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
修行佛学能够让我们的劫祸和魔难得到消减,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的幸福美满和快乐,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和怨恨,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和平静,而且通过修行佛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一切的伤害,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那么佛教现代因果感应是什么呢?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张今生的善恶业,可以引生未来世的善恶果报反作用到自身,佛门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的修行皆是基于深信因果,但又不同于宿命论。古语有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以善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
书中两卷八章之静思语内容,上卷以证严上人对于“礼”之思想理念为主旨:“礼者,理也”,有礼就有理,无礼则无理。礼,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生重要的学习。无礼之人,道德观念薄弱,是非不能分明,无法与人和气相处,凭添社会事端;有礼之人,行为有所节制,克己持戒不犯
《慈悲三昧水忏》的仪轨,结合了音乐、仪式及文学,水忏的精神主要建构在“礼拜诸佛—发露忏悔—发愿回向”上,希望众生依此忏法至诚忏悔,得以消释宿世冤业或超度亡魂。 礼拜水忏的殊胜功德若能还原佛法中的深意,在礼忏时将与法义更相应。佛教经典的譬喻故事中,就有佛陀“以水洗疮”疗治众生苦恼病痛的譬喻
和谐:其一,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和谐,部门之间的和谐;其二,人与社会和谐,处理好做人做事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并取得认可;其三,人与自然和谐,企业与自然和谐。《素书》曰: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和谐”者“礼”之利,“礼”者“和谐”之用
“持戒减害”是一种持戒的态度与方法,减少行为本身所造成的伤害。了解自己行为本身所产生的后果与影响后,就能下定决心改变错误的行为或不好的习惯,逐渐降低有害的行为,减少对自己、家人及社会的伤害。当不再受到习惯或恶心行为的驱使,反而可以掌握自己,让生活重新得到自在与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