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护腺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或许会有疑惑,男人明明就没有大姨妈,为什么大家还说男人有大姨妈呢?实际上,女生说有大姨妈是月经,而男生说有大姨妈其实就是摄护腺了,因为摄护腺在男性的生殖系统里面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摄护腺的病变很有可能影响到男性的生殖系统,所以男性的摄护腺就充当着大姨妈的角色了,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吧。 大家应该知道,肾脏产生原料以后可以通过输尿管到达膀胱储存,而膀胱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但是尿道正好夹在摄护腺的中间,所以摄护腺发炎一但肥大症变大挤压了尿道,就有可能使男人无法痛快的尿尿,甚至产生闭尿,所以摄护腺是男人的生命。 因为控制男性勃起的神经主要位于摄护腺的表面,所以摄护腺的肥大症或者是炎症,都有可能侵犯男性勃起的神经,从而引起男性的性功能的下降
精液检查标准你都知道吗? 近来有很多人问小编精液检查需要看哪些指标,怎么样判断精子活力,特地给大家整理了一下具体指标,供大家参考。精液检查,通常以精液的颜色、排出量、液化时间,以及精子的活力、成活率五项数据,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五项数据的正常与否,往往被用来作为精液正常与否的主要判断依据
根据卫生福利部国人十大死因统计,癌症33年蝉联第一,去年约4万多人癌逝,平均每100人就有28人死于癌症,平均每5分26秒就有1人罹癌、每11分24秒1人死亡。如何预防癌症,人人都想知道,养生专家表示,病从口入,吃对真食物、好食物、全食物,就能减少体内毒素、提升免疫力,进而预防罹癌。建议每人每天至少要摄取8成以上的黄绿红紫白食物,如果连皮带籽一起吃下肚,更能抗老养颜
摄护腺发炎,对大家而言,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疾病。很多的男性朋友,特别是中老年的男性朋友,不少有这个疾病,除了尽快进行治疗,还需要做什么呢?摄护腺发炎能抽烟吗?摄护腺发炎需要注意什么? 摄护腺发炎是男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在泌尿外科男性患者中50岁以下组占首位,51岁以上组居第2位。其发病率高达6%
【#疾病资讯】日本研发以线虫验15种癌症 准确率高达85% 癌症是香港头号疾病杀手,而每年的新症个案更不断攀升,所以癌症检测的工作非常重要。传统上,医生会以影像检测或手术抽取病人肿瘤组织作化验,以检测病人是否罹患癌症,过程中可能牵涉外科手术、创伤性检查。不过日本“广津生物科学公司”近日宣布,成功研发出利用寄生虫“线虫”的最新癌症检测法—“线虫之鼻”(N-Nose),只需要一滴尿便可无痛地筛检胃癌及大肠癌等15种癌症,准确率高达85%! “线虫之鼻”(N-Nose)的癌症检测法,在癌症初期的第0期至第1期筛检准确度高达85%,检测法利用生长于土壤的微小生物线虫,检测时只需一滴病人的尿液
其实摄护腺也是男性最常见的疾病,而且摄护腺对于男性健康有很大的伤害,摄护腺之所以如此高发,是由于男性生活中的一些小坏习惯所导致的,往往有生活坏习惯的男性更容易患摄护腺发炎。所以,要想预防摄护腺发炎,那么就应该改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 经常喝酒对身体的危害其实也是非常多的,偶尔适当的喝酒问题并不大,但是如果是长时间的酗酒,除了对于消化神经代谢等有很大的伤害,其实也会影响男性的睾酮的分泌,甚至会影响摄护腺的分泌和排泄,容易会造成阻塞性的摄护腺发炎
57岁张先生,最近骨头疼痛难耐就医,经抽血检验,摄护腺特定抗原指数(PSA)高达634,比正常值高出百倍,并发现摄护腺癌合并骨转移。医师进一步了解,患者农历年后就解尿不顺,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敢出门就医,拖到五月才看诊,已经出现骨转移。 中国附医泌尿科主任黄志平表示,57岁张姓男子因为全身骨头酸痛到骨科求诊,再转介到泌尿科,他先帮患者肛门指诊检查,发现摄护腺比一般人硬且表面不规则,加上摄护腺特定抗原指数(PSA)超标标准值百倍以上,骨骼扫描发现骨头转移,确诊第四期摄护腺癌合并骨转移,再以直肠超音波指引下的摄护腺切片手术确诊
‘番茄红了,医生的脸就绿了’虽是一句知名的广告台词,但也道出番茄的价值~ 因为番茄富含多元的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营养价值相当高,尤其茄红素更具有超强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提升免疫力,堪称各种蔬果之冠,也有文献指出茄红素有助于预防摄护腺癌。另外,丰富的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驱物)更是增加视网膜感光力、提升造血功能与免疫功能的重要营养素喔! 番茄究竟是水果?还是蔬菜? 番茄品种非常多,大小颜色各有不同,营养成分与热量也不尽相同。简单说,大番茄因为热量低,每100g只有16大卡,分类为蔬菜类,非常适合入菜凉拌与加热烹调
摄护腺发炎和男人容易发生感冒一样,经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许多男性认为摄护腺发炎可以自愈,所以一直拖延不重视。事实上,后果很严重
过敏性鼻炎对生活影响甚巨,比糖尿病、忧郁症、气喘等慢性病带来的影响更大。口服抗组织胺是治疗过敏性鼻炎常用的第一线用药,新一代的药物不易造成嗜睡、药效发挥迅速且持久、针对过敏源头精准治疗、也较不会引起药物交互作用,鼓励病友积极与医师讨论合适的用药,重拾生活品质。 建议病友就诊时,主动将自身的工作及生活型态告知医师,讨论合适的药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