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吃“粑粑”,桂林绝对不会输!

图源:吃货粉丝供图
俗话说“腊月二十,舂粑粑,舂完粑粑过大年”。
打糍粑,桂林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现多见于乡村
做好的糍粑作为走亲访友的必备年礼
寓意团团圆圆

九屋同事家的大盆子泡满了走亲访友送的粑粑

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拿个水盆泡糍粑
粑粑放炭火烤,挖个洞,放糖或放菜吃
或者起个油锅,煎香软了吃,也是放糖

粑粑,更常见于街头油茶店
喝油茶,若没有几样粑粑配着吃,就不地道了
恭城人有一句俗话说:“油茶当饭,莫忘粑粑。”

论粑粑种类、吃法
桂林是没在怕的
今天我们来盘一盘桂林人到底有多爱“粑粑”
#01
「 白糍粑 」
白糍粑,是最常见的,也叫糯米粑、白粑。

图源:吃货粉丝供图
糯米要提前一天浸泡,第二天上锅蒸煮一个小时左右,煮熟的糯米倒入石臼,用木舂交替捶打,捶打次数越多,糯米越细腻柔软,打好后用手一扯一捏一拧一搓,一个个圆饼状的糯米糍粑就做好了。

状如圆盘,如满月,也象征着美满团圆。
“粘”(年)在一起,这种热闹的滋味,是过年的仪式感之一。
把糍粑放在炭火上烤,待表皮变得焦黄,中间膨起来,甜口的就沾糖吃,咸口的就包菜、蘸辣椒酱、蘸豆腐乳吃。



油茶店一般煎香了,再在中间放黄糖或红糖,对半折裹。吃的时候,糖水溢出,还带着糖的颗粒感。
#02
「 高粱粑 」

和糯米粑做法一样,只是主料把糯米换成高粱。如果说白糍粑是白月光,那红紫色的高粱粑就是朱砂痣咯。

和糯米粑相比,高粱粑,带有高粱特有的软糯清香,不似糯米粑那般细腻口感,而是带有颗粒质感。
#03
「 水浸粑 」

水浸粑,常见叫法——粉利。
据记载,明末清初已出现水浸粑,有几百年历史。因晾干后需要用水浸泡保存,故而得名水浸粑。

市场上常见的粉利有三种颜色:白色、红色、黄色。混合在一起炒也便是极热闹的年菜,讨个“大吉大利”的好意头。


在平乐、恭城最为盛行。而油茶店的菜单上更是必备一道炒粉利。

把水浸粑刨丝,用腊肉和青菜煎炒,一道让人筷不停的美味主食就诞生了。
桂林打工人更是时常在中午叫一份炒粉利来饱腹。
#04
「 船上粑 」

又称船上糕、假粽等。也是桂林过年必备的咸年糕,寓意“步步高升”。
据说,是古时候漓江船上人家的主要食物之一,方便充饥。用蒜叶、糯米、腊肉丁、芋头粒为原料制作的“粽子”,味道咸香,富有嚼劲。


一般切成方块状,煎至两面焦香,入口咸糯,香味丰富,配油茶吃,一份香浓的桂林“土味”早午茶,叫人实在不愿离开桂林。
#05
「 芋头粑 」

把桂林特产荔浦芋切成芋头丁,放于黏米浆之中,蒸煮成芋头糕,又称芋头粑。
切成方块煎香吃,芋头香糯于齿间。也是油茶店标配点心。
亦是桂林人喜爱的年糕,经常和船上粑组成双拼口味,尤其受欢迎。
#06
「 艾叶粑 」


艾叶粑,清明节的代表美食。清明时节,外出祭祀、踏青,顺便摘一把鲜嫩的艾叶,回家煮烂成汤汁,和入糯米粉制作成粑粑,包上花生芝麻糖馅。


蒸锅一打开,那沁人心脾的艾草香铺满空气,软糯粑粑还可见艾叶纹理,和芝麻糖香甜交缠口腔。
#07
「 南瓜粑 」

用南瓜为主料,和糯米粉制作的南瓜粑。金黄色很是勾引食欲,带有南瓜的香甜,糯软不粘牙。
#08
「 印子粑 」

借用模具“粑印”做出的粑粑,称为印子粑。薄薄的,呈圆形花纹饼状。也有些”囍“字印。


常见的印子粑有三色:白色糯米粑、红糖黄粑、艾香印子粑。
#09
「 野菜粑 」
桂林人”迷恋“野菜,各种山间风味,都逃不过老桂林的味蕾。用野菜做成各种粑粑,就很自然而然了。

隐藏三多路机关宿舍居民楼的梁文油茶,绿豆油茶远近驰名,而一口野菜粑也着实抓牢了左邻右舍的胃。

软糯糍粑带着野菜香气,越嚼越回味。中间的芝麻糖馅,融化成香甜汁水流淌于口腔。
#10
「 蕨粑 」

生长于资源、龙胜等高山的野生蕨菜,清明前后长势繁茂。
新鲜蕨菜炒来吃,根茎用来磨成蕨根粉,蕨根粉和水调和成浆,倒入锅中一煎,就变成软糯弹牙的蕨粑。
蕨粑酿和酥炸蕨粑又是另外的吃法。

灌阳油茶店常有酥炸蕨粑,切成薄片,外皮炸至起泡酥脆,蘸白糖吃,入口沙沙作响,甜蜜和软嫩交织。
#11
「 铲子粑 」
资源老一辈有句话说:“没上过高山就不知道平地,没吃过糁籽粑就不知道粗细”。
铲子粑,又名糁子粑、穇子粑。
糁子,一种生于高山的杂粮/粗粮,营养价值高。其原始口感粗糙,是以前物资匮乏年代的饥饿记忆。

和糯米一起磨成粉,做成铲子粑,油炸吃,可就香多了。
资源人常用油炸铲子粑,作油茶点心,那又粗又香的味道令人回味。
#12
「 甜糖粑 」

老桂林喊盐糖果,这老传统小吃几乎“绝迹”了,知道它的都暴露年龄了。
如今唯有西山早市还能找到这一口香甜,10多年老手艺。


高温炸出的粑粑,丢在糖粉里,趁着热气,把所有的甜粘附上去,表面酥黄,入口特别酥脆,馋人的甜蜜!
#13
「 水糍粑 」
水糍粑,桂林人特别喜爱的街边小吃,满是香甜的童年记忆。

卖水糍粑的摊子多数藏于菜市,如乐群菜市的荔浦小吃店,花鸟市场的小推车……

皮薄剔透,软糯拉丝,常见的馅料是芝麻糖,或桂花芝麻花生糖,湿润口感不一,有些是带颗粒口感的,有些则是流心的。


施家园的水磨糍,则别出心裁地做出了咸甜多样口味的馅,有:花生芝麻馅、绿豆沙馅、酸菜肉沫……
#14
「 油炸狗舌粑 」
狗舌粑有两种,一种是油炸狗舌粑,另一种是用竹叶包裹的黄糖糯米粑。二者都因状如狗舌而得名。

油炸狗舌粑的踪迹,快“消失”了。只在少数传统早餐店才吃得到。
一碗腐辣配一个狗舌粑,是很多老一辈桂林人钟爱的过早标配。

糯米粑粑融合葱花香气,油炸至外皮金黄,入口酥脆咸香。
朱珠小吃的油炸狗舌粑尤其令我眷念,特别是刚出锅的,咔滋咔滋脆响。
#15
「 狗舌粑 」

用糯米和黄糖做的狗舌粑,裹上一层黑芝麻粉,用高粱叶或竹叶包好。用蒸笼蒸熟了即可食用。
根据口味喜好,狗舌粑有不带馅的,也有带花生芝麻糖馅的。
这款狗舌粑,是中元节的代表美食。是恭城瑶乡人,在农历七月半为纪念祖先而准备的主要供奉食品。阳朔、平乐也保留此民俗。
#16
「 油炸粑粑 」

油炸粑粑,灵川的特色小吃之一,特别是在潭下、九屋圩上。一排摊子过去,都忙不停,一边搓一边炸。


主料是糯米浆,每家的手艺稍有不一样,有些硬一点,有些脆一点,有些甜一点。

用柴火烧大铁锅,炸好的糖油粑粑扁圆状,外脆内软,香甜不腻。圩上卖一块钱5个,如此快乐复何求?
#17
「 麻圆粑粑 」

全州乡镇风靡的特色小吃。县城人也称为小麻圆、油炸粑粑、麻圆果。

把蒸熟的南瓜捣成泥,逐步加入白糖和糯米粉做成。外酥脆内软糯,带有一股南瓜的清甜。
#18
「 蕉叶粑 」

蕉叶粑,是芭蕉叶糍粑的简称,即是用芭蕉叶包裹的糯米糍粑。口感软糯,入口带有芭蕉叶的清香。

它是壮族的传统糯米制品,壮族人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四用以供奉祖先。
#19
「 熟粉粑 」
有点类似“糯米糍”,把煮熟的糯米粑,捶打出劲道,再包入红糖花生芝麻馅。
外头通常会裹一圈豆粉,入口软糯且特别有嚼劲,馅料香甜且带有颗粒感,吃起来口感层次甚是丰富。

主打平乐油茶和小吃的欧氏一品,可以吃到地道平乐熟粉粑。


信义菜市附近的静静小吃,他家豆粉粑有三种口味:芝麻、花生、红豆。
#20
「 大肚粑 」

在以“甜”为主的粑粑王国里,咸口味的实在是显眼包。

平乐大肚粑的内涵在“肚”,没有足够料子是撑不起大肚的。猪肉、木耳、香菇、粉丝、豆角、胡萝卜……不同组合搭配出不同味道。
#21
「 南瓜油炸粑 」

南瓜为主料做成的粑粑,内馅是红豆沙。油炸过的外皮壳边香脆,随后是芝麻香和软糯粑粑的融合,高潮则是那沙沙的香甜红豆馅。

别看它其貌不扬,吃过一次就有无数次。
#22
「 甜年糕 」

桂林年糕有咸甜,咸的一般就是船上糕、芋头糕;甜的为红糖年糕。

口感软糯,透出一丝丝红糖香气。
#23
「 松糕 」

桂林粑粑界的“巨无霸”。逢年过节,婚宴酒席,松糕都是必备的。

松糕得名,有四种说法:
一是原名“嵩糕”,因外形像汉字”嵩“,后称松糕;
二是做法特别,一般的粑粑需要把糯米粉和水揉得紧紧实实,而松糕要把糯米粉、黄糖拌匀,并保持在半干半湿的蓬松状态下蒸熟;
三是其口感松香软糯;
四是取其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
#24
「 红米粑 」

在一些灌阳油茶店,藏着一种特色粑粑——红米粑。用的就是灌阳产的红米,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口感柔软香甜,低糖、低淀粉,吃着也不会有任何负担。
#25
「 香煎红糖糍粑 」

筋道软糯的糯米糍粑,淋上红糖汁水,金黄外皮咔嚓作响,红糖香甜丝丝入扣。
关于桂林粑粑:
中国自古有”北麦南稻“的地理种植格局差异。桂林作为南方重要的稻作区,桂林米粉和粑粑便是这稻作文明的代表美食。
粑粑,主要以糯米为主要食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勤劳的桂林人民充分发挥创造力,把糯米做成各种粑粑点心。
在各种年俗节日,结合时令食材,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粑粑,比如清明艾叶粑和蕨粑、中元节狗舌粑、春节年糕等等。
而文章这些粑粑还只是一部分,更多稀奇古怪的桂林粑粑等你在留言区爆料~
在漫长岁月中,这些粑粑成了本土乡愁的一部分。
即便街头小吃层出不穷,但这些桂林风味在桂林人心目中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