燕麦产业互联网发展高峰论坛上,梅晓春对记者表示,万全的燕麦企业历经那么多年的发展却还在艰难地前行,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互联网行为。
如今,互联网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完美结合,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便利通道,对于燕麦实体企业来说,这无疑为他们的生产经营增添了更多的机会和成功率。
张家口北燕燕麦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席凤兵告诉记者,早在10年前,北燕燕麦就开始“触网”。目前,北燕燕麦的互联网人才体系已经基本搭建完毕。他认为:“在发展互联网方面,企业自身的定位非常重要,尤其是老板的思维,这是关键。” 他进一步表示,企业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发展思路。“有钱没思路,等于白费。”他说,“我们要的是思路,是人才。”
万全燕麦企业对于互联网人才的渴望,也体现在张家口天勤农贸有限公司这家老牌燕麦实体企业的身上。“公司刚刚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时候,由于不太会用,销售的情况也不太好。从2016年开始,我们接触了天猫,目前来看,销售情况还是不错的。” 该公司副总经理侯桂芳告诉记者,“我们比较欠缺互联网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缺乏拥有互联网知识的运营人才。希望电商平台能够帮我们培养相关的运营人才,比如定期举办一些培训、讲座,提升我们企业员工的互联网知识量。有了知识,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此外,席凤兵认为,目前北燕燕麦在向互联网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大数据采集。“以往,我们在缺乏消费者日常消费习惯的大数据的情况下,盲目地设计产品并投放到市场,结果真正存活下来的产品不到20%。现在,我们亟需采集和分析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消费产品,使得我们的销售变得更加精准。” 席凤兵如是说。
定制化生产迎来无限商机
“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产品能够直接面对消费者。随着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实现,我们正进入个性化定制时代。个性化时代需要个性化生产,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小批量、个性化、多样化的定制化生产模式悄然兴起。
通过信息化技术,生产企业可以掌握各个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数据,消除原来由中间流通环节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根据不同地区和文化群体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定向生产个性化产品,融入创意元素,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曾表示,“初级农产品、初级食材的价值空间有限,只能通过深加工,及系统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一个更好的溢价,商业利润才会有一个很好的抬升。”
以前是“跑量”,同质化地“跑量”。当外延增长无法持续时,要获得增长动能就要靠“内功”了,更好、更具效率地去挖掘、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记者在2018中国(万全)燕麦&鲜食玉米文化节暨O2O订货会现场看到,一些燕麦企业针对年轻人专门定制的、加入了多种干果的零食型(即食)燕麦,从南美洲玻利维亚引进的、专门针糖尿病人和减肥人群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黎麦等高端燕麦产品,吸引了很多现场消费者以及买家团的关注和购买。

王海波认为,如今产业的发展开始变得越来越精准化。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任何一个小的单一品种农产品,都能够把整个产业的上下游打通,这也让每一个单品的无限放大变成了可能。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所有的生产实体企业,通过利用好单品的精准定制化营销,使得产品能够优价地销售,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王海波举例说,如果说一家企业去年生产了1000吨的燕麦,挣了100万元的利润,我们要思考的不是今年要生产2000吨,挣取200万的利润,而是同样生产1000吨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互联网的精准营销、利用大数据的精准匹配,进行定制化销售,赚到200万元的利润。
“如何让20%的产品通过精准营销获得80%的利润,我想这是真正的增量。”王海波表示,“利用燕麦的产业发展,我们通过互联网应用来解决高端农产品从生产到定制化销售的全流程问题。从而实现把好东西卖出好价,也就是我们说的优质优价。高端燕麦制品的网络定制,才是燕麦企业的核心和未来。”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刘桂才表示,创新发展燕麦产业的数字经济,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收集燕麦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贸易、成本、价格等全产业链数据,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利用体系,发挥数据这个新要素的创新作用,努力走出一条数字驱动燕麦产业创新发展的道路。
刘桂才进一步表示,基于万全良好的燕麦产业基础和市场影响力和占有力,建议编制燕麦产业发展指数,发挥指数的生产定位仪、产业导航灯、市场温度计、管理指挥棒、区域宣传牌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