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熟了,浏阳土地长出北方作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综合报道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郁琳

能酿酒能做粑粑能带动脱贫
最近,在浏阳市澄潭江镇和家村,产业扶贫项目——150亩两季杂交高粱进入收割期,枣红色的高粱穗迎风摆荡。11月29日,趁着天气晴好,和家村支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队员、联村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组成“抢收团”,帮助贫困户收割、搬运高粱。
为了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今年,澄潭江镇和家村支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在广泛搜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接浏阳市种植结构调整定点政策,引进了高粱种植项目,一期试种150亩,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耕种。
“第一季每亩收了700多斤,现在是第二季,再生粱穗多于第一季,亩产起码有800斤。”望着饱满的穗粒,建档立卡贫困户陶维秋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一年两季,亩产能达1500斤,高粱米还未出村就被抢购一空
高粱是一种主要生长在北方的农作物,地处南方的浏阳较少见。
为何和家村选择种植高粱?和家村党总支书记陶芦说:“水稻种植需要大量水灌溉和精力投入,而和家村因地理条件限制,水资源有限。”高粱则抗旱、耐涝,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能力,无论平原肥地,还是干旱丘陵、瘠薄山区,均可种植。
另外,和家村急需发展特色产业来带动脱贫致富,而浏阳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东风正盛,澄潭江镇和家村支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当即决定一试。为了解贫困户们的种植意愿,村干部们走家串户,去贫困户家里和他们深入沟通。
“从未种过高粱,又不懂技术,能行吗?”担心种植效益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为了打消贫困户的顾虑,村上提供了全套服务——购种、翻耕、育苗、购肥均由和家村统一安排到位,并聘请专家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品种则选择了优质两季杂交高粱,种植一次,产生两次收益。
“这高粱确实好种,几乎没有病虫害,日常管理主要是除草。”在专家的指导下,陶维秋种的4亩2分高粱地喜获丰收,第一季每亩产值达到了700斤,高粱米还未出村,就被抢购一空。
陶维秋满心欢喜地算了一笔账,每亩高粱两季可收1500斤,高粱米卖给做高粱粑粑的店子,售价约3元每斤,“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一家人脱贫致富有望。”

酿酒、扎扫帚、做粑粑,最大程度开发高粱附加值
在来帮忙收高粱的队伍里,有澄潭江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和帮扶干部,他们不仅来帮助收割高粱,还给贫困户们带来了新的销售渠道。
“第一季高粱收割后,有的贫困户直接出售高粱,每亩只能产生1300元的经济效益。”帮扶干部李超表示,有的贫困户将高粱加工成高粱米,初步开发了高粱的附加值。
“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认为高粱酿酒是一个可行的深加工模式。”李超说,澄潭江地区有酿酒传统,高粱则是生产白酒的主要原料。“100斤高粱可酿造出40斤上好的高粱酒,市场价约20元一斤,这比直接卖高粱产生的效益高多了。”趁着收割的空闲时间,李超将酿酒的好处分析给陶维秋听。
除酿酒外,脱粒后的高粱秆还能制成扫帚。建档立卡贫困户曾庆水的爷爷曾招东就是一个制扫帚“高手”。曾家充分利用高粱秆,扎出来的扫帚牢固耐用,吸引不少村民前来购买。
“一亩地收上来的高粱秆大约能做80个扫帚,每亩能增收千余元。”曾招东说。
“据我们调查,在浏阳市区,一个高粱粑粑可以卖到2.8元。高粱酒在本地也很俏,几个贫困户用第一季高粱酿出的酒,很快就被附近村民抢购一空。”陶芦表示,高粱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家村计划扩大种植规模,成立扶贫生产车间,对高粱产品进行深加工,充分开发高粱产业的附加值,“我们要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进来,将高粱产业发展成我们的村级特色产业。”
[责编:康希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