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遥感
微波(microwave),波长约从1米~1毫米(相应的频率约从 300兆赫到300吉赫)的电磁波。这段电磁频谱包括分米波、 厘米波和毫米波等波段。微波长期照射可引起眼睛的晶状混浊、睾丸损伤和神经功能紊乱等全身性反应
8月25日,国防科工局对外公布了高分三号卫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首批影像图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微波反射特征明显,包括北京首都机场、福建厦门、天津港、洪泽湖、黄海海域等卫星影像,涵盖聚束、条带、扫描、全极化等高分三号卫星载荷典型成像模式图像,反映了不同成像模式下地貌影像特点及海洋环境监测等情况。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出席发布活动并讲话
据新华社太原8月16日电 16日6时5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卫星送入太空。 “海洋二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监测手段,可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报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卫星遥感信息。卫星用户为国家海洋局
记者7日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获悉,中国与法国航天合作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将于2018年上天,在全球范围内观测海洋表面的风浪。中法海洋卫星中方科学组组长、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同时介绍,“十三五”期间还将发射包括海洋一号C、D卫星及海洋二号B、C卫星在内的9颗海洋试验与业务卫星,同时不断完善海洋系列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提升星地一体业务化运行与服务能力,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全球治理、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中法海洋卫星装载的海浪波谱仪、散射计将在距地520公里的轨道上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现对海洋表面风和浪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监测数据可被两国以及世界各国科学家、预报员共享使用,有利于更好地探索海浪形成过程与变化规律,区分风浪与涌浪,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灾减灾、全球海洋资源调查提供服务保障
十九大报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技术应该成为武器。遥感技术具有时间,空间和频谱覆盖面广,全球化,加速,量化,周期化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获取环境信息的有力手段
电磁波物理与遥感科学专家。复旦大学教授。1946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西婺源
电磁波物理与遥感科学专家。复旦大学教授。1946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西婺源
中国科学家的新研究显示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速度比想象的慢,但亚洲水塔的状况依旧不容乐观。 从青藏高原拍摄到的珠穆朗玛峰北侧。图片来源:Lucag 冰冻圈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快速和最显著的指示器
第二架国产新舟60遥感机交付验收仪式,27日在西安市阎良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与西飞民机公司副总经理朱建新,代表双方共同签署了飞机交接证书。至此,我国自主研发的两架高性能新舟60遥感飞机全部交付中国科学院。 多年以来,在我国领空执行遥感观测任务的只有两架国外的奖状“S/II”型遥感机,拥有我国自主研发的遥感观测平台,一直是国内科研人员的一个目标
电磁波物理与遥感科学专家。复旦大学教授。1946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西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