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长武

关于古句“近乡情更怯”抑或“近乡情更切”,究竟是“切”还是“怯”,人们会各执一词,而这两个字于我在每次回乡时的心情都是比较贴的。“切”是因为确实思乡心切,“怯”则是因为沿泾河源头一路顺流追溯而下,随着对泾河流域文化的不断挖掘和了解,深感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了解太肤浅,诚恐自己不能将家乡深厚的人文底蕴尽于人知,惟尽心竭力放安心。

长武,是泾河由陇入陕的第一站,泾河自宁夏、甘肃而下,一路吸纳了茹河、汭河、马莲河、达溪河、蒲河、红水河、黑河、四郎河等上千条大小支流,由泾川县东部流入长武境内。泾河在长武境内流程56公里,其干流至长武县亭口镇,基本完成了上游主要支流的汇合,泾河自此便进入了中游阶段。

01

作为陕西“西大门”的长武,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长于用武”、“人民期盼长治久安”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隘,也是陕甘边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素有“三秦屏障”、“秦陇门户”和“旱码头”之称。

长武,古称鹑觚,古人认为鹑是一种神鸟、吉祥鸟,而觚是古时用的酒器,口如喇叭,细腰高圈足。在今天的周、秦、汉题材的影视剧中常常能见到这种酒具,把这互不相干的鸟与酒器并列起来作为县名,这其中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率大军三十万,北上抗击匈奴,开拓疆域,设置郡县,行至长武塬面安营扎寨后,发现这里原野开阔,草木丰茂,水源丰富,虽关隘险阻,但却道路四达,便决定在此设县。遂修筑城池,围坛祭天,祭祀时,扶苏手中之觚酒香飘散,恰有一只鹑鸟凌空而降于酒觚之上,众人认为这是灵异吉祥之兆,遂以“鹑觚”作为新设立的县名,并将县治所在地——泾河与黑河之间的原面称为鹑觚原。

当时设置的鹑觚县地域广阔,包括今天长武全境、甘肃泾川县东部、灵台县大部及宝鸡麟游县的一部分。西魏大统元年,鹑觚县治由鹑觚原移设于枝屯原(今长武县巨家、路家及灵台县邵寨原面),遗址在邵寨镇东郭村与西郭村之间的原面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行至甘肃省灵台县邵寨时,会在那里见到“鹑觚广场”及“鹑觚亭”遗迹的原因了。也因此,有人说“鹑觚”并非长武而是灵台。

如果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分的话,西魏大统元年移址后的“鹑觚”治所遗址确实在灵台。但是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鉴定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朝代更替,辖地不停地变换,今天归属这里,明天又归属那里是很常见的事。

所以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地说“鹑觚”不是长武,也不能说其就是今天的灵台。应该说长武为秦“鹑觚”县治旧址所在,而灵台“鹑觚”遗址乃是西魏大统元年所迁;或者也可以说长武、灵台均为古“鹑觚”所治,其流传至今的文化元素也应该是共享的。

02

长武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197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长武县窑头沟及鸭儿沟的灰色质土及砂砾层发现许多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获得一枚珍贵的人牙化石,后经鉴定为更新世晚期的智人牙齿化石,为古人类化石系列增添了新的内容,填补了古人类学发展的断代空白。1982年8月30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人类学报》发表了《陕西长武更新世晚期智人牙齿及共生哺乳动物化石考察报告》,正式命名为“长武人”。

长武夏商时为西夸戎之地,属雍州境地。先周属豳国,长武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秦汉文化遗址多达240 多处,其中冉店乡(今亭口镇)下孟村新石器遗址和碾子坡遗址最具代表性。

下孟村在今天长武县冉店乡东北泾河川马屋沟口的台地上,上世纪60 年代,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并发掘出了仰韶文化类型的氏族村落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属同一类型。具有特殊意义的是,这里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文化部落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其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文化属于陕西龙山文化类型,更重要的是这里同时还出土了介于陕西龙山文化和甘肃齐家文化之间的一些文化遗物,为研究陕、甘两省父系氏族社会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上世纪70 年代,在与上孟村相邻的上孟村又发掘出了战国先秦墓葬28 座,车马坑一处,出土文物100 多件,其中一些较为珍贵的文物分别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

在黑河川道的半山坡上,有一个叫碾子坡的村子。

这里曾于1979 年发现了一处周人迁岐即先周文化的重要遗址。1980 年到1986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在此进行了11 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0 平方米。清理出了仰韶、先周、西周、东周时期的居住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以先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也最有价值,这也是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收获最为丰富的先周文化遗址。

最有价值的是这里发现了3000 年前的碳化高粱。农学界多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而我国文献记载直到晋代才有“萄黍”一名,唐代才有了高粱的名称,据《尔雅释文》载“按萄黍,一名高粱,一名萄秫。以种来自萄,形类黍,故有诸名。”很多学者据此认为我国的高粱是魏晋时期才从国外引进的,而碾子坡碳化高粱经鉴定为未去皮的高粱籽粒,这一发现把我国高粱种植的历史足足向前推了上千年。今天,当地农民依然把高粱称作“萄黍”。

依据碾子坡出土的各类文物,专家推测,其年代稍早于太王(古公亶父)时期,也就相当于公刘居豳的时期,晚期则为古公亶父迁岐后,即公元前1200 年前后。

专家对此的定义是:碾子坡遗址的发掘,其丰富的先周文化遗存,为泾河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也为研究和了解公刘居豳及古公亶父迁岐以后周人的文化面貌、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使先周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与周先祖公刘相关的传说故事,甘肃西峰区的“老公殿”里有被尊奉为“老公”、“老母”的公刘夫妇塑像,其中“老母”,也就是公刘的夫人,便是长武马坊张姓人家的女儿。据传说,因其种桑养蚕技术精明,公刘便寻访至马坊,并与其结为夫妇,一个教民稼穑,一个指导妇女种桑养蚕,因而张姓女子也被尊为蚕神娘娘,称为“老母”。至今,每年三月十八西峰“老公殿”的祭祀活动,马坊村民还以娘家人身份前往参加祭典。

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与长武民间关于公刘的传说,相互印证着这片土地农耕文明历史的深远厚重。

03

说到先周文化,不得不说到窑洞文化,据《诗经》记载,周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中,“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区别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最大特点。

“陶复陶穴”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窑洞,在与甘肃正宁县和陕西彬县隔河相望的长武县前彬村,至今还有保存较完整的窑洞群。

窑洞大致分为三类,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明庄窑也叫崖庄窑,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一般一家一个崖面都是三孔或五孔窑洞,正面中间的主窑稍高一些,作为正堂为长辈居住。

窑洞中还有一类叫地坑窑,人们也叫它地窑庄子,这种窑是在平原上修建的,先在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崖面上挖窑洞,在其中一面修一个长坡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这种下沉式的地坑庄即是“陶穴”,其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人们对这种院落的形象说法。

走在村中的小路上,一种回归自然的乡土味浓浓地荡漾着,比起城市修造的农家院落景致,这里的一切都无需雕饰。

04

长武最知名的文化名片就是千年古刹——大唐昭仁寺。

昭仁寺是长武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今天,昭仁寺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武博物馆所在,寺内两处最重要的文物分别是唐代纯木结构的大雄宝殿和初唐书法家虞世南所书的“昭仁寺之碑”。

现存的昭仁寺大雄宝殿保留了1400 多年前初唐建筑结构,其大殿是古建筑中极其罕见的“无柱殿”,屋顶也无大梁,全由四周大梁架叠的八卦悬顶式拱起,大木构件互相叠压担挑,组成“九梁十八担”的挑角形式,这种建筑民间俗称“一担挑八角”。梁担之间没有一个钉子,互相铆合在一起,运用杠杆原理支撑,结构精巧,造型生动,而且在多次地震中毫无损坏。

成语“勾心斗角”原意即是由此而来,只不过经后世演绎借用,才使人们忘记了其本意所指。

“一担挑八角”的建筑奇观,也成为我国古建筑的经典之作。

据传说,当时修建此殿的工匠曾留言,“后世若要修缮此殿,必无我等之智,将多出一梁”。这句话在其后对大殿修缮时确被验证了,足见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超人的智慧才华,若这些工匠现于今世,绝对称得上是大师级别了。

昭仁寺内保存下来的另一重要文物便是“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唐碑立于唐贞观四年五月,是关中地区初唐碑刻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碑文由唐谏议大夫朱子奢撰写,“贞观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寸楷书丹,碑文共40 行,每行84 字,共3156 字。集中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宏大开放、文德教化治国的理念,涉及了唐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宗教等各个方面内容。为研究隋唐史和佛教史保存了珍贵的资料,也是研究长武历史的有力依据。

说到昭仁寺,自然绕不开浅水原大战,因为昭仁寺便是因浅水原大战而建。

据记载,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号称“西秦霸王”,与李渊父子相抗衡。唐军与其多次交战,胜负难分,为根除此患,唐高祖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率大军与薛军决战于今天长武县浅水原。

经过数月恶战,唐军大获全胜。从此,长安西部的危机解除,陇东自此为唐所辖治,正所谓,浅水原上战祸起,太宗平乱定乾坤。也因这场战役,浅水原名声远播,逐渐代替了鹑觚原之名而沿袭至今。

浅水原大战意义重大,战斗惨烈,给李世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他登基后,为了超度阵亡将士,奖励军功,于贞观三年颁布《为殒身戍阵立寺刹诏》,凡唐室在同一全国领土战争的主要战地,皆设立寺院,以昭彰战功,悼念阵亡将士。昭仁寺就是当时奉旨修建的第一个,唐太宗赐名“昭仁寺”,取“昭彰仁义”之意。

史料记载,作为皇家寺院的昭仁寺金碧辉煌,规模宏大,其占地包括了现在昭仁寺旧址至县城中心十字一里多地的范围。然而,历经风雨沧桑的昭仁寺,规模逐渐缩小,仅留存下了大殿和石碑让后人想象其当年巍峨壮观的盛况。

由于昭仁寺为唐太宗亲赐的宝刹名,历朝历代都避讳作为地名,到了民国二十三年,人们对封建时代的旧习俗渐渐淡化,才借用“昭仁”二字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其历史知名度,作为城中心镇区的名称。

在福银高速长武出口处,长武新城区昭仁大街中心环岛内,屹立着高达33 米的“浅水原大战”雕塑,秦王李世民手擎长矛,乘骑“六骏”之一的白蹄乌呈凌空飞跃状,主雕塑下方四周是铜锻六人、六马、四旗。这座雕像不仅仅是长武地标性雕塑的标志,更彰显着长武对于大唐盛世的历史意义和斯地子民千百年来所承续的精神内涵。

05

我一直认为那些留存古老的地名必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相公,是一个古老的村名,明代称相公庄,清代叫相公堡,民国以后叫相公村,不管是庄、堡、村,还是今天的镇,“相公”这个名称没有改变过。“相公”曾是古代宰相的称谓,即宰相公的简称,隋礼部、吏部尚书、上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奇章郡公牛弘是安定鹑觚人(今长武),逝后葬于故里,即今天的相公镇相公村西北的坡地上。相公地名也因此而得。

关于牛弘究竟是哪里人,灵台县为此颇有争议。但中国人自古便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牛弘在隋宫官至宰相,死后回葬故里,这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的相公村以曹姓为主,相传是牛弘的后裔,至于为何后人姓曹不姓牛当地有一种说法,据说牛弘的次子牛方裕,在隋朝官拜护玺郎,当年参与弑杀隋炀帝,其后裔怕获满门抄斩之罪,以“牛不离槽”而改姓曹。

还有一说是,牛方裕弑杀隋炀帝时,李渊的唐王朝已在长安定都,当时的鹑觚县已在唐王朝管辖之下,牛方裕非但未获罪,还出任唐初的莱州刺史。但是,到了贞观二年,唐王朝统治稳固后,唐太宗旧账重提,下旨将当年参与弑杀隋炀帝的旧臣以犯上欺君之罪统统免职流放,牛方裕当然不能幸免,贞观七年再次下旨对其子孙加以限制,不准做官为宦,居于长武的牛氏这一支出于谨慎而改姓曹。

这两种传说无据可考,但纵观中国历史,因一人获罪为免株连九族改换姓氏者比比皆是,想来这传说也非空穴来风吧。

06

柳毅传书的故事在泾河流域广为流传,各地传说略有不同,长武“柳毅传书”传说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说唐高宗仪凤年间,江南学士柳毅,三次赴长安应试不第,满腹踌躇,无心归乡,决意在秦地游学,骑马沿泾河行进,走到今天芋元东咀,见有一座七星殿庙宇,便下马入内参拜,庙神九天雷祖应愿普化天尊,感其心善志诚,显灵指点,柳毅便在此归道修心。一天出门途经一山坡,遇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子,满面泪痕,放牧着一群羊,柳毅下马问其由,方知是洞庭龙君三公主,几年前被泾河小龙君抢占为妻,惨遭虐待,无法脱身,出于同乡同情之心,柳毅誓为龙女传书解难。

柳毅取出笔砚却无水研磨,愤然执笔就地一墩,地上冒出笔头状泉水,遂取水研磨修书,辞别龙女,毅然上马,千里传书,所乘马忽然跃蹄一刨,清泉溢水,马喝泉水后,竟腾空而起直奔洞庭。洞庭龙君接信后,赶至泾河杀了孽龙,救出了龙女,泾水从此不再泛滥,百姓得以安居。龙君感柳毅忠义诚善,将龙女许配柳毅为妻,婚后,二人与当地百姓融融相处,教民识字,修水植桑,传授江南养蚕耕织技术,做了许多有益当地百姓的事,成为百姓心中幻想的典型化身。

柳毅羽化后,百姓建庙修祠感戴他的功德,并取村名为柳泉,泉名马刨泉,井名为笔墩井,龙女牧羊的山坡叫做牧羊山,以示纪念。

柳泉村一带农居的门楣上几乎都有题字,称为“门斗”,这一风俗在长武由来已久。门楣斗格,源自于牌匾,按门口的大小分为两斗、三斗、四斗,常见的为三斗和四斗,每斗一个字,讲究字句简练,含义深远,常用的有:宁静致远、勤俭持家、耕读传家、恭俭让、居之安、谦受益等等,表达主人的向往追求、治家要义和美好心愿。

门斗风俗不仅在柳泉、在长武全境都是比较流行的。我家老屋门斗上就是“谦受益”三个字。这种风俗也是百姓崇尚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另外,门斗还有认门识户、方便往来的标识作用。

文化在民间之说确非虚言。

07

锅盔、血条汤、水豆腐这三样是长武绝无仅有的特色小吃。

“陕西十大怪,锅盔像锅盖”说的就是长武的锅盔,据说长武的锅盔是唐太宗李世民浅水塬大战时,将士们发明的,算来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其直径五十公分,厚近一寸,浅锅文火烙烤而成,外皮微黄透红花斑状,干而不硬,酥而不软,里面洁白如雪,绵而不虚,松而不柔。用刀一切,立即香气扑鼻,而且耐储藏,即使在夏天,三四天内也不会变质,至今每回老家,总有同事朋友央邀捎上几个。

血条汤是别处没有的长武特色,许多外地人都叫其“血面”,它是用白面粉与鲜猪血或鸡血拌匀,擀成或用压面机压成面条,切短蒸熟,拌上清油晒干储存。食用时,把干血条放进滚水锅内(骨汤、肉汤更佳),煮泡5~10 分钟,然后放进大油,加入臊子、豆腐、木耳、黄花、油泼辣子等,起锅时撒上香菜、葱花,一碗香喷喷的血条汤就做成了,加上热腾腾的馒头,任谁都难抵其色香味的诱惑。

水豆腐也是长武独有的小吃,将黄豆打浆、滤渣、烧开用石膏或自制卤水点制成豆花后带汤食用,豆浆煮锅盔顶上豆花,汤清、味香,豆花鲜嫩,是长武人上好的早餐。长武水豆腐、锅盔曾得到**元帅的赞赏。

还有一样“刀剺面”,这是长武巨、路南塬上主妇们的绝活。面条到处都有,但长武南塬地处陕甘交界又与宝鸡地区相连,因此这里的面可以说是集陕甘面条精华于一身又自有特色。刀剺面讲究“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做饭时,前锅下面,后锅煎汤,臊子为荤,酸汤为素,佐料不同,风味各异,出锅入碗浇汤后的面,突出薄、长、筋、光、煎、汪,让人垂涎欲滴。

08

出长武县城沿312国道东南行40里,便是长武南大门所在的亭口镇。

沿途公路两旁生长着一排排高大茂盛、风姿摇曳的柳树,这里的柳树与江南的柔柳不同,名曰“左公柳”。

据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征西路上,目睹陕甘一带荒寒贫瘠,秃山光岭,了无生气,遂令战斗队兼司植树队,人人随身带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后营管,当时的驿道西兰路两旁栽柳树一行甚至四五行,既可巩固路基、防风固沙,又能限戎马之足,还可为行人遮阴,从长武到甘肃会宁600 多公里,栽植柳树26 万多棵,形成了道柳“连绵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念左宗棠植柳之恩,后人称其为“左公柳”。有诗赞曰: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当年的“左公柳”因种种原因多被损毁,为了恢复这一生态奇观,长武县于1995年沿312 国道栽植柳树一万多棵,这才有了今天左公柳盛景之再现。

出县城五公里,宽阔的沟道间有座土桥叫冉店桥,这里曾有“阴灵关”之名,因其两边是深沟巨壑,中间筑土为坝作桥,旧时坝面狭窄,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天堑。辛亥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均发生过阵地攻守争夺战,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葺,加宽路面,也是312 国道上唯一留用的一座土桥。

冉店桥下行十余里,便是亭口黑河大桥,这座号称亚洲最大弯度的大桥直接从亭北的老龙山山腰凌空而起,飞越宽阔的黑河川道,穿过斩断山,跨过田家岭,绕过凤凰岭,下到黑河川,如一道巨大的彩虹飞跃于黑河之上,气势宏伟。

车至桥尾,亭口古镇豁然眼前。

这里是泾河、黑河的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驿站,也是历代出使西域的必经渡口,至今亭口半山石崖上还留有当年丝绸古道痕迹,车轮在石头上碾轧的辙印依然清晰可见。黑河大桥就是在以前的“黑水渡”上修建的。

亭口名字来历众说纷纭:

一说,昔日河水暴涨,交通阻断,亭口就成了过往官旅商贾不得不停留在两岸等待渡河的口子了,故原名很可能是“停口”;

二说,亭口距离彬县、长武、邵寨、北极(为彬县所辖之镇)均为四十里,比较停匀,故称“停口”;

三说,古时四十里为一亭。亭口在古丝绸之路上是个重要的驿站,是个距彬县四十里、距长武四十里的河川口子地带,故名“亭口”;

四说,唐初邠州修建了一座佛寺。寺中石佛高大,造型精美,雕饰富丽,闻名丝绸之路。泾州的丈八佛很不服气,欲与邠州的大佛试比高低。丈八佛走到离大佛寺还有二十里的黑河岸边的山坡上,远远就看见大佛坐着都比自己站着高,只好停夸海口,甘拜下风,给彬县大佛当了侍卫。人们把丈八佛停夸海口的地方就叫“停口”了。

2007版《咸阳大辞典》中,对于“亭口”简介如下:

亭口地处陕甘大道上的黑河渡口旁,古时设有驿亭。成村后,取名亭口,后设乡沿用村名。

流传最广也是官方宣传资料上关于“亭口”一名的由来是这样解释的:据考证,亭口因泾、黑两河在此交汇,是汉以来出使西域的必经渡口;又因距彬州(现在彬县)、甘肃灵台县邵寨镇、彬县北极镇、长武县城各40里,古代40里为一亭,故取名为亭口。

综合以上种种传说以及亭口镇迄今为止发现的各类遗址遗迹,我们可以大胆推想一下:亭口凭借其自然地理环境之优势,在秦汉甚至更早时期以及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便是重要的军事、经济重地。

今天的亭口坐拥煤矿、丝路古驿遗迹、红色革命旧址、新型农业产业化基地……诸多资源和优势,已成为长武县工业、红色旅游、秦汉历史文化旅游重镇,大有远超昔日兴盛繁华之势。

有心人会发现,无论是在长武的南塬还是北塬,到处都是连片成林的果园,占了长武耕地面积的大半。长武属西北内陆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热量丰富,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是全国苹果优生区之一,国家出口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绿色食品苹果原产地域保护区。长武的红富士、秦冠等苹果个大、色艳、细脆、耐储运,备受海内外客商青睐。每到收获季节,长武如同过节一般,处处果香飘溢,笑声盈盈。

深深祝愿,我美丽的故乡长武,这个古豳旧地、秦制唐兴、农耕文明肇始地之一、昔日以农业为主的山城,迎着新时代的曙光阔步迈向新的康庄大道。

本文节选自《泾河文化之旅——追寻泾河魂》一书,经作者修改成稿。

(作者简介:李胜灵,笔名小媤,陕西省长武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6届高研班学员。出版有《追寻泾河魂》泾河文化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