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往事之拉苞米秆子(原创首发)

又到了秋收的季节,看着丰收的庄稼果实,农民脸上乐开了花,但对庄稼的秸秆,农民们确犯起了愁。生产队那会人们做饭、烧炕、取暖都用庄稼秸秆,捆苞米秸秆,拉苞米秸秆是秋季的收尾工作。苞米扒完用车拉走后,就剩下一铺铺的苞米秸秆了,那时苞米秸秆可是社员们一年取暖做饭的主要能源。粮食都拉到场院后,生产队就开始按户按人口分苞米秸秆了,一家能分一趟子或两趟子苞米秸秆。分到的苞米秸秆必须打捆才能装车拉回家,捆苞米秸秆是苞米把秸秆拉回家的第一步,捆苞米秸秆得先预备绕子,高粱秸秆光滑还柔韧是捆苞米秸秆的首选。提前到生产队的高粱地里,选取直溜,没有虫子口,粗壮还长的高粱秸秆,回家后浇上水备用。等到捆苞米秸秆时,扛两捆高粱秸秆到苞米地,就可以捆苞米秸秆了,把高粱秸秆按二十公分的距离折几下,以便高粱秸秆可以按折的位置弯曲。把高粱秸秆从苞米铺子中间稍靠根部的地方底部插入,一手拽着高粱秸秆的一头,另一手拽高粱秸秆的另一头,使高粱秸秆拦腰把苞米秸秆铺子抱住,这时一脚踏住高粱秸秆的一边,两手抓住高粱秸秆的另一边,使劲拽紧,这时松开一个手,抓住脚踏的高粱秸秆的一边,两手旋转使高粱秸秆打结绕在一起,把高粱秸秆的一头插到高粱秸秆绕子里固定,这样一捆苞米秸秆就捆好了。捆苞米秸秆的技术主要在旋转高粱秸秆时不能太快,如果太快高粱秸秆就会折断,这样这根高粱秸秆就报废了,还得换根新的,既费力又误工。捆苞米秸秆的新手都是由于这种原因落后的,越落后,越想快,越快,旋转高粱秸秆拧绕子的速度也就越快,高粱秸秆折断的几率就越大。

苞米秸秆捆上后,就三五捆的码成垛,以便风干得快。捆完的苞米秸秆码垛通风晾干后就可以拉回家了,装苞米秸秆的马车车铺子两侧都摽上跨杠,这样车铺子的面积就增大了,可以多拉很多苞米秸秆。拉苞米秸秆时,地上一个人用长杆叉子从地上向车上挑苞米秸秆,车上一个人挆苞米秸秆,一车装多少苞米秸秆,那得看车上的人码垛水平,三达垛装的就少,五达垛装的就多,七达垛装得更多。苞米秸秆装满车拉回家,只要解开辕马的肚带,马车一张辕,苞米秸秆就卸完了。

装车的两个人又可以拉下趟了,这时拉苞米秸秆的人家找的亲邻帮工早已等的不耐烦了,他们拽的拽,捞的捞,挆的挆,很快就在平地把拉回家的苞米秸秆挆起来,如此拉一车挆一车,苞米秸秆拉完时,这里平地挆起一座苞米秸秆大山。尽管那时家家都有苞米秸秆垛,增加了火灾的风险,可到了来年春天时,每家的苞米秸秆就都所剩无机了,家家柴禾都不够烧,春天还得刨苞米茬子,来弥补烧柴的不足。后来由于经济效益的关系,很少有种植高粱的了,人们只好选取苞米秸秆当捆苞米秸秆的绕子,后来农用四轮车取代了牛马车,装的苞米秸秆就更多了。

如今由于农村常驻人口的减少,煤电成为农村的新能源,农业科技的进步使苞米株距的加密。苞米秸秆成为农民头痛的老大难。焚烧吧!产生的烟尘对环境有污染。不烧吧!那么多的秸秆又如何处理?农民们也想青山绿水,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但关键问题是秸秆怎样处理能保证明年正常种地,保证明年病虫害不会发生,保证农民不增加种地成本。所以有关部门应该提前确定秸秆处理的有效方案,切实做好硬件设施的准备,提高秸秆还田的思想意识,务实有效的做好秸秆的处理工作,让农民满意,让国家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