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政伟:种燕麦“种”成全国先进

谭政伟(左)拔除燕麦地里杂草。

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表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谭政伟荣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名单,成为云南省9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之一。消息传来,他所在的合作社的人员欢呼雀跃,而此时的他,却不知情,正在合作社的燕麦地里查看幼苗长势情况。

谭政伟是会泽县大桥乡杨梅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杨梅山村扶贫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燕麦、荞子、玉米、洋芋我都会种。”谭政伟这样说。从入伍退役到入职民兵采矿营当团委书记,再到担任村主任、村党总支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在会泽这片土地上,他始终没有离开农业和农民,他带领着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出生农村 情系农民

“我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谭政伟说。大桥乡在未脱贫之前是深度贫困地区,他从小就看到乡亲们贫困的生活。几十年后,谭政伟成为了杨梅山村扶贫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杨梅山村是会泽县高海拔冷凉地区,马铃薯是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马铃薯产量受到很大影响,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成了杨梅山村“两委”班子最棘手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任大桥乡杨梅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的谭政伟,抓住中国工程院在杨梅山村建立燕麦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机会,带领群众顺利完成了夏播马铃薯、蔬菜,秋播燕麦轮作的种植结构调整,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收入增了3倍以上,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谭政伟深知,要想让种植的燕麦升值,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必须做好两方面的文章:第一要提高燕麦单产,提升品质;第二要开拓创新,打通市场渠道,打开销售市场。他带着一方百姓,做起了燕麦文章。

科技支撑 典型带动

会泽县种植燕麦有着较长的历史,杨梅山村以前种植的燕麦品种单一,抗逆性差,产量普遍较低,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卖不上好价钱。在中国工程院的技术指导下,谭政伟动员村“两委”成员带头,联合建档立卡户成立村集体扶贫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近1000亩,采取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的方式,走“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路子,大力引导农户种植产量较高、生物性状表现较好的燕麦新品种。

2020年,全村示范推广“秋播燕麦+夏种马铃薯、蔬菜”种植模式5000余亩,带动会泽县种植新品种燕麦10万亩,燕麦平均亩产达300公斤,马铃薯平均亩产3000公斤,一亩地复合纯收入5000元以上,村集体合作社创收13.95万元,实现了“种好一亩地、脱贫一个人”目标。他以合作社的名义,先后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3000多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0000多份,内容涉及燕麦良种选育推广、机械化播种、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通过科技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的耕种管理水平,为燕麦产业升级增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年6月,中国工程院与云南省政府燕麦科技扶贫现场会在会泽召开,全国众多专家学者和省、市领导亲临杨梅山村燕麦新品种示范基地参观指导。

开拓市场 助农增收

为畅通燕麦销售渠道,谭政伟带头成立了燕麦产销协会,发展会员89户,其中团体会员11户、种植大户78户,加工燕麦面粉、燕麦炒面、烤燕麦酒……他多次前往国内市场考察,陆续建起了燕麦销售窗口,实现国内市场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并向会泽优农公司、富天农业等企业交售燕麦近700吨。如今,燕麦产品已远销北上广等国内市场,注册了“念湖圣”牌商标,累计年销量900吨,实现年销售额630万元。2021年,杨梅山村发展燕麦种植7600亩。

荣誉满满 责任在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会泽燕麦产业闻名遐迩,杨梅山村的农民也得到了实惠。该村乃至会泽县的燕麦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的谭政伟功不可没。他抓生产管理有方,抓销售增收有道,让高寒冷凉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2020年5月,谭政伟荣获“云南省百名好支书”称号;2021年4月被评为市级“扶贫好村官”;2021年12月,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面对荣誉,谭政伟没有骄傲,而是深深植根于“三农”之中,为当地农民开拓产业兴农大道,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张朝选 通讯员 马树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