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的栽培,关于播种深度的相关重要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我们今天来说说高粱的播种深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农谚说:见苗三分喜,无苗一场空;有苗不愁长,无苗没指望。"全苗壮苗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前提。播种深度是影响高粱全苗壮苗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杂种高粱面积不断扩大,到1974年高粱杂交种面积约占全国高粱总面积的45%,杂交种芽鞘短,芽子软,拱土能力弱,保苗全苗比较困难,因此,掌握高粱的适宜播种深度,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1) 播种深度对出苗期和出苗率的影响出苗早和出苗率高是全苗壮苗的首要因素。由于播种深度不同,出苗期和出苗率相差很大。春播抗寒高粱,播种深度在3~7厘米,出苗期完全相同,播种过浅(撒播)与过深(9~15厘米)则出苗期延迟,如播3厘米深,从播种到出苗需5天;深度增加到9厘米,则需9天;12厘米需22天:15厘米则不能出苗。多穗高粱春播,以3厘米深出苗最快,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出苗期相应地推迟。夏播寒高粱和多穗高粱除撒播表现出苗慢外,播3~7厘米深,出苗完全相同,播9厘米深仅推迟一天。

出苗率,春播3厘米深,无论塞高粱和多穗高粱出苗率皆最高,寒高粱高达90%,多穗高粱为62.5%;撒播及5厘米次之;深度增加到7厘米,出苗率急剧下降,12厘米寒高粱出苗率仅17.8%。夏播过深过浅都不好。又如安徽省濉溪县农技站1964年进行的播种深度对出苗率影响的试验。和安徽农科院试验结果总的趋势是一样的。从表13看出,播种愈深,播种到出苗的天数愈多,出苗率愈低;同样的深度,晚播较早播的播种到出苗的天数少,出苗率高。

因此在地湿特别是早播的情况下,不能播种过深,一般1寸深即可。播种过深,覆土必然加厚,再加上土壤粘重,幼苗出土时碰到机械阻力大;另一方面,由于播种较深,幼苗出土时所经过的路径必然加长,甚至用完种子内部营养物质也不能伸出土面,或者是在土内放叶卷曲黄化,致因缺乏营养物质而死亡。在多株高粱12厘米处理中看到土表下5厘米处有一空洞,幼苗在其中放叶,但因受阻力无法伸展而卷曲闷死。

(2) 掺种深度对高粱幼苗器官形态的影响幼苗的植物学形态与出苗能力强弱关系很大。但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如播种深度的增加,幼苗器官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高粱在不同播种深度下播种时,根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长,芽鞘也随之增长。根茎的长度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寒高粱增长的轜度比多穗高粱大。芽鞘在播深情况下也能伸长,但伸长幅度远较根茎为小。

寒高粱芽鞘伸长量较多橞高粱为小,如播3厘米深,寒高粱芽鞘长1.01厘米,多高粱为1.08厘米;深度增加到9厘米寀高粱为1.26厘米,多橞高梁则为2.15厘米,寒高粱只增长24.75%,多穗高粱则增加了99.07%。胚根对幼苗的生长有着重大的作用,发育良好的胚根,不仅能促进幼苗生长健壮,而且对节根的形成和生长也有良好的影响。随播种深度的增加,胚根相应变短,其干重也明显下降。

幼苗器官生长的相关是完全符合生物有机体统一性原理的。胚根、根茎和幼芽的生长,在出苗以前至3叶出现以前主要靠种子本身营养物质-胚乳来维持生长,在生存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幼苗器官生长的协调性便遭到破坏,养分供应就不平衡,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在检查出芽后籽粒残重时,也发现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残余籽粒的干重渐趋下降,其原因就在于根茎的伸长,消耗了较多的养料。播种后遇雨,土壤形成板结层,是影响出苗率的另一重要原因。破除土壤板结层是助苗出土,增加出苗率的有效措施。

特别是在深播的情况下,其效果更为显著。综上所述,当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如"3197A"配制的杂交种)的特点是根茎短,芽鞘软,顶土力弱,特別是白粒杂交种的"遗杂10号"表现更为突出。因此,要保证全苗,必须严格要求浅播,播种深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最深不得超过4.5厘米,"遗杂10号"等白粒杂交种,最深不得超过3.4厘米。贫下中农浅播的经验是:"一寸全苗,二寸缺苗,三寸没苗;二指全苗,三指缺苗,四指没苗"。高粱的播种深度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