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烯醇化酶基因ZmENO1,是否具有响应干旱和高温胁迫的功能

文|易霄寒
编辑|易霄寒

前言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人民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玉米主产区,大部分存在着水资源严重不足、蒸发量大、水分流失快等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干旱造成玉米受灾面积达4.58×106hm2,导致玉米减收约2.6×106t,干旱已成为玉米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烯醇化酶又称为2-磷酸-D-甘油酸盐水解酶,它属于一种金属酶,在细菌、真菌、动植物中广泛存在,在生物发酵代谢途径,尤其是糖酵解途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烯醇化酶在植物中的生物学功能,得到了大量研究学者的关注,但是玉米烯醇化酶基因ENO1,响应干旱、高温胁迫相关的研究报道甚少。

因此,本研究在前期实验中,筛选到积极响应干旱胁迫的玉米烯醇化酶基因ZmENO1,对其进行克隆和遗传转化分析,证实其具有正向调控拟南芥的抗旱性和耐高温能力。
并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初探其互作网络,为探究ZmENO1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为抗旱、耐高温分子育种储备优良基因资源和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加速抗旱、耐高温突破性品种培育的进程。

试验材料及处理
经过多年多点表型鉴定,筛选出2种不同的基因型自交系:抗旱型玉自交系(NK11,M)和干旱敏感玉米自交系(B73,F)。
本文以NK11和B73为试验材料开展研究,挑选颗粒饱满、大小一致的NK11和B73玉米籽粒,播种在营养土中,待其长至三叶一心时,同时转移至霍格兰营养液中进行水培。
2d后进行正常干旱(质量分数20%PEG6000)和高温(37℃)处理,在处理0、12、24、36、48、60、72、84、96h时取根、茎和叶,用于提取RNA,每个部位取3个生物学重复。

实验所需要的拟南芥种子,要经4°C处理3d后,再播种到营养土中,待其长出4片叶时进行移栽,2周后暂停浇水,处理6d后取样,进行生理指标的测定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对于酵母双杂交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对ZmENO1基因进行自激活检测,将玉米cDNA文库,转化到含有重组质粒pGBKT7-ZmENO1的Y2HGold酵母感受态中,将菌液涂布于缺陷型SD-Trp/-Leu/-His培养基上,28°C倒置培养4d。

再挑取长势较好的菌斑,用水稀释后点在SD/-Trp/-Leu/-His/-Ade/X-α-gal培养基上,28°C培养,筛选蓝色阳性菌斑,用于菌液PCR,PCR,产物送测序公司测序,利用NCBI数据库,对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筛选相关的基因。

荧光定量的分析操作及结果
使用Trizol提取样品的总RNA,并反转录为第一链cDNA作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实验,再根据2−∆∆Ct法,计算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每个样品重复3次。
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ZmENO1在抗旱自交系NK11(M)根、茎和叶中的表达量,要始终大于干旱敏感自交系B73(F)相同组织中的表达量。

根据荧光定量显示,在干旱胁迫处理48h时,NK11中ZmENO1的表达量与B73中ZmENO1的表达量,相差倍数达到最大,为4.72倍;茎部位同样在处理48h差异倍数达到最大,为7.32倍,叶部位则在处理72h时差异倍数达到最大,为4.34倍。

结果暗示,ZmENO1的表达量高低与材料的抗旱性强弱有紧密联系。
对NK11中ZmENO1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ZmENO1对干旱胁迫积极响应,受到干旱胁迫的诱导表达,在处理60h时表达量达到最大,为10.58。

并且,干旱胁迫下ZmENO1的表达量,与对照组中ZmENO1的表达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表明ZmENO1积极参与了玉米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干旱、高温胁迫下ZmENO1转基因拟南芥株系表型分析
我们首先对ZmENO1进行遗传转化,用荧光定量方法筛选阳性拟南芥株系,野生型拟南芥株系中,未检测到ZmENO1基因的表达,转基因株系L-1和L-2中ZmE-NO1高表达,证明获得了过表达ZmENO1拟南芥植株。

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与ZmENO1过表达植株的长势一致,干旱胁迫处理14d后,野生型植株严重失水,出现萎蔫现象,ZmENO1过表达植株长势明显比野生型好。
但高温处理4d时,各株系均出现了较严重的萎蔫现象,但相对于野生型植株,ZmENO1过表达植株的萎蔫程度相对较轻。

从表型结果来看,过表达ZmENO1后,增强了拟南芥抗旱性和耐高温能力。
接下来测定胁迫处理前后,拟南芥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SOD和POD活性。

正常生长条件下,各指标在野生型植株和ZmENO1过表达植株中无差异。
胁迫处理后,叶绿素含量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且旱胁迫和高温处理下,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相对于转基因植株显著性较低。

脯氨酸含量在处理前各株系间无差异,干旱胁迫处理后,过表达株系中的脯氨酸含量,是野生型株系中脯氨酸含量的1.86~1.92倍,高温处理后,过表达株系中的脯氨酸含量,是野生型株系中脯氨酸含量的1.92~2.01倍。

我们得出,SOD活性在胁迫处理后明显增加。
旱胁迫后,转基因株系SOD活性比野生型拟南芥分别高了21.30%、19.20%,高温胁迫下,转基因株系SOD活性比野生型拟南芥分别高了16.55%、22.30%。

同SOD活性一样,各株系中POD活性在处理前无差异,胁迫后POD活性明显升高。
旱胁迫后,转基因株系POD活性比野生型拟南芥分别高了37.44%、40.97%。高温胁迫下,转基因株系POD活性比野生型拟南芥分别高了29.95%、31.68%。

就生理指标来看,过表达ZmENO1后,降低了干旱、高温胁迫对拟南芥叶绿体的破坏,并通过提高脯氨酸含量,来平衡渗透势,和通过提高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来保护细胞膜,这或许是增强拟南芥抗旱性和耐高温能力的原因之一。

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荧光定量结果显示,ZmENO1过表达植株中的抗氧化酶系统,其中的的关键基因AtSOD1、AtPOD1及脯氨酸合成关键基因AtP5CS1,都受到干旱、高温胁迫的诱导上调表达。

干旱胁迫下,过表达植株中AtSOD1、AtPOD1和AtP5CS1的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的2.50、2.76和1.96倍。
高温胁迫下,过表达植株中AtSOD1、AtPOD1和AtP5CS1的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的4.33、3.14和1.77倍。

干旱、高温胁迫下,ZmENO1过表达植株中的抗氧化酶基因,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合成的关键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该结果与所测的生理指标相吻合。
这进一步说明,ZmENO1可通过提高干旱、高温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来增强拟南芥抗旱性和耐高温能力。

在干旱胁迫下,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AtCOR15A、AtDREB2A和AtADH1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均出现升高现象,但是基因表达量在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株系中无差异。
AtABA2和AtRD17的表达量受到了干旱胁迫的诱导表达,且转基因株系的表达量,要显著高于野生型中的表达量,分别达到了6.27和3.02倍。

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的AtRD29A表达量,在干旱胁迫下降低,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量则升高,AtRD29A在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植株中的表达量达到了6.72。

AtDREB2A、AtADH1和AtABA2的表达受到高温胁迫的诱导,转基因株系中AtDREB2A和AtADH1的表达量,显著性高于野生型植株照中的表达量,而在高温处理下,转基因株系中AtABA2的表达量,要显著性低于野生型植株中的表达量。
AtCOR15A、AtRD17和AtRD29A的表达则受到高温胁迫的抑制,高温胁迫下,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株系中AtCOR15A的表达量无差异,转基因株系中AtRD17和AtRD29A的表达量,则显著低于野生型中的表达量。

综上分析,推测ZmENO1的过表达拟南芥株系,可能通过ABA依赖路径,稳定细胞膜渗透势及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提高了拟南芥对干旱胁迫的耐受力。
而ZmENO1可能通过非依赖ABA路径,提高了过表达拟南芥株系的耐高温能力。

最后我们进行对ZmENO1互作蛋白的筛选。
对SD/-Trp/-Leu/-His/-Ade/X-α-gal培养基上培养的蓝色阳性菌斑,进行PCR检测,最后将48个PCR产物送测序公司测序。

序列信息通过NCBI玉米数据库比对分析,筛选到8个与ZmENO1存在互作关系的蛋白,分别是Zm00001d038163、Zm00001d003750、Zm00001d016731、Zm0000-1d013911、Zm00001d002454、Zm00001d030688、Zm00001d045056、Zm00001d053861。

讨论
玉米的安全生产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干旱、高温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所以耐高温种质创制,是当下玉米抗旱、耐高温育种的迫切任务。
烯醇化酶在糖酵解途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植株的生长发育,在植物响应盐胁迫和冷胁迫的研究中被多次报道。

目前对于烯醇化酶的研究多集中在模式生物中,玉米中烯醇化酶的研究较少,烯醇化酶在干旱、高温中的研究更少。
本研究中,非ABA依赖型基因AtCOR15A、AtDREB2A和AtADH1,受到干旱胁迫诱导上调表达,但在ZmENO1过表达株系中和野生型植株中的表达量无差异,ZmENO1过表达株系中ABA依赖型基因AtABA2、AtRD17和AtRD29A的表达量,则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中的表达量。

这与ZmMYB3R促进了旱胁迫下拟南芥中ABA依赖型基因的表达量类似,然而干旱胁迫下,ZmMYB3R同样促进了非ABA依赖型基因AtCOR15A和AtADH1的表达量。
这或许是因为ZmENO1和ZmMYB3R的作用途径不同有关,得进一步探究调控的作用机制。

总结
本研究克隆了一个玉米烯醇化酶基因ZmENO1,进化分析显示其与高粱(SbENO1)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荧光定量结果显示,ZmENO1受干旱胁迫诱导后上调表达,且ZmENO1在抗旱性强的玉米自交系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干旱敏感自交系。

干旱、高温胁迫下,ZmENO1的过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的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同时调控脯氨酸合成、SOD活性和POD活性的关键基因AtP5CS1、AtSOD1和AtPOD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

我们推测,ZmENO1通过提高AtP5CS1、AtSOD1和AtPOD1的表达量,来稳定细胞渗透势和清除多余活性氧自由基,以来提高拟南芥的抗旱性和耐高温能力。
并且,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筛选到了8个与ZmENO1存在互作关系的蛋白,研究发现atdgd1突变体的耐冷性增强。

酵母双杂获得的互作蛋白,多与二氧化碳的固定、信号转导和甘油酯、糖代谢等过程有关,影响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我们将ZmENO1基因敲除后,导致突变体玉米植株矮小、易倒伏、根部变短、子叶变小,自交授粉的玉米植株均未结实。

烯醇化酶作为一种功能蛋白,在动物中研究较多,在造血、细胞的识别、细菌入侵的防御等均有重要作用。
但是其在植物中的功能研究较少,拟南芥中烯醇化酶有三个同工酶,分别为ENO1、ENO2以及ENO3,ENO2研究较多,而ENO1研究较少。
本研究证实,ZmENO1具有正向调控植物发育、抗旱性和耐高温能力,具有较好的育种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究其遗传机制,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育种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