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河南发掘含嘉仓,专家在木板缝隙取得的谷粒,上千年还能发芽



文|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一句话让铁路为它改道!隋唐时期大粮仓在河南被发现。铁路为其改道,而粮仓其中藏有的谷粒经过专家的精心培养,居然长出芽来,历时千年的生命重获新生!
考古学家们困惑千年前的古人用什么技术和方法做到让粮食历经千年没有发霉和腐烂呢?!其中蕴含的是古人让人惊叹的奇妙智慧。

沉寂千年的隋唐第一粮仓
含嘉仓在1971年被发掘,位于今日的河南洛阳。说起洛阳,就不免想起隋炀帝迁都洛阳。公元605年,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帝位,上位后的隋炀帝便宣布要迁都洛阳城。
迁都原因除了实现隋文帝夙愿之外,也因为洛阳在当时位置上位于隋朝疆域的正中央,有利于国家的粮草运输和管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除了迁都洛阳之外,当时的隋朝大运河也在修建当中,隋朝大运河作为水利工程,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漕运,其中运输的最重要的物品就是各地的粮食。
迁都洛阳和建设隋朝大运河使得隋朝的交通运输形势产生了格局上的变化,而交通运输上的变化使得粮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格局发生变化。
1972年被发掘的含嘉仓作为大运河最重要的配套基础设施,被誉为中国古代粮仓之最,位于隋唐城内。
自古以来,粮仓选址一般是远离城区的偏僻地方,因为粮仓占地面积大,所以城区之外有充足的土地满足粮仓的建设。

为何这次含嘉仓的选址位于城区之内呢?这要从回洛仓说起。回洛仓是隋朝时的粮仓,位置位于城外。
但隋末时战乱纷起,隋唐群雄李密于城外占领了回洛仓,这断了洛阳城的粮食,使得城内人们陷入了无粮可食的地步。
人在饥饿时完全没有心力衡量心中道义,往往会突破所谓的道德底线,这时,只要谁有食物谁就是衣食父母,这时只要能活下去,做任何事都可以。
因此洛阳城内饥饿的军民们逐渐投奔了李密,李密一时间底气大增,军队逐渐充实强大起来。而隋朝的统治者则懊恼、愤怒,无能为力。

虽然,后来李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起义,但这件事成为一个粮仓选址的典型事件,给唐太宗李世民带来了新的启发。
李世民在了解到这件事之后,深析粮仓建设和选址的弊端,于是他在上位后果断将粮仓建设在洛阳城内,这个粮仓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含嘉仓。
建设于城内的粮仓可以有效防止战乱时,粮仓被占,导致的城内无粮可食状况。
含嘉仓既提供洛阳城内的粮食,也发挥着独特作用,如转运关东和关中间的漕米。慢慢地,含嘉仓越扩越大,直到成为当时最大的天下第一粮仓,取代了曾经最大的粮仓—洛口仓。
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唐代末年,安史之乱等战乱的发生,预示着辉煌的唐代迎来了的末年.

这时隋唐大运河的水量逐渐减小,慢慢地供水不足,运河的作用无法发挥,漕运无法继续,这时,契合原本交通格局而建的含嘉仓也失去了它的一部分作用。
由于以上原因和不妥善的管理,含嘉仓的部分粮窖在这时被废弃。唐代灭亡之后,含嘉仓的部分粮仓还是被各个朝代统治者使用的,发挥着一部分的作用。
到了宋代,已经完全不再使用含嘉仓,导致其彻底废弃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天下粮仓最后也是落寞了。

重现辉煌的容量万吨粮仓
上世纪60年代末,焦枝铁路开始建设。
铁路的一段距离要穿过洛阳的老城区,因此在老城区进行施工挖掘,施工过程中,工人们热血卖力地挖掘着。挖到一段距离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大家快来看!这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六角形的大坑啊?!”
构成六角形大坑的石块结构具有人工的痕迹,负责施工的工人们都以为这是不是挖到了什么古代遗墓?
毕竟洛阳有“十三朝古都”的美称,自古繁华,是建都的不二选址。因此,工人们一时人心惶惶,心里没有定数,于是急忙报告给了洛阳市政府。
市政府通知考古人员前来考察,于是在1971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考古人员正式考察这一地点。考古人员们一开始考察,也是抱着这是挖掘到了墓地的态度进行考察。

结果越考察越发现,这座“古墓”的形状出奇,是八角形的结构,和历来考察的古墓都十分不同。直到深入考察,才逐渐让这座“古墓”显现出真面目!
随着深入的挖掘,考古工作人员们在粮仓的最深处发现了独特的铭砖。铭砖上留下时间的流过的痕迹,岁月在其上刻满划痕,砖面上的损伤和划痕印证了时间的流逝。
这一铭砖用古汉语文字篆刻,上面刻着的文字就是“含嘉仓”。这才确定了这一遗址正是隋唐时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
这可是考古界的大事件,毕竟这算是新中国史上,第一次考古发现古代人民储粮用的粮仓,而且第一次发掘粮仓就是隋唐天下第一粮仓,更是让考古专家们喜气洋洋。

考古工作继续进行,但这注定会妨碍焦枝铁路工程的建设,于是焦枝铁路让步于历史的发现,改道了。
原定于含嘉仓之上穿越的铁路,改道到含嘉仓附近穿越了。若我们今日前去洛阳,就会发现焦枝铁路的近处就是含嘉仓遗址。
铁路都为含嘉仓让步改道,对含嘉仓的考察更应该尽责认真,不能辜负铁路的让步。经挖掘,首先发掘的五个粮窖中都没有粮食了。
继续发掘后,探寻到仓窖的数量多达四百多座,现存定位明确的有287座粮窖,其中也就编号为“160”号粮窖的窖子还储存着一小部分的粮食。

虽说是一小部分粮食,但也足足有几十万斤,不过对于巨大的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来说,几十万斤的粮食只占含嘉仓的小小一部分。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国家总体储粮大约有一千多万石,一石约等于一百斤,因此,含嘉仓储存的粮食多达几十吨!
可见隋唐天下第一粮仓的称呼并非浪得虚名,如此多的粮食储存其中,就算突遇战争,这些粮食也够城中的百姓吃上好几年。
可见,这次考古挖掘可以说是一件大工程。
含嘉仓在当时是发现体积最大的粮仓,这巨大的粮仓构成了半个城市,完整地表现了仓城的各个功能分区,对于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有着重大意义。

考古专家们小心翼翼又热火朝天的恢复这座古代第一大粮仓,粮仓的真实面目初见显露,粮仓的现身让我们真实感受到唐代的富饶,见证了唐代的辉煌!
关于粮仓,还有许多需要今人探寻的地方,首先是粮仓如何做到长时间储存粮食但不发霉呢?
其次是,这么大的粮仓,工作人员是怎样管理的呢?这些问题都等待着考古专家的解答。

穿越千年,种子竟神奇发芽
含嘉仓中最神奇的地方除了粮仓的可容纳几十吨粮食之外,还有其中流传下来的储藏的种子居然能够发芽!

考古专家们在含嘉仓第一百六十号粮仓中发现了许多残留的粮食,这些粮食并非堆积起来,而是夹藏在地板之中。
这可谓是令人震惊的发现,穿越千年的粮食居然没有腐烂发霉,没有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而是以完整的颗粒丰满、色泽光滑的形态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可谓是一大奇迹了。
工作人员们立即着手收集粮食,小心翼翼地动作着,经过专业测验仪器的检验。有的颗粒种子碳化到只剩空壳,有的颗粒种子则保存完整,还属于有机物,没有完全碳化。
于是,工作人员们对保存完整的粮食种子开始进行栽培孕育,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千年前的植物种子居然在今日生根发芽!

家里存过粮食的伙伴都应该知道,粮食虽然能够存放好几年,但是几年之后也就腐烂的腐烂、发芽的发芽了,完全不能以原本的形态继续存在。
而这含嘉仓中的粮食存放千年之久,居然还能以完整形态存在,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古人智慧呢?!不禁让人深思。

古人存粮的智慧
《管子·治国》中有言:“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这都说明古人十分重视储存粮食的重要性。存粮的重要点在于,一是防潮,二是防虫。

要使粮食不腐烂、不受虫菌的侵害,就要对粮仓的干湿度和高低温做到良好的平衡和把握。因此,建设粮仓的第一步十分关键,即选一个合适的地方。
一般粮仓选址都是在地下水位的上方,从而避免地下水渗入粮仓之内,造成潮湿。
在粮仓之上建造排水的沟渠,则可以防止地表水溢进粮仓内 早在夏商周时期之前,半坡遗址的窖穴的开采,就印证了远古人具有存粮的行为。
远古的人们将粮食储存在地窖中,并保持地窖的干燥和整洁。后来,一朝一代更替,存粮的技术越来越进步。

主要有地上粮仓和地下粮仓两类。地下粮仓是在粮仓下方的坑里,将秸秆燃烧来保持地坑的干燥环境,便于存粮。
这样的存粮贮藏量大、安全结实,但是缺点就是容易潮湿,使得粮食容易腐烂。
应对这一点,古人们在粮仓底部垫上些干土,接着燃烧秸秆用火来烘烤干燥,最后涂上用桐油调和的碎炭渣。这样,粮仓的干燥能够完整保持。
后来改进为建造地上粮仓,以高粱秸秆皮为原始材料,将其围成帐篷似的形状,组成一个个小粮仓。

宋时,大面积建构地上粮仓,宋代的人们常用土木修建大型的库房,以此来储存余粮。
粮仓内部的防潮方式是用细沙、砖块和一些木块、樟木等方式防潮驱虫。
由此可见,古人意识到潮湿粮食容易腐烂,避免潮湿就是保持干燥,古人们发散思维,寻求保持干燥的方法,由此可见古人智慧。

含嘉仓的成功之处
古人们对潮湿的源头进行了把握和严控。含嘉仓一百六十号窖里的种子历经千年而不腐足以说明此地址的选址成功。而古人对于仓内的结构的建造和处理,也可以说十分精妙。
含嘉仓采用洛阳地区独特的土壤,黄土,这种土在干燥时变硬,在湿润时则易柔软从而塌陷。
因此含嘉仓建构时口大而底小,这样迎合了黄土的特质,可以防潮。如上文所讲古人建设粮仓时要用火烧,含嘉仓的建设也不例外。

古人们将仓底部的土地压实压稳,同时也用历来传授的火烤方法,烤干粮仓底部。不断地秸秆燃烧着,仓内的水分逐渐被烤干,原先潮湿、湿冷的地窖变得干燥炎热起来。
水分越来越少,地窖环境干燥起来。这时,古人就将桐油调和的碎炭渣拌成泥状作为粘合剂,涂黏在被大火烘烤过后的窖底,以此维护粮仓。
粮仓内部已经修整完毕,这时要做的是铺建防潮的设施。
将燃烧完的秸秆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木板隔断,在其上再铺设干燥的秸秆,接着在秸秆之上撒一些干燥的草木碎屑和谷糠。

其上再铺一层草席子,这样的“汉堡包”结构,就是防潮设施。这样的结构完成之后,还要密封住粮仓口,用的材料是石头弥缝,这样使得粮仓成为一个密封的环境。
这样完全的密封环境使得含嘉仓保存得十分严密完整,这样的环境和含嘉仓精湛的工程建设。使得存于其中的粮食种子,在历经千年之后,仍然能够抽出嫩芽!展现了生命的奇迹。
现代人永远都不能轻视古人的智慧,也许古人没有现在精巧的科技,但他们缜密的智慧、细腻灵巧的双手以及专注干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
这些是现今浮躁的社会难以拥有和把握的,向古人的智慧学习,以建设更好的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