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故乡的高粱

乡情散文:故乡的高粱
文:杨晓光
我想说说故乡的高粱。首先奔入眼睑的是“红高粱”。忽然想到了李白登临黄鹤楼的那“半首”题诗: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崔浩在上头。其实红高粱留给我的饮食记忆一点也不美好,涩嘴、拉嗓子、烧心,咀嚼再三亦难以下咽。端着一碗红高粱米粥,令人联想起伟人诗句:残阳如血。话又说回来,虽说红高粱米不好吃,毕竟能让人填饱了肚子。所谓时势造英雄,红高粱,无愧于当年站在农耕时代前沿,救苦救难又救命的英雄级粮食。
高粱有红穗与白穗之分。红穗者,属于七十年代的杂交高粱。种植的株距和行距均较为密实,亩产量远远高于传统种植的老品种高粱,成熟期的高粱穗形状饱满、籽粒红润、向心聚拢。一片高举火炬般的高粱地,密匝匝、沉甸甸,齐刷刷地笑弯了腰,埋下了头,酷似一群健康的村里姑娘,你冲我轻抛媚眼,我冲她嫣然巧笑;你夸我的腰身好,我夸她的脸蛋红。
一阵风吹过,唰啦唰啦的高粱地里,有窃窃私语,也有飒飒风姿。那些弯腰低头的姿势,不是趋炎附势,而是虔诚地向岁月致敬,以谦卑的姿态等待着收割。化用彝族歌唱家曲比阿乌的一首歌:丰润的高粱迎风摆,期待人们割下来呀割下来。
正常年份,杂交高粱都是用来做饲料喂牲口的,并大量作为公粮交“征收”。在成长的青苗期,人们将高粱秸秆和青穗割下来,投喂生产队拉车耕田出大力的牲畜,是营养丰富的青饲料。成熟后的高粱籽,进行破碎经过粗加工以后,则成了优质猪饲料。但是,遇到歉收的荒年,也不得不作为人的口粮,缓解一时之饥,解救燃眉之急。
白穗者,属于传统种植的老品种高粱,秸秆细高劲挺,在庄稼地里鹤立鸡群。它的根系发达,露出地表的基础面,状如青筋暴跳的脚踝,抓附和吸附能力极强,固本,吸水,吸肥,抗倒伏。它又抗旱、抗涝、耐盐碱、耐瘠薄,尤为适合在我老家那种沙质偏高土壤上种植。六十年代及以前,是老家广为种植的粮食品种。它的茎、叶表面有一层蜡质白霜,犹如一层防晒霜,使其不怕强烈阳光照射和地表高温的熏蒸。农民在劳动时不小心划破手指,将刮下来的白霜按敷于伤处,可迅速止血。它的叶子硬而锐利,人们顶着高粱花子进入庄稼地打叶子,必须穿上长身衣服,不然会被剐蹭出数不清的血道子。白高粱俊秀高拔,气质超群,颇具魏晋遗风,一直昂首于季节的垄上,再大的风雨也不会迫使它弯腰事权贵。
白高粱穗长,且大而散,籽粒银白,宛若礼花。长穗那截细长的秸秆,老家的乡亲形象地称其为“箭秆”,具有柔润性,打下籽粒的穗头连同箭秆,是制作炊帚、笤帚的好材料。去掉穗头的箭秆,用于缝制小锅盖、大盖帘。
在老家昌黎县晒甲坨的土地上,除了生长着红高粱、白高粱之外,人们习惯上还种植一小部分的黏高梁。黏高粱属于禾本科,高粱属。黏高粱的叶片和玉米叶子很相像,厚实、窄长,却细腻油亮,没有玉米叶那样的白绒毛。它的花序是圆锥体,成熟的高粱穗分为带状和锤状两种,颜色则是酱红或赭红。
黏高粱的“黏”,是十分甜和人的“黏”。作为食物原料,可以脱粒成米,亦可磨面成粉。黏高粱米(黏秫米)最大的用项是五月节包粽子,糯米粽、黄米棕和黏秫米粽,是老家单五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也可以直接将粘高梁米掺杂其它杂粮一起做成主食,有了粘高粱米的添加,口感糯糯的。过年蒸黏豆包,巧手农妇用红黏高梁面制作红豆包,意味着从今往后的新日子、好生活,红红火火、年年高。
高粱,禾本科草木植物,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史前传入埃及,再传入印度。高粱也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黄河流域出土的文物证实,三千年前已经有了高粱这类农作物。清代的张玉纶,写过一首《高粱》,“芳名传蜀黍(高粱),嘉种遍辽东。盛夏千竿绿,当秋万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