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报告人简介:王光秋,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商飞技术顾问。曾任职于德国宝马-罗罗航空发动机公司、英国罗罗公司,曾任中国商飞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商飞总师助理、宽体客机项目副总经理、宽体客机动力团队负责人等职务。近年来出版4部专著、30多篇学术论文
近日,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获得202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主要完成人为:闻海虎、杨欢、祝熙宇、李庆。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示,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项目200项,其中一等奖2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20项。 获奖项目简介: 超导作为固体材料中电子系统配对凝聚的现象,是凝聚态物理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刘雷先生具备较高的创新和知识产权政策理论水平及丰富的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经验,具有扎实的医药专利申请布局、风险管控及纠纷解决能力,现任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中心执行总监。在药企工作期间,他探索和完善了适合集团化知识产权业务的集中管理模式,全面负责集团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版权及域名等实务管理;曾带领团队成功挑战全球药王阿达木单抗原研药企在华重要专利;所在企业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先后获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各1项,地市级专利奖一等奖3项。在进入工业界以前,他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达17年,经历业务协调、综合管理、政策研究等多个岗位,曾任原专利复审委员会副处长,多年从事医药、化工等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实审、复审和无效宣告案件审理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数十项宏观政策或审查业务类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1974年8月毕业于浙江海洋学院(前舟山卫生学校);1977年3月至今一直从事普放及CT诊断;其中1978年3月至1979年3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进修;1987年3月至1988年3月在浙医大附属第一医院进修,1991年1月至1991年6月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 自1974年开始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977年起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至今三十余年。2002年至2007年担任放射科主任,2005年7月起任医院院长助理,影像工作从未间断
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就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用菌协会保鲜加工专家委员会专家,河北省食用菌协会高级专家,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生物医药健康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从事果蔬菌营养与工程研究,特色果蔬保鲜加工,食用菌保鲜加工及循环利用
12月8日 汪信砚:在人文与科学之间(2022年第36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 汪信砚,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巜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哲学学会会长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在海内外出版著作和教材2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40多项。 主要观点:人文与科学有三大分野:一是理论旨趣不同,二是致思方向不同,三是思维方式不同。当然,人文与科学也是统一的,主要表现为它们在研究对象上的内在相关、在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上的相互制导以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互补
发布者:装饰学院发布时间:2018-10-25浏览次数:10318 季翔,男,二级教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可持续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建筑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建筑》、《建筑技艺》等刊物编委。先后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建筑业“十大科技之星”、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主要从事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环境设计,现代建筑、技术和艺术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本课题组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励杭泉教授于1990年创建,以浓乳液聚合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基础,逐步拓展至多孔聚合物的制备与结构控制、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及其功能化应用、功能聚合物的轻量化技术研究等领域,已形成了以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分子结构设计为核心、聚合物材料功能化应用为目标的研究特色。课题组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研究生20余人,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企业合作课题20余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
机器学习与认知实验室成立于 2005 年,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集体。 机器学习与认知是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生物信息、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实验室以人工智能理论为基础,结合神经生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中的主要问题;以神经教育、心理教育为导向,开发教育信息评估系统,研究基于脑功能的智能训练和评估软件
《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读本》共分十三章,分别介绍了普洱茶在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预防脂肪肝、抗氧化、防辐射、耐缺氧、抗疲劳、抗衰老、抗氧化应激、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与合成及对机体钙代谢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在《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读本》的编写过程中,不仅阐述了现代人容易罹患的一些病症及这些病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对普洱茶在多种疾病预防及辅助效果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力图做到客观真实地反映普洱茶的独特功效,希望此书能对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及消费者对客观认知普洱茶有所帮助。 邵宛芳,云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及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原院长;云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茶产业研究会专家;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