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诊
中央气象局气象预报指出,入秋后受东北季风影响,本月起天气已经渐渐变凉,部分地区甚至低于20℃,明显感觉天冷了!这几天台湾北部、东半部地区加上有局部短暂雨,湿湿冷冷的秋冬气候已经来临了。 国民健康署提醒民众,注意气温多变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因为每当温差过大时,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引发血压的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长的长辈及肥胖等族群,一定要注意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及中风之急性发作。 清晨5到6时,以及晚上8到9时,这二个时间除了气温低,也因为昼短夜长视线差,国民健康署王英伟署长呼吁民众注意“朝5晚8”一天之中两个时段,起床、外出都要注意姿势改变及添加衣服
当长辈没有牙⿒可以咀嚼,只能吃流质食物时,饮食受到限制,营养不均衡,会使⾝体的健康产⽣风险。 ⽗⺟拥有健康的⾝体,⼦女安⼼, 更能够提升家庭⽣活品质。 近80岁的阿公,因为不能咀嚼,食用流质食物已长达10年
接受手术治疗的癌症患者,手术后可利用肿瘤检体进行DNA序列分析,找出癌症所携带的基因变异。根据分析结果,设计病患适用的ctDNA侦测方法。 在癌症复发初期,微量的ctDNA将释放到血液循环中
〔新网记者归鸿亭台北报导〕 台北荣总长期追踪1494位康复型乙型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现,其中17位患者发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转(即已经消失的表面抗原再次出现),也有患者发生严重肝炎,更值得注意的是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到发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转的时间短则两年,长则可达20年。此为国际首次大规模且长时间追踪得到之重要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美国胃肠病学协会知名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健康肝与病肝比较
健保署长李伯璋表示,依“全民健康保险办法”规定,“慢性病连续处方笺”是指医师开给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的长期用药处方笺,目前“慢性病连续处方笺”的效期,是依医师实际处方给药的日数计算,最多90天并分次调剂,每次给30天以内的用药量。 李伯璋表示,因应2023春节假期,健保署援例放宽规定,持有慢性病连续处方笺的民众,若上次(上个月)给药天数的最后一天(药吃完的日期),落在春节期间1月20日至29日者,可提前自春节前10天,即1月10日(含)起可回诊请医师处方给药或领取下个月用药,慢性病患避免中断用药,才能安心过好年。 台中慈济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科药师沈逸婷提醒,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年节期间应减少大量油炸食物或大鱼大肉,最好保持与平常相同的饮食习惯;而冬季柑橘类水果,如葡萄柚、橘子等会影响药物代谢,也要避免大量食用
(记者张辰卿报导)58岁的王阿嬷一年内因气喘发作被送急诊的次数就高达4次,严重时甚至要住进加护病房。在规律使用吸入性类固醇与高剂量的口服类固醇后,病情控制仍相当有限,年初做抽血检测,发现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数值偏高,使用生物制剂药物治疗至今三个月期间,气喘症状有改善,减少口服类固醇的剂量,后来还参加家族环岛五天四夜的旅行。 收治王阿嬷的林口长庚医院胸腔副教授林鸿铨医师表示,依据2018年研究资料显示严重嗜酸性白血球型气喘约占所有气喘患者比例中的6.2%,目前台湾气喘患者约有200万人,其中严重气喘人数就有将近12.4万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报导】53岁田姓中小企业老板,近几年常腹泻却不以为意,直到腹泻合并黏液和血液,才赶紧安排大肠镜检查,另1名45岁徐姓家庭主妇,更是每天腹泻高达20次,2人都以为是压力过大导致肠躁症,但最后却都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所幸透过药物治疗、培养良好习惯,终能与疾病和平共处,也降低日后癌化风险。 就诊时田先生自述,虽然工作需要常出国洽公或半夜接越洋电话,但压力对他而言不是问题,因此即便“跑厕所次数比接电话还多”,旁人都怀疑是罹患肠躁症,他仍不以为意,直到大肠镜检查病理报告显示肠道慢性反复性发炎,才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另1名徐女士每天平均腹泻20次,感叹“几乎整天坐在马桶上”,起初以为是肠躁症所致,但问诊时她亦不觉得有生活压力,经大肠镜检查发现左侧直肠轻度发炎,病理报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因溃疡性结肠炎为罕见重大疾病,且无法治愈、未来癌变几率高,2位患者在确诊当下均无法置信,甚至否定、崩溃、大哭,经详细卫教并配合治疗后,2人才破涕为笑,学习与疾病共处
由于医疗用血量激增已经超出捐血量,南台湾地区血库告急,目前缺O及AB型血,亟需热血民众伸援。 台南捐血中心说,近期因农历年后病患陆续回诊且受疫情影响,捐血人潮虽有恢复,但因医院重大手术用血量激增影响,导致血液库存量持续下降,加上天气逐渐转冷,民众捐血意愿更趋低落,南部血液库存已严重不足。目前高雄、台南地区的捐血中心总体库存量仅剩四天,尤其O型及AB型血液库存不到三天最为短缺,尽管已紧急从外县市调拨血液到南部血库,但医疗使用量的激增已经超出捐血量
“老医生提着陈旧的诊疗皮包出诊到家里来为病患看病……”在电视剧中的情节,也许年纪较长的朋友们还留有这样的印象,当家中有人生病时,随着医疗资源普及与健保制度推行下,已经很少再听到医师到病患家里出诊了。为因应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高龄化的趋势,本已逐渐被大家遗忘的出诊又重新被提起,而且今日它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做“居家治疗”,意即由医疗人员到家里进行治疗,为病患与家属提供了便利而且生活化、人性化的服务。 在精神科,居家治疗就更显得重要
急性中耳炎除了耳痛、发烧以外,恢复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妥善的处理中耳积水问题,会造成听力影响。 儿童通气管的植入是美国执行最多的手术,美国耳鼻喉科医学会、小儿科医学会以及家庭医师专科医学会临床照顾指引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好好照顾中耳炎所引起的听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议在执行通气管植入手术引流中耳积液前后,都必须要做听力检查。 一方面是由于儿童不容易配合安静地接受听力检查,另一方面此疾病是由多科共同照顾,基层医师不易将病人转介到有听力服务的机构,因此加拿大在2018年所发表一篇论文显示,儿童中耳植入手术之前听力的检查只有55%,术后更只有25%,但是在临床治疗指引公布之后数据有明显进步,术前术后都增加到了75%左右