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代
今年在新店农会举办的二十四小时包种茶制作铁人比赛,获得特别奖的是九十一岁高龄的屈尺里名人张面女士。 张面是农会的资深会员,以往就参加过数次新店制茶比赛,但上一次参加已是八十五岁那年。 张面回想,这项包种茶制作比赛,在日据时代就已经开始举办,历史非常悠久,今年她原本不想参加,认为自己太老,不应抢年轻人的风采,但后来在农会好友及媳妇等人劝说下,才由儿子林义清陪同再度参赛
错过的爱情,只要肯回头,还是有找回心灵相印的一天……。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梦想、与爱情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台湾光复,日本人撤离
台东县农田水利会卑南大圳取水口,在农委会斥资逾亿元、历时5年整治完成,如今已成为风光明媚的亲水公园,园区内有水车、亭台玉池,站在青翠草皮上凉风徐徐,还可听到淙淙卑南溪水流声、远眺大自然鬼斧神工“利吉恶地”,令人心旷神怡。 卑南大圳最早建于日据时期明治31年(1898年),1936年日人为求军粮补给再次整修,昭和16年竣工,堪称日据时代东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 卑南大圳从岩湾引卑南溪溪水,灌溉整个台东平原,经台东新站、永乐里(丰年机场附近)到利嘉溪北岸丰源堤防的知本农场,全长9公里余,共有13条平行支线,全圳系呈现“排梳型”的分布结构,是一条水利兼具防洪功能的灌溉沟渠
纱帽山温泉区,历史悠久,早自日据时代就是硫磺矿的主要产区,留有许多采矿的遗迹与记载,区内沃藏丰沛的白磺、青磺、冷泉、地热等各种温泉资源,适合游客不分夏冬,四季皆可享用。 在有心业者的经营下,早已跳出土鸡城的模式而与主流接轨,发展成一股最接近大自然、健康、养生的泡汤文化,沿着山路精心规划经营的温泉餐厅,风格有别、各具风情,入夜时分,徜徉在纱帽山温泉区内,空气中弥漫着硫磺香味,周遭迷人的夜景灯影,极目更是山林翠谷、景致优雅迷人,纱帽山温泉区俨然集泡汤、美食、养生、赏景,四合一的专业区了。 纱帽山温泉区邻近北投观光农园、柑园,东北为阳明山、东南为华冈,四季皆有不同蔬果、花卉,夜幕时分霓虹亮起,将山林小径装点的热闹缤纷,为泡汤、品茗、用餐、赏花,凭添多采多姿! 纱帽山温泉泉质为酸性硫磺泉,水温大约在摄氏 55 ~ 80 度之间, 纱帽山温泉区沿着行义路上行,便可见路旁东侧为以温泉露头著称的磺溪
位伫台北市精华地段,仁爱路上的空总旧址的办公大楼,11月10日在台北市文资审议委员会讨论后,确定办公大楼被指定为古迹,战情大楼、两处防空洞,以及大门官兵房等为历史建筑。 空军总部搬家后,在台北市仁爱路和建国南路口留下2万1千坪土地,由于帝宝就在隔壁,这里又被称为小帝宝,初估光是土地价值就上看500亿,开发利益甚至,也引发各方角力,但空军旧址建于日据时代,原为总督府工业研究所,是台湾总督府时代设立的4座研究所中,目前仅存的一所,台北市文资审议委员会,昨天初步决议通过,指定旧办公大楼为古迹,及部分为历史建筑。 文资委员认为,旧办公大楼在二次大战前后,国民政府作为研究及军事需求之用,有跨历史及产业的意义,建筑形式也值得保留,战情大楼及防空洞具有二战后美援及军事价值,登录历史建筑
“救济”是宗教团体的精神,类似活动从明朝、清朝、日据时代至光复时期,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本质并没有改变。在现代称为‘社会服务’,传统的说法是“济世”,要明白民间宗教的社会服务必须 理解民间的济世观。 在清代鸾堂中,除了代天宣化外,也有济世的项目,以施医、施棺与贫困救济等
错过的爱情,只要肯回头,还是有找回心灵相印的一天……。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梦想、与爱情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台湾光复,日本人撤离
吴福洋针织是台湾第一家袜子工厂,创立于日据时代公元1936年。1930年代,日据时期的台湾尚无专业的袜子织造工厂,吴福洋第一代董事长吴迺洋观察到台湾市场对袜子的需求及商机,自国外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手摇织袜机,并聘请上海老师傅来台传授制造高级全蚕丝袜,至此开始了吴家与袜子之间的深厚渊源。吴迺洋创业时,为纪念缅怀先父吴福堂,就将自己与父亲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替公司命名为“吴福洋”
国定古迹竹仔门电厂的介绍: 竹仔门发电厂目前正式名称为“高屏发电厂竹仔门分厂”,是日据时代为提供南台湾电力而兴建,利用荖浓溪水力发电的川流式电厂。建于1908年的竹仔门电厂花木扶疏、绿树蓊郁,仿巴洛克式的三层砖造楼房去除了繁复的花饰、留下简捷优雅的线条,弧形山墙、成列的拱形窗户、牛眼窗,使电厂少了冰冷的工业风格而多了古典温润,在美浓红砖瓦厝的四合院落中更显得独具特色。电厂内的发电设备当年均由德国进口,经过百年时光仍能运转,犹如活古董般的发电机见证了百年来台湾的发电史,也因此竹仔门电厂列为台湾第一座“产业古迹”,2003年更成为国定古迹
台东县农田水利会卑南大圳取水口,在农委会斥资逾亿元、历时5年整治完成,如今已成为风光明媚的亲水公园,园区内有水车、亭台玉池,站在青翠草皮上凉风徐徐,还可听到淙淙卑南溪水流声、远眺大自然鬼斧神工“利吉恶地”,令人心旷神怡。 卑南大圳最早建于日据时期明治31年(1898年),1936年日人为求军粮补给再次整修,昭和16年竣工,堪称日据时代东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 卑南大圳从岩湾引卑南溪溪水,灌溉整个台东平原,经台东新站、永乐里(丰年机场附近)到利嘉溪北岸丰源堤防的知本农场,全长9公里余,共有13条平行支线,全圳系呈现“排梳型”的分布结构,是一条水利兼具防洪功能的灌溉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