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辅料学问多,看完这篇能避多少“雷”?

在白酒酿造的过程中,涉及到辅料添加时,很多酿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辅料能帮助出酒吗?” “稻壳辅料可以和粮食一起蒸煮吗?” “请问老师五粮可以一起混蒸吗?”“谷糠作为辅料是在糖化时加进去吗?”……

今天就来系统地跟大家聊一聊关于白酒酿造中的辅料那些事!

这篇分享分三个部分。

一、辅料的作用及要求

二、辅料的特性比较

三、辅料的使用原则


一、辅料的作用及要求

辅料的作用有哪些呢?

1. 利用辅料中的某些有效成分,比如淀粉帮助出酒、蛋白作为风味的前体物质

2. 因辅料淀粉含量往往低于主粮,通过辅料添加比例的调整可以调剂酒醅的淀粉浓度

3.调节酒醅酸度。不同辅料酸度不同,比如配糟作为辅料,它本身酸度较高,通过添加可以提高酒醅酸度。

4. 辅料中含有较多刚性的纤维素,有较好的支撑作用,使酒醅具有适当的疏松度和含氧量。温度偏低的环境,有利于酒醅的正常升温。


二、不同辅料的特性,有什么不一样呢?

1.稻壳

稻壳含有多量的多缩戊糖及果胶质,这两种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会生成糠醛和甲醇,所以需要在使用前需要清蒸30min,去除糠味,一般清蒸时间不宜超过60min,容易破坏骨架。

2.谷糠

这里说的谷糠是小米或黍米的外壳,不是稻壳碾米后的细糠。咱们做白酒所用的是粗谷糠,用量较少而使发酵界面较大。在小米产区大多都用它作为优质白酒的辅料;有时也可与稻壳混用。细谷糠为小米的糠皮,因其脂肪含量较高,疏松度也较低,和细稻壳一样一般不宜用作辅料

3.高粱壳

指高粱籽粒的外壳,咱们一般做高粱酒是不脱壳的。高粱壳的吸水性能较差,所以一般使用高粱壳或稻壳作辅料时,醅的入窖水分稍低于使用其他辅料的酒醅。高粱壳单宁较高,单宁过大会导致酒体发涩,过多的单宁能抑制酵母的发酵,也是杂醇油的来源之一,适当的用量又能来提升整体香气。

4.玉米芯

指玉米穗轴的粉碎物,粉碎物颗粒越大,吸水量越大。但玉米芯地多缩戊糖含量较多,糠醛过多会对酒质不利,所以需要严格地把控好用量。

5.甘薯蔓

含果胶质较多,经曲中黑曲霉等微生物分泌的果胶酶作用后,会产生较多的甲醇,所有甘薯蔓添加量也不宜过多。

6.麦秆

有极好的支撑作用,能导致酒醅发酵升温猛、升酸高。

7.荞麦皮

含有紫芸苷,会影响发酵。

8.花生皮

由于较高果胶质的含量,成品酒中,甲醇含量较高。

总而言之,辅料主要是结合发酵原料的特征来运用,弥补短板。

三、辅料使用中,要把握哪些原则?

辅料的用量与出酒率及成品酒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需要根据季节、原辅料的粉碎度和淀粉含量、酒醅酸度和粘度等不同来做灵活调整。

通常,比较优质的粮谷及薯干原料的辅料用量为20-25%,也就是说100斤粮食加20-25斤辅料。

在一定的范围内,辅料用量大,加水量也要相应增加,此时淀粉利用增多,所以产酒也会较多;但是辅料用量过多,又会相对地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比如同样装2吨酒糟的设备,辅料增多必然需要减少主粮,相同劳动付出和设备占用这时候出酒量会较少。

辅料添加过多还会增加成品酒的辅料味,所以辅料用量需要严格地控制。

1.按季节调整辅料用量。随气温变化酌情增减,冬季应适当多用些,以利于酒醅升温而提高出酒率。有的厂在夏天为降低酒醅的入池酸度,不加控制地用大辅料用量,其结果使酒醅升温迅猛,品温顶点很高。如此降低入池酸度,却更增高了出池酸度,形成恶性循环。

2.按底醅(母糟,配糟是蒸过酒的)升温情况调整辅料用量。因为辅料有助于酒醅的升温,故发酵升温快、顶火温度高的底醅可适当少用辅料。每次增减辅料用量时,应相应地补足或减少量水,以保持原来的入池水分标准,一般我们控制在55-60%。

3. 对于浓香型工艺白酒,按上排的母糟酸度及淀粉浓度调整辅料用量。只有在上排升温慢而酸度低且淀粉含量高的情况下,才可适当加大辅料用量。当上排母糟酸度高及淀粉浓度大时,应适量减少母糟,并坚持低温入池的原则,待再下一排时补足原有的母糟量,仍以低温入池。当出池母糟酸度较低、淀粉浓度也较低时,也应适量减少母糟,或适量提高入池温度,使发酵更为迅猛从而使酸度有所回升。

4.在出酒率正常时,尽可能地少用辅料,不允许擅自增加辅料用量。对于浓香型白酒,作为酿酒技师,应真正懂得调整母糟用量的理由和具体方法。例如在班组加大投粮量时,可相应地扩大母糟用量,以保持原来的量醅比;在班组减少投粮量时,应缩减母糟量,或稍扩大粮醅比;在压排或相应延长发酵时,也不要增加辅料用量,而应相应地增加母糟用量,扩大粮醅比,或采取降低入池品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