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济”是宗教团体的精神,类似活动从明朝、清朝、日据时代至光复时期,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本质并没有改变。在现代称为‘社会服务’,传统的说法是“济世”,要明白民间宗教的社会服务必须 理解民间的济世观。
在清代鸾堂中,除了代天宣化外,也有济世的项目,以施医、施棺与贫困救济等。
日据时期除了传承之前鸾堂的代天宣化外,参与社会救济也很多。日据时期受到日本政策影响,对救济的活动呈现不同的方式,因此社会救济并没有限制、固定的对象及时间,完全视当时环境。
台湾光复之后,脱离日本人的宗教政策限制,对各鸾堂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由于经济整体提升,国民所得增加,进入庙的人变多,香油钱也增加不少,让庙宇在没有经济的压力下, 增加对社会救济的能力。
桃园中华真佛心宗教会进行社区免费的医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