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不酿酒,在农村还能干啥?有一点不为人知

我所居住的小区楼下时常有摆摊的摊位,卖啥的都有,牛羊猪肉、蔬菜豆腐、瓜果绿植,还有生活用品,锅碗瓢盆卫生纸,很是热闹。


早上六点多就有人摆摊,人群熙熙攘攘,摆摊附近的小学生上学之前,摊位陆续被迫收走。


晚上六七点,各个摊位又一次各就各位,道路两旁又人声鼎沸起来。


有时我吃完饭,带着孩子下去瞎逛一圈儿,也不买啥东西,就是这瞧瞧那看看,仿佛回到村里的集市。


看着看着,突然发现:咦,那是啥?



高粱杆锅棑(锅pai,河南豫东老家兰考的叫法,就是锅盖)、高粱穗做的锅刷、丝瓜碗刷……


这,真是让我觉得很亲切。


一问,一个高粱杆锅棑二三十元,又令我震惊了一下。


不顺应时代的发展,你想怀旧,那现在需要付出更多代价。


想了想,价格真不便宜,于是作罢,回家让我妈种点高粱,自己做锅棑!



于是,春季时,我对我妈提出要求:种点高粱杆,给我做两个锅棑,我拿回郑州放饺子和馒头。


我妈说:不中,种不成。


我问:咋种不成?


我妈说:还没有长出来,一群小鸟给籽吃完了。


我……


那算了,我网购吧,一来二去,发现经常也用不到,网购计划就搁浅了下来,如今再看小摊上的锅棑,嘿,还真值二三十块钱。



我小时候,我家北地种过高粱,在地头儿,长长一排,像卫士一样守护着我们的庄稼。


秋季成熟时,高粱穗沉甸甸的,压弯了枝头,我妈用塑料袋给高粱穗包住,防止小鸟啄食。


地里庄稼收得差不多时,母亲砍了高粱棵,把高粱杆截掉,整理好,拿给姥姥缝制。高粱穗,把籽脱壳,就可以缝制成高粱锅刷。



又过一些时日,锅棑拿了回来,包饺子的时候放饺子,做馒头的时候放馒头,包包子的时候放包子,炖煮鸡鸭鱼肉时当锅盖,极其好用,放面食不粘黏,当锅棑时自然透气,塑料锅棑没这种特异功能!


如今我家还有那年姥姥做的锅棑,可是姥姥已经不在了,有时候看看,不得不悲哀地接受:物件比人的寿命更长久。



高粱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知道的用途,在河南豫东的丧葬习俗中,高粱被用作五谷杂粮之一,认为可以镇鬼邪,所以在盖棺以后,撒一把高粱籽到棺木上,不让故意扫掉,否则会不祥。


可是这种时候急用时,发现:种高粱的极少,超市、集会都买不到高粱,无奈,只能用麦子代替。


就这样,在时代洪流里,很多习俗被冲刷远去,他们曾经的存在,显得尤为苍白无力。



高粱除了用于酿酒,还有其他食用方式,做高粱杂面条、窝窝头、花卷。


我小时候我妈特意买了高粱面,掺了其他面类,做杂面条。


和面,手擀,开水下锅煮葱花、下面条,调味儿,出锅放香油和白醋,这就是我们中午简易的一餐。


手擀杂面条汤浓,面的口感并不细腻,有点粗糙,但是吃起来味道却很不错,我也爱吃。


前段时间看北京公众号博主“有生余年”的更文,他拍自己家院子里的丝瓜,我看下方评论,很多人说丝瓜长老了,做碗刷锅刷用,天然环保,非常好用。


我也有这样的记忆,丝瓜刷,也是我们小时候那年代常用的东西。


毕竟买锅刷碗刷得花钱,丝瓜刷更省钱易得。自己院子里种点丝瓜,让它长到地老天荒,干了以后,就可以当锅碗刷子。


也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们,咋发现这个东西能刷锅呢,真是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