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古农作物,高粱的演变与推广,带你了解高粱种植技术

#423头条知识节#高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植物,但是有了解的它的起源以及发展吗?下面我就带你了解一下。高粱也叫蜀黍,俗称秫秫,古农书也写作“蜀秫”或“秫黍”的。即名称一样叫法不同。


高粱作为我国重要的作物通常与豆类混合播种,也就是套种;要掌握好播种时机,因地制宜,并合理使用肥料。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高粱的种植,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了炭化的高粱。


据考古发现高粱在西周至西汉期间,已推广至许多地方,并且有很可观的收成。有些农书更进一步认为,高粱开始在四川一带有种植。被驯化栽培后,只在局部地区如辽宁、河北、陕西、江苏、四川等地种植。


高粱在古代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分散,没有大面积推广,因此在古代高粱就被冠以纷繁复杂的名称。

高粱名称多,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它在古代的种植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在高粱种植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高粱轮作茬口的搭配上,清代祁寯藻《马首农言》说,高粱通常与大豆等豆类套种,并与棉花等轮流播种,头年种高粱,第二年再行种棉花,不仅能使棉花丰收,又能使高粱收获,可以为牲畜提供食物。


古代高粱在北方种的比较多,在南方为备荒也种植高粱,不过高粱一般不能在桑间种植。《农桑辑要》认为,桑间种植高粱,两者梢叶丛杂,就会导致都长不好。



高粱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有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抗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和寒冷等,无论在松散的沙壤土上还是在黏重的土壤上均可栽培。不过栽种高粱的土壤不宜过湿。清代张宗法的《三农纪》和清代王汲的《事物会原》等许多农书,都认为高粱不宜种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清代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说:“宜肥地,坚地,平原,旷野俱可种。”

总之在土壤选择上,以种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最为适宜。并应根据不同种类高粱的特性,选用相宜的田土,遵循“择地得宜”原则。


在耕种时间上,高粱的种植要因地制宜,不同高粱品种有不同的播种时令。清代郭云升所撰《救荒简易书》对此作了详细记载:“黑子高粱二月种”,“白子高粱三月种”,“快高粱三月种”,“冻高粱十月种”。



此外,清代农书还记载了当时比较普遍的高粱播种方式,如“耧种”、“点种”、“穴种”等。强调在播种过程中稀疏得当,适当密植。这些记载,说明到了清代,我国高粱播种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对后世高粱种植也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