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养阳
2022年1月5日,农历辛丑年腊月初三,小寒。 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 宋代名医陈直所著的《养老奉奉亲书》中记载:“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 ” 由此可见,我们的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就认识到了人应顺应四时,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今年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虽然天气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不过近年来地球不断升温,小暑节气常常出现摄氏35度以上的高温, 还好台湾典型的夏季气候, 下午常有一场“西北雨”,可稍稍舒缓燥热的天气。 “小暑小禾黄”,意指小暑时节是第二期稻作秧苗期及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 小暑时,台湾周围海域持续在27℃,暖水鱼族群聚, 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𫠐、赤宗,淡水海域有黑鲷、嘉腊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风湿骨关节病、痛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内分泌风湿一科在2016年度继续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望广大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痛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痛经患者及家属积极参加,咨询电话:8738810,8738811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9月9日上午,我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许海涛到宝林•颐享国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服务活动。 许海涛作了主题为《秋季养生》的讲座,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为老年朋友们上了精彩一课。入秋之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他告诫老年朋友要顺应时令,重视养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警惕秋季易发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等
立春之后,万物复苏,散发出勃勃生机,白天渐长,气温、日照、降水也随之增多。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意在于人们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医师赵志祥给大家一些三伏天保健的小建议: 少吃生冷,注意养气。三伏天天气炎热,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容易伤津耗气,所以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有的人常在酷热的三伏天里喝冷饮解渴,虽然当时过瘾,但其实一方面耗伤阳气,影响脾胃功能,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血管的急剧收缩,阻碍了血液循环,其实并不利于体内散热
“冬病夏治”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此时,若通过适当得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市中医医院开展“冬病夏治”已有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