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游击支队离开竹沟东进,物资供应是怎样解决的呢?

新四军游击支队于1938年10月初从竹沟出发赴豫东皖北的途中,离开了后方。他们的物资供应是怎样解决的呢?总的原则是依靠党的政策和我军的光荣传统及严明的纪律;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取之于民,保证了军需供应。具体说来有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给养保障
在部队出发之前,每人发了一条米袋,可以装5-7斤大米或面粉,这是不可缺少的。每日途中大休息就用米袋中的米(面)架起行军锅做饭,早晚餐则在驻地群众中采购粮食补给,每天伙食费标准1角5分。其中1角为主食,5分为柴菜金,当时部队人数少,携带的经费短时间尚可满足供应,到达西华杜岗后,与原在睢杞太活动的三支队合编,人数扩大了一倍以上,经费开支增大,因此只能保证每人每天5分钱的菜金,至于主食和烧柴则全部向当地群众筹集征收。当时西华有我地下党在工作,县、区政权与我党统一战线关系甚好,所以能帮助我军解决给养问题。
当地不产大米,主要是高梁、玉米,小麦很少。烧草主要是秫秸,马草为谷草。西华正处于黄泛区,遭受水灾,粮食欠收,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存粮有限。但在我们向群众宣传鼓动下,老百姓还是乐于献出粮草的。当时的宣传口号是:“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只有打垮日寇才能过好日子”。当我们渡过黄河到达鹿邑的皖北时,也是采取这个办法,通过原来的保甲长帮助筹集给养,有时也直接采取向群众派饭的办法。一户管几个人的饭,分散就食,这多半是在行军途中采取的。至于在驻地比较固定时,每个伙食单位在附近的群众中,选择几户帮助磨面或蒸馒头,称为面户,给点麸皮作为报酬,当粮食征收接济不上时,各面户暂垫或代为筹集粮食,以济燃眉,特别当春荒时节,解决了大问题。
被服方面
竹沟出发时尚着单衣,每人有军毯一条,因长途行军,个人物资要轻装,我的一床棉被换了一床毯子,既铺又盖,到西华后,准备东渡黄河进入敌后方,从西华友军处领到少量棉衣,是灰色土布手工缝制的,式样粗糙,但可御寒,我们宣传队就领了几套,到达鹿邑后,年终又从魏凤楼部领到一部分棉衣。这都是依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从友军中取得支援。但由于部队迅速扩大,仍然有一部分同志身着便衣,至于鞋子有的自己打草鞋,有的从群众中动员出来慰问品,袜子都是布袜,被子两人一条。冬天穿棉鞋的极少,有了单鞋不打赤脚就满意了。
次年夏季来临,单衣尚无着落,只好把棉絮拆掉,改成夹衣,最后再改为单衣。直到秋天部队到达淮上后,经济条件有所好转,才派人到寿县城缝制单衣,陆续发到部队换装。可是不久又该筹划冬衣了。所以又到涡阳县城缝制冬衣。这些县城当时为国民党统治区,因统战关系尚未破裂,可以找到工人和机器,采购到布匹材料,所以有了经费就能解决服装的补给。
经费的筹措
大致有几个来源:一是靠打仗缴获,没收敌伪财产;二是向群众募捐,主要对象是士绅富商,号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1939年在白马驿欢度元旦,不但举行了会餐,而且每人发了1元零用费,就是通过对一位士绅黄老鉴动员捐献一笔款子解决的;三是通过统战关系的友军支援,如上面提到的西华部队和魏风楼部,都提供了一些经费,解决了急需。
连队的经费除伙食费外,还有一项公杂费,主要解决学习纸(每人每月一张油光张,练习写字用)、擦枪费、晚间灯油费等。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关心战士的文化学习,利用行军空隙上文化课,教战士识字,提高文化水平,布置俱乐部出墙报。在物质生活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十分注意精神培养,这是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采取以上办法如仍不能保证供给,只好节衣缩食,停发零用费。直到1940年初建立了豫皖苏边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向群众征收公粮、布匹,向行商征收过境税,发行边币(永城县流通券)才算基本上解决了部队的供给问题。当时有两大税源:一为盐税,从苏北盐场向大后方贩运的食盐,因铁路中断而改走旱路,用人力担运或马驮,经过我区(由肖、宿县到涡阳、蒙城)而征税;二是涡河中的船只,由蚌埠贩运到大后方途经怀远的河溜、龙亢。边区在这两处设立税所征收过境税。当时这两个小镇特别繁荣,行商云集,摊贩林立,船只过往不断,由税收人员上船核对货物,征收税款。有时每天可达万元以上。
边区的粮食也可由船载往敌伪区换回布匹、药品、电池等军用材料。由商人承办,给以丰厚的报酬,因为有一定的冒险性。也可直接派人化装到敌占区采购。支队供给部筹办了被服厂、军工厂,缝制军衣,生产手榴弹,保障供应部队,当时子弹还不能制造,主要依靠战斗缴获敌人的。
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各部队自行开办了小型合作社,负责采购生活日用必需品供应部队。1940年春,我在支队特务团供给处工作,就在新兴集东门外,开办了合作社。资金由大家集股,每股1元,干部战士均可入股,多少不限,共集资一、二百元。经营的商品有两类,一为食盐,到肖县王寨采购,买来后出售给部队食用;二为生活办公用品,如纸张、毛巾、牙刷、牙粉等。到涡阳县城采购需用法币(中央票),我区的边币不能使用。
我处有一匹大黑骡子,每次都用它载回,在部队内部出售,价格也比当地商店稍便宜一些。到月终清算账目,略有盈余,即按股分红,以补干部、战士零用费之不足。工作人员由本处一名会计负责经营。可惜当年“六·一”战斗,日寇扫路,把合作社所在的一条街放火烧掉了,合作社的货物也被焚毁。总之,在战斗情况下只能办小型的随车有了情况随时可以转移,避免损失。大型的固定的商店是不合宜的。
部队逐渐扩大,根据地逐步建立,部队的供给工作也开始由分散取得逐步统一,建立标准制度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了。1940年春,由延安来了一批干部,其中后勤干部占多数。因此支队供给部正式成立了。谢胜坤同志担任供给部长,郭金林、资风两同志任副部长。召开了供给会议,各部队汇报供应情况,总结了前一阶段工作,提出了今后的任务。在这次会议上传达了彭雪枫司令员关于部队供给工作的指示。主要精神如下:
我军衣食供应的来源主要取之于民,武器弹药是取之于敌。我军供给标准制定的原则是根据需要与可能,保证干部战士的最低生活需要。必须体现官兵平等、军民一致的光荣传统。我军的供给方式是下级供应上级,前方供应后方。红军时期毛主席提出我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有筹款一项,自力更生解决部队的供应问题。各部队分散活动,抗战时期不准打土豪,但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进行募捐筹款和战斗缴获,按标准留下自用部分,将多余的部分按级上缴,解决领导机关的开支。这种方式只有我军才能自觉地执行。
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标准制度,克服苦乐不均,杜绝贪污浪费。贪污腐化与反革命联系着的,决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会葬送干部。供给人员一定要廉洁奉公,先人后己,决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这些谆谆教导,一直在我心中铭记,指导着我的行动,是我军供给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对干部的最大爱护,及时地敲了警钟,防止犯错误。

从此一支游击队逐步向游击兵团过渡。担负着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任,而她的供给工作也相应地走向了正规和统一。
编发:拂晓哨位
作者:张建槐
推荐人:王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