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遥感
2月1日,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走访慰问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杰出代表吴季和高技能人才楷模赵大坪,向他们致以新春祝福和诚挚问候,并听取他们对人才工作的相关意见建议。 “给您拜年了!”1日下午,尹蔚民首先登门拜访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员吴季,一见面就向他致以新春问候。吴季长期从事天线与电波传播、微波遥感和空间科学探测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波(microwave),波长约从1米~1毫米(相应的频率约从 300兆赫到300吉赫)的电磁波。这段电磁频谱包括分米波、 厘米波和毫米波等波段。微波长期照射可引起眼睛的晶状混浊、睾丸损伤和神经功能紊乱等全身性反应
8月25日,国防科工局对外公布了高分三号卫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首批影像图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微波反射特征明显,包括北京首都机场、福建厦门、天津港、洪泽湖、黄海海域等卫星影像,涵盖聚束、条带、扫描、全极化等高分三号卫星载荷典型成像模式图像,反映了不同成像模式下地貌影像特点及海洋环境监测等情况。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出席发布活动并讲话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郑逃逃 摄) 新华社太原11月28日电(李国利、赵金龙)11月28日7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中国宇航学会特种装备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宇航学会特种装备专业委员会在河南省洛阳市联合组织召开了七届四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承办。 9月3日至6日,“第八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作为指导 .. 2019年7月19日,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了“水环境综合监测”研讨会
据新华社太原8月16日电 16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卫星送入太空。 “海洋二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监测手段,可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报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卫星遥感信息。卫星用户为国家海洋局
记者7日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获悉,中国与法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将于2018年上天,在全球范围内观测海洋表面的风浪。中法海洋卫星中方科学组组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同时介绍,“十三五”期间还将发射包括海洋一号C、D卫星及海洋二号B、C卫星在内的9颗海洋试验与业务卫星,同时不断完善海洋系列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提升星地一体业务化运行与服务能力,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全球治理、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中法海洋卫星装载的海浪波谱仪、散射计将在距地520公里的轨道上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现对海洋表面风和浪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监测数据可被两国以及世界各国科学家、预报员共享使用,有利于更好地探索海浪形成过程与变化规律,区分风浪与涌浪,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灾减灾、全球海洋资源调查提供服务保障
十九大报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技术应该成为武器。遥感技术具有时间,空间和频谱覆盖面广,全球化,加速,量化,周期化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获取环境信息的有力手段
电磁波物理与遥感科学专家。复旦大学教授。1946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西婺源
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刘桥明 摄) 高分十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微波遥感卫星,可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新华社发(刘桥明 摄)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和高分十号卫星,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原标题: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十号卫星 10月5日2时51分,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14次航天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任务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