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的进化史
《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高粱最早的文字记录。
作为人类栽培的最古老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高粱由野生高粱在自然和人工选择下进化而来,在人类历史上已经传播和发展了几千年。

高粱的起源与传播
中国是不是高粱的起源中心之一,是学术界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也是研究中国高粱史不可回避的基础和重点。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 , 经印度传入中国。然而,中国史前多处高粱遗存的发现及中国高粱在性状上明显异于非洲、印度高粱的现状,使部分学者坚信中国是高粱的起源中心之一。
多年以来,学者们对高粱的野生祖本、品种、形态和命名等进行了广泛研究,最新研究表明,栽培高粱是原产于非洲的古老农作物,大约于12000年前,栽培高粱的野生祖本在非洲被古人驯化,经过采集、驯化、育种等数千年的演变,终于进化成今天的模样。

目前发现,人类最早利用高粱的遗迹出现在埃及和苏丹边境的纳布塔盐湖,考古发掘的碳化高粱籽粒,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8100-8000年。亚洲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高粱遗存在阿曼首都地区的萨鲁克遗址,碳14测定该遗存在公元前3500-3000年,中国考古发现较可靠的高粱遗存在3000年左右。从考古发现也不难看出非洲是高粱的起源地。
高粱得到驯化之后,随即进行了迅速扩散,伴随人类商业文明开疆辟土。距今2800年前,高粱随着阿拉伯商人船队,从东非区域沿海路到达印度。并通过印度传播到东南亚、中亚、东亚、西亚等地区,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结构,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粱在中国的发展
高粱起源于非洲,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开端,有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中国高粱种植历史,也许永远是个谜。但从历史文化,考古学,分子生物学(基因遗存),人类迁徙规律等多方面,可以大致做出科学推断。
据相关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高粱分别在两汉魏晋及宋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两汉魏晋时期,高粱可能先后通过西南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及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分别传入中国西南、关中及岭南地区;在宋元时期,可以肯定的是,高粱曾再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福建沿海地区。也是在宋元时期,高粱开始被大量种植。

但是,作为一种外来作物,传入之后,高粱一开始并不受人所重视,只是出于 “广种五谷,以备灾害”的农业传统,作为一种救荒作物而已,人类勉强用高粱来果腹。并且,由于高梁极差的口感非常不受人们待见,一度沦为牲畜的饲料。
然而,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高粱的优越特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首先,高粱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抗旱能力。无论平原肥地、干旱丘陵,还是瘠薄山区,只要给它一寸土地,它都不会放弃任何生的希望,野蛮生长,是这“上位者”最大的属性。耐高温、耐旱、耐瘠薄种种特性组合在一起,让高粱不仅能够在热带地区可以欣欣向荣,在温带地区的短暂夏天也能迅速生长、开花结果。正是因为这种特性,高粱特别适合生长在我国贫瘠的北方地区。由于长期自然选择以及人工选择,不同地方的高粱,如不同地方的人水土有别,秉性各异。南方高粱多为糯型高粱,是酿酒的优质原料。北方高粱多为梗型高粱,以食用和饲用为主。

最重要的,高粱在古代是最合适的酿酒原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酿酒的原料尝试过无数,包括但不限于大米、糯米、小米、玉米、小麦、大麦、荞麦、豌豆,甚至红薯、甘薯、马铃薯等,然而却没有任何一种粮食能和高粱相提并论。
古代因为粮食匮乏,在靠天吃饭的华夏大地,用稻米、小米等粮食作物酿酒,一不小心就背上了“酒占人食”的骂名。而高粱的挺身而出,极大缓解了酿酒对人食的挤占。辽金元以后,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碰撞频繁。酿酒技术开始在中国普及,高粱终于迎来价值最大化的契机。因为它能酿出最好的烈性酒,中国人称之为“烧酒”。明代以后,朝廷为治理水患下令广种高粱。以其桔杆加固河堤,剩余的高粱籽除做民食及牲口饲料外,则用于酿酒。自此,高粱酿酒渐成主流,高粱这一被轻视的粮食终于在酿酒领域大放异彩。

到了元代,高粱已成为农村扛鼎餐桌最常见的粮食作物。那时的高粱,相对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说,更多是被当作经济作物来看待。家家户户都会给高粱留出一片土地,来对付那些低产的盐碱地。因为对于一户农家来说,高粱全身都是宝。高粱米可以充饥,高粱根、叶可以取暖做饭,高粱箔可以铺垫日用。
再加上明清以来的人口剧增、燃料危机、气候变迁等种种原因,高粱的种植面积开始在北方很多地区超过了我国传统的农作物黍和粟,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甚至在20世纪初的种植面积曾一度达到全国总耕地总面积的16%-26%。

从最初的被发现和驯化到后来的传入中国,再到后来作为酿酒原料得到应用,高粱对人类的生存做出过巨大贡献。高粱的进化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