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宋太宗竟然是“高粱河车神”!
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的第二个皇帝,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他从公元九七六年即位在位共21年。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被后来的人们亲切地称为高粱河车神,那么这个称号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在即位之初,宋太宗赵光义便立国号为太平兴国。
他以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作为自己的榜样,表示要成就一番全新的伟大事业。
正巧的是,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作为开国的第二任皇帝,国家正是朝气蓬勃的局势
这时赵光义的眼中还有北汉这唯一的一个割据政权,所以他很快就出兵,于公元九七九年,御驾亲征,亲临太原城下,坐镇指挥攻下了北汉,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在宋灭北汉这场战争当中,宋军还击退了北方前来支援的辽国军队。
此时的宋太宗赵光义认为,趁着士气正盛,现在应当一鼓作气北伐,击败辽国,一举收复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
这样一来,他自己就能够名垂青史,成为载入史册的又一大明君。
所以他决定马不停蹄的立刻出兵北上,而这个决定遭到了当时大部分将领的反对。
将领们认为此时刚刚结束一场大战,士兵的状态已经非常疲惫,并且大战之前应当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
要从各地抽调精锐备足,后勤粮草,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而且辽国处于守势国内政局稳定,并且在宋军出兵北汉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占据着地利和人和。

可是宋太宗已经沉浸在建立丰功伟业的幻想当中,无法自拔了。
这时,他已经听不进去任何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所当成者,势也不可失者,使也。
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矣。
所以,他开始从全国征调部队集结,于公元979年6月13日,再一次御驾亲征,出兵北上。
一路上,宋军是势如破竹,周围的城池是望风而降,基本没遇到什么抵抗,仅仅用了十天便抵达了幽州。幽州可是这场战役的关键之地可以说决定着本次战争的胜负。
因此,双方军队在幽州城下展开了激战,一时之间旗鼓相当,难分胜负。

当时辽军的大部队并不在幽州,而是在后方的大定府和辽阳府,宋军就渐渐地处于上风,将城池包围,开始攻城
辽国见形势不妙,开始紧急抽调军队支援,于7月6日在幽州城北的高梁河遭遇到了宋军。高梁河之战,一触即发。
宋军出战取胜,追击辽军十余里,不曾想中了辽军的诱敌深入之际,宋军是且战且退,却被幽州城内的辽军从后方出城包围。

宋军大败,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
宋太宗正在阵中,并且屁股中了一箭。
在慌乱危急之中,宋太宗顾不上什么天子形象,在乱军当中找到了一辆驴车,不顾军队一路向南狂奔,仅用了一晚,便从幽州逃到了宋朝境内的涿州。这个距离相当于从现在的北京城跑到了涿州,驾驶驴车一晚上跑了60km,这逃跑的速度真的是令他身后的北宋军队望尘莫及。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惊吓,有点儿草木皆兵,宋太宗抵达涿州城后,并没有进入城池,他继续向南逃,去了金台屯才敢进城歇息。

从这之后,他便在历史上留下了高梁河车神的名号。
宋朝将领在溃败之后,陆续也逃到了涿州城,但却找不到当时的皇帝。
他们都以为宋太宗死在了乱军之中,于是便打算理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新帝,以稳定局势得到这个消息,宋太宗立马派人前去授令班师,并且以作战不利的罪名处置了一批将领,而且还逼死了赵德昭。
至此,北宋第一次与辽国的战争以失败告终,高梁河一战打光了宋朝建国以来的所有精锐,并彻底改变了整个宋朝的国运。
北宋从此在与辽国的对抗当中处于守势,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从此之后,中华民族尚武的风气也一去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