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宇航科学院
吴艳华,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安徽太湖人。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7月加入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4年8月至2002年3月,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计划部、综合计划财务部、综合经营部工作,先后任助理员、副处长、处长、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职务
2018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中央批准开展纪念活动。为此我们发表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薛惠锋教授的这篇纪念文章。薛惠锋不但是中央专项"口述钱学森工程"办公室主任还是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重要传承者、"钱学森智库"的第一践行者
卫星导航应用的蓬勃发展,始终伴随航天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核心供应商之一,目前在轨卫星已达39颗。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军4日在沪召开的第八届航天技术创新国际会议上介绍,从2017年底开始,北斗三号系统建设进入了超高密度发射
北极星输配电网讯:5月17日,201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本次大会工业互联网分论坛暨能源互联网标准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我国能源转型与革命、新一代电力系统特征和构想、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理论体系,以及5G、人工智能、卫星通信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在能源电力中的应用等内容开展研讨。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
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18日从火箭派公司获悉,北京时间12月17日14时30分,由该公司研制的“火种一号”空间微重力生物载荷试验装置,通过搭载星众空间“灵巧号”卫星平台,在西北某试验场跟随“华羿一号”亚轨道火箭发射升空。本次发射飞行高度250km,卫星遥测参数正常,生物载荷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火种一号”是火箭派公司设计研制的空间微重力生物试验装置,旨在为近地空间生命科学探索、航天生物医药研究、生物技术试验等提供便利的微重力研究服务和商业化解决方案
8月24日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传感器与物联网高峰论坛在北碚区举行。数百位国内外政产学研领袖和专家齐聚北碚共享传感器产业发展机遇共商物联网时代合作大计。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在碚揭牌
电磁波物理与遥感科学专家。复旦大学教授。1946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籍贯江西婺源
香港中文大学获悉,其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讲座教授徐扬生教授最近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表彰他在工程科学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徐扬生教授为着名的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他于1958年出生,为浙江绍兴人
航天英雄杨利伟为南京市第三十九中上“开学第一课” 为普及航天知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9月15日,中国科技馆举办了“同上科学课·共筑航天梦”开学第一课活动,邀请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在线解答关于“载人航天”的相关问题。全国有五家场馆地区的青少年申请了对话杨利伟的机会,江苏馆是五家场馆之一,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是江苏馆指定的唯一官方活动学校。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同上科学课 共筑航天梦”开学第一课活动在品真楼五楼报告厅进行,江苏科技馆特聘企划师曾川宁一行莅临会场,120名余学生代表和杨利伟连线互动,其他师生在教室观看线上直播
本文摘要:来源:新华新闻 作者:新华新闻高级记者 于潇清 刘栋 7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人外交部例会记者会。有记者发问,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昨天升空升空,有外媒指出中国挤身火星观测行列是为了增大对太空主导权的争夺战,直说您回应有何对此? 汪文斌对此称之为,这种众说纷纭难道不符合事实。昨天中国首次火星观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月打开了中国自律的火星观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