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高粱河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一提到宋太宗赵光义,网上盛传的都是“驴车漂移”、“高粱河车神”这些梗,把“将怂怂一窝”演绎的活灵活现。

其中主要观点是,赵光义浪费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白送了北宋开国的精锐战力,契丹人从此占据了上风。如果换他哥赵匡胤还活着,断不至于此。

高粱河之战可谓是赵光义人生最大污点,他本人似乎也是这么认为的,自高粱河一战后,赵光义再也没有亲临一线领军作战了。

那么高粱河之战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是不是赵光义临战逃命导致了宋军的失败呢?

关于这一点,宋代史书都讳莫如深。好在现代学者的研究很多,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那一天高粱河到底发生了什么。


1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挥军进攻盘踞在太原的割据政权北汉。

此时南方各国如后蜀、南唐等都已被宋军荡平,吴越这样的恭顺小国也毫无威胁,宋太祖决心将北汉占据的河东之地(大致是今天的山西省)收归囊中。

河东之地自后唐太祖李克用起就是对抗开封政权的重要堡垒。

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河东为基地,与后梁打了二十多年,终于一统北方,建立后唐。

石敬瑭以河东为根据地,以契丹为强援,攻灭后唐建立了后晋。

后晋为契丹所灭,刘知远又以河东为大本营,驱离契丹,建立后汉。

后周太祖郭威取了后汉天下,但也没能搞定河东,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效仿哥哥故事,据河东自保与后周对抗,这便是北汉的由来。

河东虽然表里山河,易守难攻,但刘崇兵马不多,只能继续依靠契丹的力量自保。后周也曾数次讨伐北汉,但都因契丹的支援未能成功。

因此赵匡胤对北汉采取了封锁的战略,准备在平定南方之后再来解决北汉这个心腹之患。

969年,北汉内部因皇位继承问题发生动荡,赵匡胤瞅准时机发起进攻。这一次契丹援军在石岭关被宋军击退,宋军包围太原并展开惨烈的攻城战,但北汉守军异常顽强,宋军久攻不下,伤亡颇大,恰逢军中瘟疫盛行,最终退兵。

所以976年,赵匡胤再次进攻北汉是志在必得的。在宋的长期封锁下,北汉的经济已经崩溃,兵力从建国时的十万人已锐减至三万多人。这一次看起来一切顺利,可惜天不遂人愿,赵匡胤在这时突然离世,皇弟赵光义继位。


2

赵光义的继位一直以来有很大争议,虽然没什么确凿证据证明他是篡位,但无疑他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来稳定局面。直到979年他才腾出手来继续对付北汉。

赵光义同时也非常需要证明自己在军事方面不弱于自己的兄长。

赵匡胤是五代传统的武将出身,从尸山血海里打出来的威望。但赵光义并没有这样的经历,虽然赵匡胤一直在树立赵光义的威信,但多数时候赵光义都是留守大本营的角色,他亟需一场酣畅淋漓的军事胜利来树立自己在武人心目中的威信。

979年农历四月,赵光义御驾亲征至太原城下。契丹的援军已于三月被大将郭进击退,后续没有强力支援北汉的动作。低垂的胜利果实已近在眼前。

赵光义在太原城下不顾矢石交加,亲自前往各个攻城洞屋视察督战,鼓舞士气。

大将李汉琼在攻城时身受重伤,赵光义亲自为他上药,并表示要继续去城下慰劳将士。李汉琼大为感动,表示宁死不能让皇帝冒这么大的风险。

赵光义身先士卒的做法起到了作用,“士奋勇,争乘城,不可遏。”以至于赵光义需要暂缓攻势,以免士兵过于狂热,导致屠城。

五月甲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汉正式宣告灭亡。

北汉既克,赵光义完成了兄长未竟的事业,可以说是大功告成,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也得到提升,皆大欢喜。

但赵光义此时却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如果能乘胜收复燕云十六州,那自己的功业不能说超过兄长,平起平坐那也是稳了。毕竟太祖在世之时,也只是和契丹维持均势,不敢说有收复幽燕的把握。


3

979年六月,占领北汉的后续工作刚刚告一段落,赵光义就在前线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议乘胜攻略幽燕的作战计划。

在座诸将除殿前都虞候崔翰外,都不太愿意连续作战,而且作战对象是更为强大的契丹。

但崔翰给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论点:“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也”。简而言之就是: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能打,而且唾手可得。

这话说到了赵光义的心坎里,于是一个突袭幽燕的计划就这样被敲定下来。

979年六月十九日,赵光义御营抵达易州(今河北易县),进入辽国境内,二十日过岐沟关,二十一日与辽军战于涿州并成功夺取,二十三日天亮前,大军已进抵幽州(今北京)城下。

此次奇袭,赵光义亲率御营为前锋,只用四天四夜就从宋辽边境突至幽州城下,明显是效仿后唐庄宗李存勖八日灭梁的故事,由皇帝亲率精锐狂飙突进,实施斩首行动,一击以定乾坤。

突袭过程中,赵光义衣不卸甲、马不解鞍,率殿前、日骑两支精锐禁军所向披靡,颇有名将风范。日后,赵光义还经常炫耀自己年少气锐,长途奔袭至桑干河时“乘马绝流而过”,可见他自己对这场奇袭也是颇为满意的。

但无论宋军的锐气还是赵光义的好运,到幽州城下时已是强弩之末。

李存勖八日灭梁,从山东突进到开封后并未停顿,直接破城登极。而宋军到幽州城下后却并没能一鼓作气拿下幽州。

二十三日白天,宋军在城北沙河击溃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统军使萧讨古。但直到二十五日,宋军才完成对幽州城的合围。在此之前,辽将耶律学古率领的一部分援军已进入城中增强守御。

二十八日至七月三日,耶律斜轸、耶律沙、耶律休哥等所帅辽军援兵已在清河以北集结,尽管宋军在幽州外围多次击退辽援军的试探进攻,但此时宋军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局面,如果不能尽快拿下幽州,就可能面临辽军的反包围。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难道不是“围点打援”的战术?

如果宋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能执行“围点打援”这样的战术,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早就不是这么困难的事了。

宋军一个多月前刚刚啃下北汉这块硬骨头,按照五代时的传统,一般都会给予将士犒赏,激励士气。

但赵光义为了执行突袭幽燕的计划,并未及时犒赏士卒,而是将这些钱粮用于支持后续的军事行动。

宋军虽然军纪较五代其他朝严明,但不给犒赏还长途奔袭投入新的战斗,想要士气高涨是不可能的。禁军将士在皇帝身先士卒的激励下,四天冲到幽州已经难得,面对坚城还要继续攻坚,这股锐气就消磨殆尽了。

七月六日,辽外围援军在耶律沙的统领下开始向幽州反击,其时赵光义正率军在幽州西北督战,于是首当其冲与辽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至玉泉山一带)接战。

此战经过史书非常模糊,但据《辽史》和《默记》等史籍记载,宋军应是遭到辽军的迂回包抄。

正面战场,赵光义所帅禁军战力颇强,一度将耶律沙的辽军击退。

但辽将耶律休哥率数千骑从西山(今北京西山)后迂回至宋军后方虚张声势,造成宋军后路被断的假象,宋军军心动摇。

同时,辽将耶律斜轸则率军迂回至东侧横向冲击宋军,宋军孤军奋战渐渐不支,终于溃败。辽军各部一齐掩杀,宋军大败。

赵光义本人大腿中了两箭,无法继续乘马,只能在近卫的保护下乘驴车逃命,这便是“驴车漂移”这个热梗的由来。

但此战辽军也胜的不轻松,耶律休哥身中三箭,追击时也只能换成“轻车”。两人各飙各的车,还是赵光义更胜一筹,辽军追至涿州没能追上,收兵回返。

围城的宋军在主将失利,辽军大举掩杀的情况下也只能丢弃粮草辎重,向南溃退。所幸各部统军主将都是久经沙场的宿将,在溃退时尚能收束溃军,且战且退,宋军主力并未遭受重大损失。


4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赵光义的御营最先陷入苦战被击溃,乱军之中皇帝生死未卜,部分将领一度想临阵拥立太祖之子燕王赵德昭为新帝。但后来赵光义确认没死,此事便不了了之。但赵德昭无疑是遭了无妄之灾,赵光义更加猜忌自不必说,他自己也是百口莫辩,不久后便自杀。

平心而论,赵光义在灭北汉后对契丹发动突袭并不能算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一战确实有机会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据传辽景宗六月三十日与辽将商议对策时有过放弃幽燕的想法,被将领们反对,可见当时的形势确实有利于宋军。

但宋军未能速取幽州,已在逐渐丧失战役的主动权。七月六日高粱河会战的失败,则归咎于宋军在情报和战术上的明显漏洞(对辽军钳形包抄毫无觉察)。相信如果临战指挥是赵匡胤,应该能做的比赵光义好。

赵光义力战不敌,兵败如山倒,及时撤离战场保全性命倒也无可厚非,总比他的孝子贤孙们被女真人捉了去要强。

但致命的是,赵光义在军中刚刚建立的威信荡然无存,他自己也丧失了直接领军作战的信心。从此之后他既不再亲临一线指挥作战,又不愿相信手下的将领,转而开始通过阵图遥控指挥,变本加厉地通过各种手段制约武将。宋军的军事指挥体系愈发僵化,为后续对外作战的连番失利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